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0日,2025中国国际时装周(春季)在北京798·751园区、今日美术馆、秀水街等地启幕。本届时装周吸引了12个国家的近230个品牌、270位设计师参与这场时尚展演。值得注意的是,超过半数的参展品牌聚焦中国非遗技艺,将流传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码重构,
3月20日,2025中国国际时装周(春季)在北京798·751园区、今日美术馆、秀水街等地启幕。本届时装周吸引了12个国家的近230个品牌、270位设计师参与这场时尚展演。值得注意的是,超过半数的参展品牌聚焦中国非遗技艺,将流传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码重构,在当代时尚语境中构建起传统与现代的深层对话。可以说,此次时装周正见证着非遗从文化遗产向时尚生产要素的质变,使东方美学在全球时尚舞台上展现出多元且独特的魅力。
千年织韵:非遗织艺的流光溢彩
在2025中国国际时装周(春季)的T台上,不仅有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以潮流之姿惊艳亮相,展现出多彩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还有众多设计师回溯千年,将目光聚焦于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在现代时尚的浪潮中精心勾勒,书写出独属于当代的时尚篇章。
品牌“风范汉服”于时装周的走秀,呈现出传承与创新古代服饰文化的设计路线。本季以“万象新生”为主题,立足现代生活场景,融合传统汉服精髓与现代时装语言,打造出适配社交、职场、休闲等多元场景的国风服饰系列。设计团队深挖汉服经典元素,如交领、右衽、系带、宽袍大袖等,以丝绸、薄纱为主料,尽显汉服的飘逸灵动。在保留传统形制韵味的同时,更贴合当代的穿着喜好。服饰图案采用蝴蝶纹、团花等传统纹样,经真丝手绣栩栩如生,增添丰富文化内涵。工艺上,既保留汉服形制,又融入当代立体剪裁,使服装贴合人体曲线,穿着舒适自在。这种中西合璧的设计,展现中华文化底蕴,为汉服注入全新生命力,助力其在时尚舞台大放异彩。
刺绣,作为承载中华文明基因的非遗瑰宝,在本季国际时装周上同样完成了一次令人惊艳的现代转译。先锋设计师们以国家级非遗刺绣技法为创作语汇,将苏绣的丝路光韵、盘金绣的金属质感、打籽绣的立体肌理,与绫罗绸缎等传统珍稀织物创新融合,建构出贯通古今的服饰美学体系。高定品牌“天玺”发布的“游龙”系列独创性运用苏丝与宋锦交织的双面苏绣绝技,撷取“栌贝黄”“长春蓝”“常磐绿”“赤玉红”“玉子白”五色色谱,既突破了传统礼服的形制桎梏,又延续了东方美学的精神内核,在经纬交错间重现《考工记》“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的色彩哲学。
民族风尚:非遗技艺的山野新生
贵州、四川、甘肃等地的少数民族服装品牌在本届时装周上大放异彩。它们扎根于非遗技艺,把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语言精妙结合,让极具特色的“民族风”迈向国际时尚舞台,促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时尚对话。盐边·傈僳族服饰成为本次时装周民族风服饰的亮点。2023年新晋四川省级非遗的它,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在当代设计下实现惊艳蜕变。火草麻布与激光雕刻产生奇妙碰撞,数码印花让古老图腾于裙裾绽放,十二道群山褶皱化作流动地貌,弩弓纹与几何线条交织出原始与现代的和谐旋律。设计师们以先锋视角解构传统,赋予其时尚生命力。刘冠华从古代服饰“衣心在左”中获取灵感,借不对称剪裁展现独特文化内涵;姜植元将腰带捆扎智慧融入极简廓形,尽显民族特色;要聪用八角花图腾为服饰增添都市时尚感;郭溟奥推动火草麻布与环保科技纤维结合,让羊皮褂刀痕化为街头印记,增添年轻活力。智造未来:非遗与科技的融合新篇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参数化3D建模与虚拟现实技术的多重驱动下,数字技术正在重构传统时尚产业的底层逻辑。这种技术革命不仅催生出虚实共生的新型时尚语汇,更在深层次上完成了对传统工艺美学的数字转译与价值重构。专注成衣定制的品牌“红都”,在本次国际时装周上生动诠释了守正创新的理念。作为拥有“红都中山装制作技艺”“京式旗袍传统制作技艺”两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百年老字号企业,“红都”近年来依托于中山装、旗袍等特色产品,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将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通过引入Style3D数字化设计、研发及展销等服务的软件和平台,在保留传统工艺精髓的基础上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精度。同时,红都还积极探索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推出了一系列兼具时尚感与功能性的创新产品,不断满足现代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来源:中国美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