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论述 谋发展 见行动”大讨论(36)| 省地质博物馆党支部书记、馆长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1 20:55 1

摘要: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关于自然资源工作论述摘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自然资源系统的重大政治任务。为完整准确全面学习贯彻其精髓要义,推动学习宣传贯彻活动走深走实,“湖南自然资源”特开设“‘学论述 谋发展 见行动’大讨论”专栏,刊发厅直系统各党组织书记学习宣传贯彻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关于自然资源工作论述摘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自然资源系统的重大政治任务。为完整准确全面学习贯彻其精髓要义,推动学习宣传贯彻活动走深走实,“湖南自然资源”特开设“‘学论述 谋发展 见行动’大讨论”专栏,刊发厅直系统各党组织书记学习宣传贯彻《论述摘编》的学习思考和实践感悟,引导全省系统干部职工在学中干、干中学,不断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实效,奋力开创自然资源工作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习近平关于自然资源工作论述摘编》中深刻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些论述如黄钟大吕,为新时代自然资源工作和自然资源科普工作标定了清晰坐标,照亮了前行方向。

湖南省地质博物馆,绝非仅仅只是对自然历史和文化进行静态储藏,而是要对生态文明理念开展生动解读、炽热传播,推动湖南省地质博物馆成为自然资源科普的引领者、文化传承的践行者、科技创新的探索者,实现从“保”起来、“管”起来,到“用”起来、“活”起来的转变。如何把湖南的“山川湖海”,精心雕琢成公众竞相追捧的“爆款”文化产品,实现‌“出圈”更“出彩”‌;怎样以博物馆为关键纽带,进一步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故事,实现“出新”更“出众”,是地博人矢志不渝的奋斗方向。

01

破界立新:

重构自然资源文化的传播范式

面对“数字中国”与“美丽中国”双战略实施的新时代,我们将切实把握“三个转变”的时代脉搏:从资源展示向价值传递转变,从专业科普向大众传播转变,从单向输出向生态共建转变,打造自然资源传播新范式。

(一)科技赋能,构建立体式叙事体系。打破传统叙事模式,让生态文明理念与当代消费需求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价值的创造性转化与市场价值的可持续再生。运用实景三维建模还原雪峰山地质演化史,借助AI大模型解读湘西金矿成矿密码,通过VR技术重现“芙蓉龙”生命奇迹……在数字孪生平台上,张家界石英砂岩峰林与洞庭湖湿地生态形成“数字双璧”,让地质遗迹开口说话,使生态治理可观可感,让湖南奇山秀水“有质量”更“有流量”。

(二)分众传播,绘制全龄段认知图谱。自然资源科学具有时空跨度大、专业门槛高的特点,需针对不同年龄段受众设计差异化认知框架,以人为尺度重构自然资源故事的传播逻辑。通过开发“地质探险家”儿童研学系统,设计“碳中和实验室”青少年互动装置,创建“银发地质队”口述史项目等,让儿童在游戏中种下种子,让青少年在实验中领悟智慧,让银发长者在回忆中传承使命。

(三)IP裂变,打造湖湘自然文化矩阵。紧扣“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核心要义,依托湖南省地质博物馆丰富的藏品资源,通过“地质+文旅”“标本+影视”“数据+艺术”的跨界融合,打造“地小博”“芙妹”等特色IP,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可传承的生动实践,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的创造性转化。

02

协同共生:

激活生态文明传播生命力

在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众化传播的实践中,通过“科普精准触达、展览深度浸润、短视频广泛传播”,构建“三维立体”传播体系,形成有深度、有温度、有流量的传播新范式。

(一)以科普解读政策,从云端到田间的立体表达。依托“一网两微三端”构建自媒体科普矩阵,让群众在指尖滑动间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持续开展“自然资源送科普进老区”等“四进”活动,通过参与式传播使政策理解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建构。当政策解读从纸面走向云端、从会场走进生活、从术语化为行动,三湘四水间激荡的必然是“生态兴则文明兴”的集体共识。

(二)以展览传递理念,从标本到场景的多维构建。自然资源故事的传播不仅需要科学内核,更需要通过沉浸式场景体验。在展览设计中,我们以科技赋能构建多维场景,以实物展陈还原自然规律,以人文叙事联结个体记忆,以系统思维诠释价值理念。比如,运用全息投影再现地球板块碰撞的史诗瞬间,通过压力传感技术演绎地质灾害防治的“生命博弈”,借助气味模拟系统还原远古海洋的咸涩气息。当46亿年的地球简史在光影中浓缩绽放,观众触摸的不仅是岩石标本,更是生态文明的时代脉动,在“看、听、触、思”中感知的是人与自然的共生智慧,实现的是思想认同与行动自觉的深度融合。

(三)以视频讲好故事,从记录到传播的全民共创。全媒体时代,大众更容易接受轻量化传播。自然资源故事的“轻量化”并非简化内涵,而是以“四两拨千斤”的智慧,将复杂而深刻的内容以更加精炼、更易接受的形式呈现出来。精心打造“强叙事+强互动”的短视频,以“用户生产内容”激活民间智慧池,让群众成为生态故事的主角,实现从“专家讲理论”到“百姓讲故事”的转变。推出“我的地质故事”短视频大赛,农民可用手机记录生态修复后的青山绿水,矿工能以Vlog讲述绿色转型的心路历程,实现专业话语与大众表达的完美交融。开发湖南省地质博物馆生态保护虚拟代言人“芙妹”,构建“虚拟主播+实景拍摄”的融合叙事模式,实现自然资源知识的趣味化传播。

03

全域互联:

构建双循环传播新格局

从自然资源守护者视角出发,依托“元宇宙”与“双碳”战略双重机遇,实施“三个工程”,让三湘大地的生态故事既能“落地生根”又能“云端绽放”。

(一)数字孪生工程:打造永不落幕的云地博。构建湖南首张“自然资源文化数字底图”,将地质遗迹搬上云端,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品读岁月书就的地质史诗,致敬古老而青春的大美湖南。通过数字化采集技术“活化”自然遗产,运用空间计算实现虚实交互,让每一块岩石都成为打开地球奥秘的“数字钥匙”。

(二)智慧传播工程:构建精准化评估新体系。自然资源文化传播不能是“大水漫灌”,应该是“用数据说话,靠科学决策”。研发“自然资源传播力指数”,实时监测科普内容的情感共鸣度、知识转化率、行为引导力,实现科技文化传播数据与自然资源监测信息同屏跳动,见证科普效能向治理效能的实质转化。

(三)生态共同体工程:拓展跨界融合新场景。与省内高校共建“探索大自然”科普基地,同相关单位联合打造《地质百年》纪录片,联合文旅部门开发“地质长征”红色研学路线,推进“湖南大熊猫化石研究”项目服务八面山景区,以科研保护、科普教育、生态旅游“三位一体”模式,书写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湖南方案”。

从“芙蓉国里尽朝晖”诗意画卷,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与时代同向同行。这里陈列的不只是46亿年的地球记忆,更蕴藏着通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密码。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将继续探索“展览+教育+科研+传播”的全链模式,把山川湖海讲成爆款,将三湘四水的自然之美、科学之理、人文之韵,谱写成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诗篇。

资料来源:厅机关党委

编辑:胡自轩

一审:周昌琪

二审:寇世超

三审:王 宁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