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三阅兵观礼台上,有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格外引人注目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9 06:40 2

摘要:这句话像重锤敲在每个人心上,原本喧闹的人群瞬间安静,紧接着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他的父亲宋炯曾是福州海军学校高材生,后来官至台湾海军少将。宋升平轻轻抚摸墙上密密麻麻的八千多个名字,

台湾抗战老兵后代宋升平站在福州抗日志士纪念墙前,攥着父亲的老照片,突然大声喊出“两岸同胞一家人”。

这句话像重锤敲在每个人心上,原本喧闹的人群瞬间安静,紧接着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他的父亲宋炯曾是福州海军学校高材生,后来官至台湾海军少将。宋升平轻轻抚摸墙上密密麻麻的八千多个名字,

声音哽咽:“海军就像锚链,只有连在一起才能稳住大船。”这一刻,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铅字,而是变成了有温度的共同记忆。在同一场活动中,另一位台胞徐庆严的话引人深思。

他说父亲虽然讲过抗战故事,但只有亲身站在纪念墙前,才真正明白那段历史的分量。这道出了两岸共同记忆的痛点,台湾年轻一代对这段历史的认知,正随着课纲修改变得模糊。

台北市重庆同乡会理事长邹晓光曾无奈地说,现在很多台湾青年连抗战基本史实都不清楚,教科书里中国历史的篇幅被大幅删减了。这种跨越海峡的记忆共鸣,在重庆、厦门等地同样上演。

71名台湾抗战后代齐聚山城,参观抗战遗址时眼眶泛红;金门乡亲黄世团在厦门大嶝岛感慨:“抗战精神不是老黄历,而是两岸携手的精神纽带。”这些来自宝岛的脚步声,与大陆同胞的心跳声交织在一起。

镜头转向99岁的八路军老兵翟维俊,他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老人解开衣襟,右胸硬币大小的伤疤触目惊心,身上还有40多处枪伤,4块弹片永远留在体内。

17岁那年,他用家里的骡子换了4支土枪,跟着游击队打鬼子。副村长嫌他个子小不让参军,是村长一句“这娃机灵”改变了他的命运。最惊险的一次,他左胸中弹,

装在口袋里的花名册被鲜血浸透,182个战友的名字永远染成了红色。1944年春天,翟维俊和乡亲们救了一名美国飞行员。日军追来时,他急中生智大喊“抓活的”,硬是用空城计吓退敌人。

后来军博提出高价收购花名册,老人拍桌子拒绝:“一百多个兄弟的命,能用钱买吗?”如今原件珍藏在军博,他自己留着复印本,时常摩挲着血渍喃喃自语。在宁夏吴忠,“七一勋章”获得者王兰花的故事同样动人。

退休后她带着6位老邻居成立“热心小组”,从最初的7人发展到11万志愿者。他们帮扶过1449户困难家庭,调解了680多起纠纷,连社区下水道堵塞、夫妻吵架这些小事都管。

王兰花常说:“志愿服务就像黏合剂,能把各族群众的心粘在一起。”现在吴忠每5个人里就有1个志愿者,累计服务时长超过2100万小时。这三个故事看似不同,却都在讲述个人选择与历史的交织。

宋升平跨越海峡寻根,翟维俊用一生守护战友名册,王兰花退休后继续发光发热。他们的选择或许微小,却共同勾勒出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的脉络。正如翟维俊所说:“有些东西比金钱贵重,比如良心,比如历史。”

在这个强调个人利益的时代,这种精神显得尤为珍贵,它是我们历经磨难仍能昂首前行的力量源泉。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清醒的镜子。在两岸关系复杂多变的今天,这些共同的记忆纽带显得更加重要。

它们提醒我们:无论相隔多远,我们始终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这份共同的历史遗产,值得我们永远珍惜和传承。

来源:向美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