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岁的裘丽琳只带着一个小包裹,匆匆没入夜色中。这位上海滩最富盛名的千金小姐,正要做出让整个上流社会震惊的决定——与"戏子"周信芳私奔。
1928年一个春夜,上海裘公馆的雕花铁门悄然开启。
18岁的裘丽琳只带着一个小包裹,匆匆没入夜色中。这位上海滩最富盛名的千金小姐,正要做出让整个上流社会震惊的决定——与"戏子"周信芳私奔。
她不会想到,这个勇敢的选择不仅改写了自己的命运,更将在未来孕育出五个改变中国文艺界的杰出子女。
裘丽琳出身上海滩最显赫的家族之一。
父亲裘仰山是茶叶大王,母亲来自苏格兰贵族家庭,她就读于法国天主教会创办的圣玛利亚女校,是上海社交场最耀眼的明珠。
当时的报纸称她为"上海第一名媛",追求者中不乏政商名流子弟。
而周信芳虽是红遍南北的京剧大师,但在那个等级森严的年代,戏子地位低下,与上流社会隔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1923年,在上海丹桂第一台戏院,28岁的周信芳演出《汉刘邦》时,台下一双明亮的眼睛格外专注——这就是15岁的裘丽琳。
她为他的艺术魅力倾倒,主动写信相约,开启了一段惊世骇俗的恋情。
两人的秘密恋情持续了五年,裘家发现后极力阻挠,将裘丽琳软禁在家,甚至为她订下门当户对的亲事。
1928年那个春夜,裘丽琳做出人生最重要的决定:翻墙出走,与周信芳秘密结婚。
这场私奔引发轩然大波,裘家在《申报》连登三天声明,宣布与裘丽琳断绝关系。
上流社会将他们视为丑闻,戏院老板迫于压力不敢再请周信芳演出,最艰难时,夫妻俩只能在偏僻的小戏院演出,靠典当度日。
但裘丽琳从未后悔,她后来回忆说:"我选择信芳,就是选择了艺术,地位财富都是过眼云烟,唯有真情与艺术永恒。"
这位受过西式教育的名媛,展现出惊人的勇气和决断力。
私奔后,裘丽琳不仅是妻子,更成为周信芳的经纪人、造型师和保镖。
她改革了京剧票务制度,首倡预先售票和对号入座;她设计戏服,革新舞台造型;甚至曾在混乱的戏院中拔枪保护丈夫。
抗战时期,周信芳因演出抗日剧目被日伪通缉,夫妇俩带着孩子四处逃亡。
裘丽琳凭借流利英语和过人胆识,多次帮助丈夫脱险,这段患难与共的经历,让他们的感情愈发深厚。
1949年后,周信芳成为中国京剧界旗帜性人物,担任上海京剧院院长,裘丽琳则默默支持丈夫事业,同时精心培养五个子女。
她常说:"我们错过了最好的时光,但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裘丽琳与周信芳育有三女二子,每个孩子都在各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
长女周采芹成为首位华裔"007女郎",也是英国皇家戏剧学院院士,她在《皇家赌场》中出演的琳达形象深入人心,晚年仍在《红楼梦》中成功饰演贾母。
次女周采蕴是旧金山著名作家和商人,著有《旧金山漫游》《凯瑟琳的日记》等作品,被誉为"华埠才女"。
三女周采茨曾任香港娱乐业高管,一手发掘张国荣,被誉为"香港娱乐教母",她制作的《霸王别姬》成为华语电影经典。
长子周少麟(1934-2010)继承父业,成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他创新性地将西方戏剧理论融入京剧表演,拓展了京剧艺术的表现力。
次子周英华是国际知名餐饮业大亨,在伦敦创办的Mr.Chow餐厅成为艺术名流聚集地,他的两任妻子分别是名模周天娜和设计师Eva Chun。
裘丽琳的教育理念超前于时代,她坚持让所有孩子接受最好教育,送他们出国留学,同时不忘中国文化根基。
她常说:"你们要有国际视野,但不能忘记自己的根。"
在种族歧视严重的年代,她教导子女:"不要因为自己的华人身份自卑,也不要因此自傲,要用实力证明自己。"
这种平衡的教育理念,使五个子女都能在跨文化环境中游刃有余。
1975年,周信芳遭受迫害含冤去世,裘丽琳也受到冲击,但她始终坚强地保护着子女。
1968年,裘丽琳因病逝世,至死都守护着这个她用一生经营的大家庭。
裘丽琳与周信芳的爱情故事,超越了一个时代的偏见与限制。
她勇敢追求真爱的勇气,即便在今天看来仍令人震撼,从上海滩第一名媛到相夫教子的贤内助,再到培养出五个杰出子女的母亲,她的人生轨迹诠释了爱的力量与教育的意义。
裘丽琳虽然出身传统大家庭,却有着国际化的视野和前瞻性的教育理念,这使她的子女能够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真正的门第不是出身,而是品格与成就;真正的遗产不是财富,而是精神与价值观。
这个惊世骇俗的爱情故事,最终开出了最美的花朵——五个子女的卓越成就,成为这对传奇夫妻爱情最好的见证与延续。
来源:湖北台历史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