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前,有网络流传视频及图片显示,安徽一新能源车撞上高速公路中间护栏起火燃烧,另有被烧毁的车架显示事故车辆为小米SU7,车头已经基本全毁。有自称系车乘人员家属的网友表示,“3月29日晚车辆撞击护栏导致车门锁死,电池爆燃,车上三人活活烧没了。”
智能驾驶比人聪明吗?
作者 | 姚悦
编辑丨武丽娟
来源 | 野马财经
此前备受瞩目的小米汽车,因一则令人心痛的消息再次成为焦点。
4月1日,小米SU7被曝“在高速路上碰撞后爆燃致人员伤亡”一事,得到证实。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政府办公室方面表示,该起事故造成3人身亡。
当天,随着事件更多信息公布,围绕事故车辆车门为何打不开,为何自燃,以及自动驾驶安全性等诸多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与讨论。
此前,有网络流传视频及图片显示,安徽一新能源车撞上高速公路中间护栏起火燃烧,另有被烧毁的车架显示事故车辆为小米SU7,车头已经基本全毁。有自称系车乘人员家属的网友表示,“3月29日晚车辆撞击护栏导致车门锁死,电池爆燃,车上三人活活烧没了。”
截至4月1日收盘,小米集团-W(1810.HK)股价报46.5港元/股,下跌5.49%,总市值1.2万亿港元。较3月19日的历史最高收盘价58.2港元/股已下跌逾20%。
据“正面新闻”报道,武汉某高校学生罗某、同学李某与另一所学校朋友霍某,三人年龄在21岁至23岁之间,是大学应届生。三人约定结伴出发安徽池州参加某岗位的事业编制考试。
报道还提到,罗某对其母亲表示,会乘坐高铁前往考试地点,并且告知已经上了高铁。3月29日晚,罗某驾驶一辆橄榄绿色的小米SU7,搭载李某(副驾驶位)、霍某(后座)前往考试地点。车辆行驶在安徽铜陵德上高速时,罗某开启了自动驾驶。
10点45分左右,在路过枞阳至祁门路段时,车辆与高速水泥护栏发生碰撞、起火。
图源:澎湃新闻
罗某、李某当场死亡,霍某后经抢救无效死亡。据“正面新闻”报道,参与急救的医护人员表示,等他们赶到,前排两人“烧没了”。
事发后,罗某母亲表示,事故车辆小米SU7为罗某男友购置,由于车子后台与车主手机绑定,罗某男友最先知道车辆发生事故。其第一时间联系罗某母亲,从武汉出发赶往铜陵市,罗某母亲才知道三人开车去考试,没有坐高铁。
图源:澎湃新闻
据“正面新闻”报道,罗某母亲表示,她曾与女儿驾驶这辆SU7从深圳去往武汉,这1000公里的路程里,女儿多次告诉她智驾“方便、安全”,她曾告诫女儿,现在技术不完善,不能盲目相信,自己开才放心,“我说她以后一定会后悔;她还反驳我,说有各种(证明安全)依据。”
据“澎湃新闻”报道,罗某男友,也就是事故车主表示,其与罗某两人只差一个婚礼,均是小米的忠实粉丝。今天(4月1日)是事故发生的第四天,小米公司暂时没有与家属联系。
4月1日13点左右,认证为“当事人家属王女士”的微博账号“诗雨370491153”发文表示,“女儿发生了这个意外后,我的家里已经塌了。”并称:“小米发布通告说会成立调查组,但是从事件发生到现在,小米从来没有人联系过我,我们也没有被告知调查进展。 ”
“诗雨370491153”表示,作为家属,质疑的点有很多,为什么车辆在撞到护栏后会自燃?为什么车门会锁?希望小米能够正面回应。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4月1日上午10时许,小米汽车客服人员回应,公司已经成立专门工作小组赶赴现场,会全力配合警方和家属对事故进行详细的还原调查,协助家属处理后续情况,将根据后续实际调查情况在官方渠道公布。
4月1日中午,微博账号@小米公司发言人发布微博公布SU7高速上碰撞爆燃事件细节。
微博内容显示,据初步了解,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时速持续行驶。
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随后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97km/h。
值得注意的是,据小米发布信息显示:
22时44分24秒,SU7的NOA识别到前方障碍,并发出提示同时减速;
22时44分25秒,驾驶员接管车辆,并向左打方向盘,同时踩刹车;
22时44分26秒,驾驶员向右轻打方向盘,仍继续踩刹车。
22时44分26秒-28秒之间,车辆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
