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7.9级地震!已有多人遇难,为何此次地震破坏力如此大?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1 21:03 1

摘要:就在今年的3月28日,缅甸发生了7.9级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震中位于缅甸的第二大城市曼德勒附近。

文/编辑:大核有料

就在今年的3月28日,缅甸发生了7.9级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震中位于缅甸的第二大城市曼德勒附近。

这场地震被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列为缅甸近百年最强震之一,导致缅甸全国超半数省份进入紧急状态,毗邻缅甸的泰国、老挝等国家也遭到波及。

截至3月31日,缅甸官方统计死亡人数已经超过2000人,曼德勒市80%的建筑损毁,关键桥梁断裂,医疗系统濒临崩溃。

多国迅速赶到缅甸展开救援,但高温、余震和缅甸薄弱的基础设施让救灾工作举步维艰。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世鋐指出,缅甸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形成的实皆断裂带上。

该断裂带历史上平均每11年发生一次7级以上地震,此次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上千颗原子弹爆炸。

震级并非决定地震破坏力的唯一因素,缅甸这次的地震属于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仅30千米,使地震波能量更易传导至地表。

地震断裂带途经人口密集的曼德勒、内比都等城市,进一步放大了灾难导致的后果。

缅甸这个国家长期贫困,导致建筑质量低下、医疗资源匮乏,灾后伤亡以及经济损失呈指数级上升。

为什么此次缅甸地震的破坏力如此之大?

缅甸7.9级地震为何破坏力巨大

地震按照震源深度可以分为浅源(0-70千米)、中源(70-300千米)和深源(300千米以下)。

缅甸这次的地震属于典型的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仅有30千米,这意味着断层破裂可以直接延伸至地表。

中国科协专家陈会忠解释,缅甸7.9级地震的破裂带长度可达400千米,远超2008年我国汶川地震的300千米。

当地表岩层沿断层发生水平或垂直错动时,建筑物基地被直接撕裂,曼德勒倒塌的佛寺、断裂的阿瓦大桥都体现出了浅源地震的破坏性。

缅甸地质构造的特殊性加剧了这次灾难的影响,实皆断裂带作为喜马拉雅地震带的东延部分,历史上曾多次发生7级以上地震。

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1912年东枝7.88级地震与此次震级相当,但当时的人口密度仅为现在的1/5,伤亡人数远比这次少。

此次震中所在的曼德勒省聚集缅甸12%的人口,省会曼德勒市作为经济文化中心,近十年因缅甸内战涌入大量移民,临时建筑占比增加。

这些简易房屋的抗震能力几乎为零,地震中成片倒塌导致“单位受灾人数少但总量巨大”。

在主震发生后的三天内,缅甸已记录到36次余震,其中最大余震竟然达到了7.5级。

频繁的余震导致本就脆弱的建筑二次崩塌,救援人员在曼德勒一处废墟搜寻幸存者时,因余震被迫中断作业多次。

缅甸经济落后,2024年贫困率创六年新高,这导致该国基础设施薄弱,每千人医疗床位仅1.1张。

地震发生后,救出的重伤者需要辗转200公里至仰光救治,许多人伤势过于严重,因得不到及时救治不幸去世。

中国救援队率先抵达曼德勒,3月30日从内比都医院医院废墟中救出一名被困40小时的老人。

但通往重灾区实皆省的道路因阿瓦大桥断裂中断,救援物资只能通过轮渡转运,效率低下。

缅甸北部实皆省长期存在武装冲突,部分区域救援队需要与地方势力协商通行许可,延误了黄金救援时间。

联合国报告显示,缅甸1500万人处于粮食不安全状态,震后食品价格暴涨进一步压缩人们的生存空间。

美国地质调查局预估,此次地震缅甸的重建工作或将持续十年以上。

面对地震灾害,咱们国家如何应对呢?

中国如何应对地震灾害

中国的地震预警系统是减轻地震灾害人员伤亡的关键技术。

当地震波从震源向外传播时,监测设备可捕捉初期微弱的纵波(P波),在破坏性更强的横波(S波)到达前发出预警。

中国建立的预警系统能在震后10秒内通过电视、手机推送警报,为民众争取避险时间。

此次缅甸地震中,云南边境地区部分民众提前20秒收到预警信息,成功撤离至安全区域。

在收到地震预警后,我们个人避险的方式需要根据环境灵活应对。

如果处于低楼层,且预警时间充裕,应该迅速撤离到空旷之处。

若身处高层室内,需要优先保护头部,避开吊灯、书架等易坠落物,选择坚固家具或承重墙角落躲避

高层建筑居民一定不要盲目跑动,地震导致电梯停运、楼道坍塌的风险极高。

室外避险则需远离建筑外墙、桥梁、电线杆,防止被坠物击中。

缅甸曼德勒地震中,一名男子因躲在街边广告牌下被倒塌的钢架砸伤,凸显了选择正确避险位置的重要性。

缅甸地震暴露了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隐患,曼德勒80%倒塌建筑为砖混结构,墙体未使用钢筋加固,抗震强度不足5级。

咱们中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地震带区域建筑按8度设防,采用减震支座、加强混凝土配筋等技术。

此次缅甸地震,中国救援队发现,少数由中国企业承建的医院、学校主体结构完好,成为了临时避难所。

结语

缅甸地震的浅源特性放大了板块运动的冲击,而缅甸社会的贫困与动荡削弱了抵御灾难的能力。

这场灾难警示我们,地震的破坏力不仅来自自然力量,更与国力息息相关。

唯有通过提升建筑标准、完善应急体系、提高民众认知,才能在地震灾害面前守护更多生命。

参考:

1. 新京报:数据图解|为什么缅甸地震破坏力如此巨大? 2025-03-31

2. 九派新闻:缅甸地震是浅源地震,为什么说这种地震很危险 2025-03-31

3. 第一财经:缅甸7.9级“世纪强震”:震中八成建筑损毁,高温下生死救援 2025-03-30

来源:小呆科普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