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食,是城市最生动的文化名片。在金华,美食特产已成为连接人与城市的纽带,是每一位风味艺术家的匠心独运。即日起,金华市文广旅游局联合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推出“跟着浙BA品金华美食·浙中香”专栏,让激情与滋味相逢,邀您共赴一场味蕾的酣畅之旅——
看“浙BA” 品“浙中香”
美食,是城市最生动的文化名片。在金华,美食特产已成为连接人与城市的纽带,是每一位风味艺术家的匠心独运。即日起,金华市文广旅游局联合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推出“跟着浙BA品金华美食·浙中香”专栏,让激情与滋味相逢,邀您共赴一场味蕾的酣畅之旅——
金华的美食版图上,饼永远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金华酥饼、婺城雅畈肉饼、义乌东河肉饼、永康肉麦饼、东阳拍拍饼、浦江麦饼、武义宣平卷饼、兰溪鸡子馃、磐安大蒜饼......每一样,都是一方水土的味觉标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与人间烟火气。恰逢“浙BA”战火再燃,本周日金华主场迎战杭州——虽是球场上的较量,舌尖上的“比拼”却也别有风味!杭州自有其饼中名点,葱包烩蕴藏江南婉约,吴山酥油饼口口生香。但金华饼,却以千般姿态、万种酥香,底气十足地向你发出邀请:看球之外,来尝尝金华的饼,来一场舌尖上的“双城饼韵”大PK!
晚上七时,婺州古城熙春巷,炉火燃起,面香四溢,老师傅们的手在案板间揉捏着面团,不过须臾,金黄的酥饼、油润的肉麦饼、薄如纸翼的肉饼相继出炉,香气漫开,仿佛轻轻一唤,整座城夜晚的味蕾便醒了。
金华的饼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金华酥饼。店家守着一口老炉,将白坯贴入桶壁,借木炭慢烘,余温细焙。出炉的酥饼金黄饱满,形似蟹壳,芝麻点点,以干菜、猪肉为馅,入口酥、香、脆,百米之外便撩人鼻息。
关于它的起源,常与唐朝名将程咬金相系。据《金华市志》记载,程咬金早年流落金华,以卖烧饼为生,偶然将未售完的饼放在炉边烘烤过夜,第二天发现饼皮变得油润酥脆,意外成就了酥饼的雏形。又相传唐代诗人李白行至婺州,尚未入城先闻饼香,当即下马尝鲜。而酥饼有史可考的最早记载,则见于南宋时婺州(金华)浦江吴氏所著的中国第一部菜谱《中馈录》,距今已有八百余年。
自小麦磨作面粉,烹饪的天地便豁然开朗。金华人以面为纸,以手为笔,煎烤摊炸,烘烙蒸贴,将一块朴素的面团演绎出万般姿态。几乎下辖的每一县市,都有一张代表性的饼,拼出金华滋味的地图。
义乌东河肉饼,薄可透光,韧劲十足,传承自清代嘉庆,也有说法认为其技艺源于《中馈录》所载的“油夹儿方”。永康则有两种名饼:一是纤薄劲道、可卷万菜的小麦饼,相传由北宋名臣胡则在宁夏督粮时意外创制后带回故乡;另一种是肉麦饼,皮薄馅饱、汁浓气足,制作时需“揪口灌气”以锁鲜香。相传黄帝于石城山铸鼎时,就以麦粉裹碎肉在青铜板上烤饼充饥。至南宋,状元陈亮对其赞誉有加,故肉麦饼也得名“状元饼”,为这份传统美食增添了几分文气。
兰溪鸡子馃,则缠绕着李渔的轶事。李渔曾有“一生不食葱蒜韭三物”之戒,却因风寒尝到家人以葱蛋所作的馃,食后痊愈,自此对葱的大为改观,并在《闲情偶寄》中写下“然亦听作调和”之句。而后,鸡子馃得以流传,其皮薄如纸、收口精巧,煎后金黄酥脆,内馅鲜香融合,配一碗白粥,朴实却深入人心。
馅料的变化也组合出不同风味。浦江麦饼以南瓜、青菜、萝卜打底,加入豆腐与猪肉,一口下去,层次纷呈。磐安大蒜饼形似披萨,表皮涂有一层薄薄的蒜泥,初出锅时蒜香四溢,轻咬即入魂。
随着时代发展,金华的饼早已超越了简单果腹的范畴,诸多制饼技艺已列入非遗名录,更是岁时礼仪、婚庆祈福的文化符号,成为一地风土与集体记忆的载体。
传统酥饼制作讲究“三分面板,七分桶炉”,馅心要选金华两头乌特定部位的膘肉,拌以雪里蕻干菜,打酥要用本地纯正的压榨菜籽油,面粉、芝麻、饴糖等都必须纯正新鲜。
时代流转,金华的饼也在无声蜕变。酥饼生产渐从老面发酵转向工艺标准化,口味也从传统的辣与不辣,拓展出肉松、火腿、蛋黄等口味。2019年,婺州古城熙春巷被打造为“饼街”,专门网罗各地制饼大师,现场制作各地特色饼食,既为游人提供一方品饼天地,也为老手艺寻得新的传承舞台。
从饱腹到美味,从传统至创新,金华的饼在变与不变之中,守住本质的味觉印记。它早已不只是一张饼,更是一本可以咀嚼的地方史册,一卷带着温度的人文笔记。
所谓天赋一“饼”,实则无他,不过是老一辈将生活熬进馅料,把岁月揉进面皮,在一张饼里讲述金华的春秋故事。每一口,都是对生活的热爱、对传统的敬畏、对明天的期盼。
文章来源:金彩云客户端
一审:郑媛媛
二审:俞 婷
三审:张原原
来源:斤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