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艘潜艇悄然潜入千米深海,它的壳体95%的钛材来自中国西部的宝钛股份;而在遥远的海面上,氢动力执法艇正安静地巡航,它的燃料电池技术已经领先全球。
一艘潜艇悄然潜入千米深海,它的壳体95%的钛材来自中国西部的宝钛股份;而在遥远的海面上,氢动力执法艇正安静地巡航,它的燃料电池技术已经领先全球。
今年年初,《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科技”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
这片覆盖地球表面71%的蓝色疆域,正在成为科技竞争的新前沿。而在这场无声的竞争中,一群中国企业正在悄然改变全球深海产业的格局。
曾经,中国深海装备领域面临严峻的挑战。高端钛材、声纳系统、水下推进器等关键技术和设备受到限制,深海勘探和开发能力受到制约。
变化发生在不知不觉中。如今,中国已有12家公司包揽了深海、舰艇、声纳、电机、钛板、复材、数据舱等关键技术和产品。
宝钛股份已经成为全球钛材领域的主要生产商之一,不仅为国产潜艇提供95%的钛合金壳体,还支撑了“奋斗者”号万米载人潜水器的耐压球舱。
西部超导、湖南湘投金天钛业科技等中国钛企,已经占据全球市场42%的份额。
在深海科技领域,一群“隐形冠军”企业正在崭露头角。它们虽然在公众视野中知名度不高,但在各自领域却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科海讯长期专注国家特种电子信息行业声呐装备领域,为客户提供信号处理平台、声呐系统等产品。全国仅有两家企业能够进入部队声纳供应体系,而中科海讯就是其中之一。
国瑞科技则以其船舶电气系统集成技术闻名,该公司为我国首艘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配套了智能机舱系统。军品占比超过70%,客户包括南北船集团。
海兰信布局的海底数据中心项目更是全球首创。他们将服务器沉到海底,利用海水冷却进行散热,既服务海军又为油田降温。该项目已获得国际客户订单,新加坡公司Atlas向海兰信采购了为期5年的服务器服务。
与传统军工发展路径不同,中国深海科技企业探索出了一条“军民融合”的新路径。
天海防务不仅建造无人潜器外壳,还将新能源船图纸卖给海外。该公司早期便关注LNG动力船舶,目前已成功设计建造了国内首艘120TEU电动船舶。
江龙船艇则成功将氢燃料电池技术应用于执法艇。2023年10月,首艘氢燃料电池动力示范船“三峡氢舟1”号在湖北宜昌完成首航。该船采用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额定输出功率500千瓦,最高航速28公里/小时,续航里程可达200公里。
这种“军转民、民参军”的模式,使得技术创新能够在更广阔的市场上得到验证和应用,最终反哺深海装备的发展。
在深海装备领域,钛材被称为“硬通货”,原因是其优异的耐腐蚀性和高强度特性,能够承受深海极端环境的要求。
宝钛股份、西部超导和湖南湘投金天钛业科技等国内钛企,已经成为全球钛材市场的重要参与者。美国是全球最大的钛材市场,占有大约36%份额。
钛合金棒是最大的细分市场,占据84%的市场份额。航天航空为主要应用领域,占有约65%的份额,但深海装备领域的应用正在快速增长。
双一科技则将PEEK(聚醚醚酮)等高性能复合材料打印成潜器外壳。这种材料轻得能浮又能抗腐蚀,已经成为深海装备的新宠。
在深海环境中,视觉和无线电波传输受到限制,声波成为探测、通信和导航的主要手段。
中国海防专门研究水声技术,能够率先听到潜艇的声音。中科海讯则专注于声纳装备领域,研制了声呐仿真模拟技术。
中国长城采用光纤制作水听器,相比传统雷达更加安静且不易被探测。这些技术创新使得中国在水声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根据《2025-2030年中国水声设备行业竞争格局及前景趋势预测报告》,中国水声设备市场规模预计在未来五年将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到2030年将达到逾千亿元人民币。
深海科技不仅关乎国家安全,也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中国企业正在将新能源技术应用于深海领域,创造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2023年10月,“三峡氢舟1”号完成首航。这艘船相比传统燃油动力船舶,预计每年可替代燃油103.16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43.67吨。
它的能源补给站是国内首个内河码头型制氢加氢一体站,利用三峡电站发出的清洁电能进行电解水制氢。
国瑞科技开发了集装箱式储能系统及配套的直流组网配电系统,为120标箱混合动力江海联运船提供电力支持。该公司计划2025年底完成64标箱纯电动力船样船制造,采用2000度电的集装箱式移动电源替代传统柴油动力,实现内河航运零排放。
中国深海科技企业正在从近海走向远洋,从国内走向国际,参与全球深海科技的竞争与合作。
海兰信的海底数据中心项目已经获得国际订单,新加坡公司Atlas向海兰信采购了一个数据仓的服务器服务,服务期5年,服务费共计人民币2945万元。
天海防务在接待机构调研时表示,尽管面临来自美国的301调查及相关限制政策,但中国造船业的竞争优势依旧突出。全球市场中,中国的新接订单量占据了70%以上的份额。
双一科技的产品已成功出口至欧美、日韩、东南亚、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该公司针对不同国家客户的审美需求与多样化海上出行场景,在船型设计上进行了深度优化。
深海不仅是中国科技竞争的舞台,也是经济发展的新空间。随着深海科技的进步,一个全新的蓝色经济正在形成。
根据招商证券的研究报告,全球深海科技市场规模将于2025年突破50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5%以上。
从细分领域看,深海油气和工程装备仍是全球深海科技市场的支柱板块。同时,部分新兴领域增速也较为显著。全球海底采矿市场在2024年约为37亿美元,预计2029年将增至15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3.7%。
深海生物医药也是深海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禹城市企业山东禹王制药有限公司建有1万多平方米的10万级GMP洁净车间,年加工鱼油20000吨、软胶囊100亿粒,产品远销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如今,当你品尝来自深远海养殖的海鲜,可能正是由氢能养殖船运送而来;当你在视频平台观看高清直播,信号可能通过海底数据中心处理;当你乘坐豪华邮轮度假,其中可能装备着中国制造的电机。
这些深海科技企业的崛起,不仅推动了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更为普通人日常生活带来了看不见却实实在在的改变。
深海,既是资源丰富的矿场,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防线。那些率先下海探索的企业,已经提前拿到了通往未来的门票。
特别申明:文章基于公开信息整理而成,仅用于行业信息交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来源:建股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