摘要:去年以来,我开始对重庆的历史文化有了兴趣,常常读一些这方面的书籍资料,我发现很多文章在介绍重庆的历史文化时,都会写道:据《华阳国志》记载……由此我对《华阳国志》这本书充满了好奇,觉得自己应该找来读一读。
去年以来,我开始对重庆的历史文化有了兴趣,常常读一些这方面的书籍资料,我发现很多文章在介绍重庆的历史文化时,都会写道:据《华阳国志》记载……由此我对《华阳国志》这本书充满了好奇,觉得自己应该找来读一读。
今年7月25日,第33届全国书博会在重庆国博中心举行,我去逛了逛,在中华书局出版社展台,我看到了有装帧精美的《华阳国志》在卖,于是就买了一套。
回家后一读,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这本书可以说是重庆人的文化家谱,在书里,可以找到重庆的根与魂,对每一个热爱重庆的人来说,都应该读一读。
为啥重庆人要读它?它讲了啥?有什么特点?作者是何方神圣?别急,我一条一条给你道来。
一、为什么重庆人要读这本书?
一是可以了解家乡的历史。重庆不是突然冒出来的现代化大都市,它有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华阳国志》记录了古代巴蜀地区(包括重庆)的政治、经济、文化,甚至民间传说。读了它,你会知道重庆为啥叫“巴”,以及重庆的历史沿革及变迁等。
二是可以增强文化认同感。重庆人常说自己“耿直”“豪爽”,这本书里就能找到源头。《巴志记载》:其民质直好义,土风敦厚,有先民之流。其失在于重迟鲁钝,俗素朴,无造次辨丽之气。意思是说巴人质朴、直率、重义气,民风敦厚,有先民的流风遗俗,其缺点在于迟钝愚笨,民风质朴无华,不擅长辩论,不讲究文辞华美。你看看,这些性格特质是不是至今还流淌在重庆人的血液里。
三是旅游和地理的宝藏。如果你喜欢旅游打卡,这本书能告诉你哪些地方有历史故事。比如涪陵、忠县、奉节,这些地名在书里都有记载,读完了再去玩,感觉完全不一样!
四是可以对抗“历史遗忘”。现在城市发展快,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但咱不能忘了老底子。这本书帮我们记住:重庆不仅是网红城市,更是有深厚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
总之,不读《华阳国志》,就像吃火锅不加辣椒——少点味儿。
二、这本书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华阳国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地方志,号称“方志之祖”。
一是综合性极强。它不是光讲政治或战争,而是包罗万象——地理、民族、人物、风俗、物产全都有。比如它记录重庆一带的山川河流、少数民族(如巴人、蜀人)、甚至特产(盐井、茶叶)。
二是真实又传奇。作者常璩是个严谨的史官,但也没忍住加了些神话传说。比如巴人祖先廪君的故事,带点神话色彩,读起来像看小说,不无聊。
三是地域特色浓厚。专注华阳地区(古指四川盆地及周边,其中的《巴志》,专门介绍重庆地区),不像正史只关注中原,咱重庆人读起来特别有亲切感。
四是文笔简洁生动。虽然用文言文写的,但不算难懂。比如描述重庆地形:“江州(今重庆)地势侧险,皆重屋累居”,意思是山城房子叠着建——简直和现在一模一样。
这么说吧,它就像一本“古代重庆百科全书”,既有史实,又有故事,读起来不算枯燥。
三、主要内容有哪些?
《华阳国志》一共12卷,内容丰富,我挑重点说:
一是地理部分。详细介绍了华阳地区(包括重庆)的山川河流。比如长江、嘉陵江怎么流,哪些山有名(如缙云山),哪些地方产盐(古代重庆的盐井可是经济命脉)。
二是历史沿革。从上古传说讲到东晋。重庆一带最早是巴国,后来被秦灭掉,设巴郡。书中讲了巴人怎么建国,怎么和蜀国打架,怎么被中原王朝统治。
三是人物传记。记录了大量本地名人。比如巴人将军蔓子,为保国土不惜割头谢罪——这耿直劲儿,真是重庆老祖宗!还有文人政客,比如东汉的严颜(重庆忠县人),三国时张飞都佩服他。
四是风俗物产。比如写巴人“勇猛好舞”,喜欢唱山歌、跳摆手舞(现在土家族还保留这传统)。物产方面,重庆产茶、盐、鱼,还有“荔枝道”(唐朝杨贵妃的荔枝可能从这儿运过)。
五是少数民族。重点写了巴人、蜀人、氐人等的习俗。巴人崇拜白虎,重义气,至今影响重庆文化。
六是神话传说。比如廪君和盐水女神的爱情故事,说明巴人祖先怎么迁徙定居——浪漫又悲壮。
总之,这本书把古代重庆的生活全景展现在你面前,读完了你会感叹:原来咱重庆从来就这么精彩!
四、困扰重庆人的有哪些问题?
一是为什么重庆人和成都人的性格不同?书中详细介绍了巴人的起源、性格和习俗,巴人勇猛重承诺,做事不喜欢拐弯抹角——这不就是咱重庆人吗?书中说蜀人“柔儒”。所以川渝一家亲,但性格还真不一样:成都人细腻,重庆人直爽——老祖宗就定调了!
二是重庆为啥是战略要地?书中多次强调重庆的地理优势:“侧险”之地,易守难攻。三国时刘备、诸葛亮都看重这里,因为控扼长江,能攻能守。今天重庆是西部枢纽,其实两千年前就这地位了。在经济上,古代重庆靠盐和贸易发达,书中写古代巫溪宁厂、彭水郁山是盐业中心,富得流油。现在重庆是工业重镇,历史底蕴早就埋下了。
三是关于大禹会诸侯的涂山在哪里?书中记载:“禹娶于涂山,生子启,三过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庙铭存焉。”相传禹娶妻于涂山,又合诸侯于涂山。关于涂山,各地说法不一,很多人认为是浙江的会稽山,而这里明确就是重庆南岸的涂山,弹子石就是大禹儿子启出生的地方。
你看,这些问题是不是很有趣?读了这本书,你会对长久困扰自己的一些问题找到答案。
五、作者是何方神圣?
作者叫常璩(约291年—361年),字道将,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州)人。他是个超级学霸+官场老手。
一是写作背景。常璩生于乱世(西晋末东晋初),当过成汉王朝的官(成汉是十六国之一,统治巴蜀地区),后来归顺东晋。因为他亲身经历战乱,写历史特别真实。
二是为啥写这本书。常璩见多了政权更迭,觉得地方文化不能被遗忘。他说“一方之志,不可阙也”——一个地方的历史,绝不能丢!所以埋头写了《华阳国志》。
三是写作特点。他既是史官,又是文学家。文笔好,资料准,还带点情怀。比如写巴人故事时,明显能感受到他对家乡的热爱。
四是后世评价。这本书被赞为“方志之祖”,鲁迅都说它“较可靠”。常璩本人成了中国地方志的奠基人。
可以说,没有常璩,咱可能就丢了古代西南的历史。他是咱川渝人的骄傲!
总之,读《华阳国志》,就像翻一本老相册:看见重庆的过去,更懂重庆的现在。它不枯燥,反而充满故事——巴人的勇猛、山城的险峻、盐商的富裕,都在书里活着。作为重庆人,读它能找到文化自信:咱不是只有网红洪崖洞,还有千年文化积淀……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