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双碳”更强势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1 21:14 1

摘要:昔日的不毛之地建成了“风电矩阵”。供图/视觉中国去年新能源投资增速一度回落、煤炭保供政策加码,加之今年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全球气候治理格局陷入动荡,令舆论场一度出现“‘双碳’降温”的论调。然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以“风光氢储一体化基地

用更强势的政策力度和产业实践,构建“双碳”目标与高质量发展深度嵌套的战略闭环。文 ‖赵 玥

昔日的不毛之地建成了“风电矩阵”。供图/视觉中国去年新能源投资增速一度回落、煤炭保供政策加码,加之今年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全球气候治理格局陷入动荡,令舆论场一度出现“‘双碳’降温”的论调。然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以“风光氢储一体化基地建设提速”“碳市场扩容至八大高耗能行业”等23处“双碳”相关的表述表明,中国正用更强势的政策力度和产业实践,构建起“双碳”目标与高质量发展深度嵌套的战略闭环,以“三桶油”为代表的能源化工企业则逐步走上了“主动创绿”的发展之路。

政策加码

2024年全国两会提出的“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发展”,曾被外界视为“留有余地”的政策基调。对比今年,关于“双碳”的一系列表述更为强势。其中包括: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全面落地,八大高耗能行业被纳入全国碳市场;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从试点走向全国,覆盖服装、电子等消费品;“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年增装机目标翻倍,海上风电装机量提升至2亿千瓦等。“关于‘双碳’的政策更为强劲,宽松条款逐渐减少,一些指标成为行业和企业必须完成的硬性规定。”中国“双碳”学会专家杨丽莎说。以能源转型为例。《报告》明确提出, “加快建设‘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发展海上风电”。这一部署直指能源结构的根本性变革。能源安全关乎国家的根本利益与长远发展,是中国推进“双碳”战略的核心考量之一。截至 2024 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已占全球 56%,风电、光伏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 16.62% 和 36.76%。西北戈壁的 “风电矩阵” 与南海之滨的海上风电平台,共同构成了清洁能源的双引擎。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中,建设“风光氢储一体化基地”得以凸显。对此,我国制定了宏伟的发展目标:到 2030 年非化石能源占比达25%,2060年超80%。内蒙古、新疆等地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建设风光氢储一体化基地。业界指出,若能成功将绿氢成本降至15元/kg,那么,绿氢将宜于在炼钢、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大规模替代化石燃料。这不仅能降低对进口化石能源的依赖,而且能优化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增强能源供应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因此,如何降低绿氢成本成为相关企业的重大课题。至于在今年两会中强调的海洋开发这一领域,中国海油董事长汪东进委员提出两项提案。一是关于加大海底CO2封存的政策支持。二是关于加快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资源开发有效融合,建议统筹海洋经济产业空间规划和产业发展深化融合创新。

深度脱碳

“工业深度脱碳成为重中之重,而脱碳的根本是技术革新。”中国氢能联盟专家李义强说。当前,我国传统制造业单位GDP能耗是OECD国家的1.7倍,能源利用效率较为低下。“双碳”目标对传统产业形成了强大的倒逼机制,促使其进行深刻的技术革新,以促进工业的深度脱碳。化工行业采用CCUS技术,捕集率超90%,能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钢铁行业推广氢冶金技术,可使碳排放强度下降 50%,不仅降低了环境污染,而且提升了生产效率。这些变革,推动了产业链从 “高耗能、低附加值” 向 “高技术、绿色溢价” 转型。对比去年和今年,某些领域在脱碳方面的技术革新可谓突飞猛进。2024年,新能源技术瓶颈仍是行业痛点。但2025年的两会则透露出积极信号:国家电网“东数西算”绿电调度系统上线,实现了跨区域清洁能源实时调配;宁德时代钠离子电池量产装车,成本较锂电池直降30%。钢铁行业碳排放占全国总量的15%,氢基直接还原铁(DRI)技术可实现减排90%,对工业脱碳意义重大。2024年试点氢能炼钢时,大部分企业还在观望技术成熟度。今年,宝武集团直接宣布2030年全面淘汰焦炭工艺,留给中小企业的转型窗口期只剩5年。《报告》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先进生产力重塑产业逻辑。在石化领域,这一概念体现为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与传统工业的深度融合。中国石化董事长马永生在两会期间接受采访指出,通过深度机器学习算法优化生产流程,AI可实现能源消耗的精准预测与动态调控,使炼化企业综合能效提升;依托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全流程仿真系统,能将新产品研发周期缩短。一言概之,AI正在重构新型工业化的底层逻辑。

绿金升级

从今年全国两会释放的消息来看,绿色金融方面的市场会更大、门槛更高。全国碳市场即将进行历史性扩容,新增钢铁、水泥、电解铝三大行业,覆盖排放量占比超 50%。随着免费配额收紧,碳价预计突破150元 /吨,较去年上涨50%。2025年碳市场交易量预计突破5亿吨,是去年的2.5倍。CCER市场迎来爆发期,生态环境部新增低浓度瓦斯利用、公路隧道照明节能等方法学,今年将新增超500个减排项目,撬动千亿元级碳资产开发。同时,绿证与CCER 市场实现衔接,禁止可再生能源项目重复获益,确保市场的规范性。可以说,政府正在用绿色金融的手段倒逼企业减排。比如,今年全国两会提出,碳足迹不达标直接失去政府采购订单,绿色信贷只流向有专利的专精特新企业。碳足迹成为一道门槛,将直接影响30%以上ToG订单;绿色信贷定向投放专精特新企业,技术门槛明确到具体专利数量;碳关税试点启动,出口欧盟企业碳成本飙升,代工厂利润率或将压缩至5%以下。有业内人士透露,最近东部某纺织企业因未完成碳标识认证,痛失价值2000万欧元的欧洲订单。在市场更广、门槛更高的前提下,石油石化企业如何在能源转型中运用好绿色金融,成为需要探讨的课题。中石油煤层气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洪涛提出,应将天然气开发纳入绿色金融范畴。我国天然气勘探开发已全面进入深层、深水、非常规领域,面临工程技术难度大、投资需求潜力巨大等问题。“深化能源金融一体化合作模式,将符合标准的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纳入绿色金融支持范畴,同时加快推动制定、完善绿色金融支持天然气勘探开发的评价标准。”刘洪涛说。从 “行政驱动” 转向 “市场倒逼”,具备技术优势和碳管理能力的企业将在竞争中抢占先机。未来五年,是中国绿色转型的关键窗口期。通过政策引导+市场驱动+技术突破的三轮协同,相关行业和企业正从被动减排转向主动创绿。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