也就是说,从车辆系统识别障碍并提示减速,到车辆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间隔2秒。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表示,一般来说两秒钟的时间预警肯定是不够的,如果车速100km/h,一秒钟就要开三四十米,两秒就能开60米左右,这个速度对于及时躲避障碍来说,还是很快。
“预警的时间和雷达的探测距离有关,现在比较好的雷达可以探测300米-500米范围,探测越远,报警就会越提前。”张翔表示,此外汽车紧急刹车距离有一个标准,大概在每秒三四十米,如果猛踩刹车的话,速度还会下降更多。这次事故中,2秒从116km/h刹到97km/h,这应该不算一个良好的刹车成绩。
针对遇难者家属及网友质疑事故车的门断电后无法开启,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小米汽车工作人员表示,在四个车门内饰板下方,储物格位置均配有应急拉手,应急拉手为机械锁,即使电池受损也能打开,紧急情况下可使用应急拉手打开车门。
张翔表示,理论上讲,新能源车会有机械门锁和电子门锁,在发生紧急交通事故情况下,该类锁都会自动打开。但一旦事故发生,如果出现像车身变形导致车门被卡,即使车门自动解锁,车内人员也无法打开车门。
而据“界面新闻”报道,一位造车新势力产品经理表示, 即使车身变形无法打开车门, 汽车公司也需要 保证后备箱可作为紧急逃生渠道。此外,一位小米SU7标准版车主表示,小米产品手册也详细提供了从后备箱紧急逃生的方法。
目前,尚无法明确遇难者是否掌握逃生方法,以及碰撞发生后是否具备逃生行为能力。
@小米公司发言人最新公告中没有回应受到外界关注的车门是否及时解锁的问题。
中欧协会智能网联汽车秘书长林示表示,现在不少消费者会把高阶自动驾驶等同于无人驾驶,事实上,目前绝对的自动驾驶技术,还不具备完全上路的时候,很多测试数据都没有得到验证。
“现在自动驾驶为什么还达不到绝对无人驾驶,因为在上路过程中路况复杂,智能系统没有人聪明,汽车就做不到像人一样的预判。”林示表示,人能够根据对方车辆驾驶员的眼神或者动作,预判其左转还是右转,以做出相应反应。此外,极端场景处理仍然是自动驾驶的痛点,特斯拉对静态障碍物的识别成功率只有92%,雨雪天激光雷达性能更要下降30%。
林示表示,虽然自动驾驶发展很快,普及也越来越广,但主导车辆的依旧是人,道路交通安全法也没有修改。此前发生的辅助驾驶的事故,几乎全部都是车主承担责任。不过,这次的事故责任认定还需要根据调查结果具体来看。
“由于目前自动驾驶技术发展速度很快,这对于事故认定也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林示表示,此外目前大量的行车数据都掌握在车企手中,如何获得原数据,这个对于调查又是一个难度。
张翔表示,智能驾驶系统软件非常复杂,而现在智能汽车还在一个普及的阶段,智能驾驶系统存在漏洞的可能性,不排除一部分交通事故是软件漏洞。现在车企的数据都不会交给第三方托管,出了事故后,车企既扮演运动员,又扮演裁判员的角色,车企提交的事故车数据很难辨别真伪。
图源:罐头图库
1月25日,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在微博上发文称,在今日的直播中,小米创办人、董事长兼CEO雷军确认了一个数字:小米SU7的总交付量已经超过15万辆。
小米集团发布的财报披露,2024年小米汽车业务总收入达328亿元,首款车型SU7系列全年交付13.7万辆,超额完成销售目标。截至2025年2月,SU7已连续5个月单月交付超2万辆,SU7Ultra车型锁单量突破1万辆。2025年,小米汽车将冲击全年交付35万辆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11月,多名车主反映小米汽车SU7标准版“自动泊车”功能出现故障,造成不同程度的撞击、剐蹭损伤。截至当年11月20日,统计到70多位小米SU7标准版车主在11月14日中午至11月15日凌晨因自动泊车功能故障,导致车辆泊车过程中发生剐蹭和碰撞。
据“正在新闻”报道,小米客服联系一名车主,承认是小米系统bug,导致自动泊车功能异常。客服还表示,将由小米官方承担所有维修费用。
对小米汽车而言,经历此次小米SU7碰撞爆燃的悲剧性交通事件后,如何在技术迭代、用户教育、品牌修复之间取得平衡,将是其从“造车新势力”迈向成熟车企的关键考验。正如雷军所言,“造车从来不是爽文”,唯有以安全为基石,才能真正赢得市场信任。
你认为智能驾驶比人聪明吗?欢迎留言评论。
来源:野马财经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