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狗搬行李,AI机器人比心🫰,高校迎新“科技秀”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7 18:09 2

摘要:刷到今年高校迎新的新闻,我差点以为点进了科技展——山东大学的AI机器人对着新生“比心”答疑,动作比学长还灵活;大连理工的机器狗驮着20斤行李箱爬楼梯,避障比我拎包还稳;南京小学的课堂上,孩子们正围着屏幕研究“戴口罩咋让AI认出来”。

机器狗搬行李、AI机器人比心:高校迎新“科技秀”够炫,但这3个问题更该聊透

刷到今年高校迎新的新闻,我差点以为点进了科技展——山东大学的AI机器人对着新生“比心”答疑,动作比学长还灵活;大连理工的机器狗驮着20斤行李箱爬楼梯,避障比我拎包还稳;南京小学的课堂上,孩子们正围着屏幕研究“戴口罩咋让AI认出来”。

这波“科技迎新”确实够吸睛,评论区满是“现在的学生也太幸福了”。可笑着笑着,我突然想起自己上学时,学长满头大汗帮我扛行李的样子——那时没有高科技,却记得他说“有问题随时找我”的暖。热闹过后,一个疑问冒了出来:当机器狗的新鲜感褪去,当AI机器人的“比心”成了过去式,怎么让那颗被点燃的“科学种子”,真能在孩子心里扎下根?

第一个坎:别让高科技只当“迎新限定道具”

机器狗搬行李的样子很酷,AI机器人打招呼很贴心,但迎新结束后呢?这些设备是锁进仓库等明年再“出镜”,还是能真正融入日常?比如机器狗能不能帮宿管给生病的学生送药?AI机器人能不能化身“学业助手”,给新生讲清楚“工程力学实验该注意啥”?

见过有学生吐槽:“迎新时见着机器狗超激动,后来再也没见过,感觉像看了场短暂的表演。”要是科技只用来“上新闻、凑热度”,再炫的设备也只是个“中看不中用的花瓶”,哪能播下什么科学种子?

第二个坎:AI课别变成“打卡式任务”

南京鼓楼区要求中小学每学年开8课时AI课,这事儿特别好——可就怕“为了开课而开课”。要是老师照着PPT念“人脸识别原理”,孩子听得打哈欠;要是课堂互动只是“点一下屏幕、选个答案”,那还不如让他们看两集《走近科学》。

真正的AI课该是什么样?或许是让孩子动手用AI设计“校园垃圾分类提示牌”,或许是帮食堂算“哪个窗口排队最快”,甚至是用简单的编程让机器人帮班级擦黑板。当科技能解决孩子身边的小问题,“我也想搞懂它”的兴趣,才会真的冒出来。

第三个坎:科学种子,得“家校一起浇”

学校用机器狗迎新,孩子回家兴奋地跟家长说“今天见着会搬行李的狗了”,要是家长回一句“别光顾着玩,赶紧写作业”,刚冒头的好奇心可能就凉了。

科学从来不是“学校的事”: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看“AI怎么造机器人”的纪录片,逛科技馆时让孩子当“小导游”讲解,甚至一起用手机APP做个“水的浮力”小实验。我见过有妈妈陪孩子用纸箱做“简易机器人”,孩子边粘胶带边说“以后要造真的”——你看,孩子对科学的热爱,往往藏在“爸妈愿意陪我一起好奇”的细节里。

兰州大学的王文强说,希望孩子能“有科技自豪感”。可这种自豪感,从来不是看一次机器狗就能有的。它该是孩子发现“我能看懂AI的逻辑”时的恍然大悟,是动手做出“小发明”时的雀跃,是知道“这些科技能帮到别人”时的骄傲。

最后想跟大家聊聊:

你上学时,有没有哪个“科技瞬间”让你突然觉得“科学好酷”?是第一次用显微镜看细胞,还是第一次玩编程小游戏?

如果你的孩子回来跟你说“学校有机器狗”,你会跟他聊“这背后的电机原理”,还是只说“真好玩”?

你觉得中小学的AI课,该多教“知识点”,还是多让孩子“动手试错”?

别让这场热闹的“科技迎新”,只成了今年开学的一个“热搜”。毕竟,我们要的不是“孩子见过高科技”,而是“孩子愿意成为懂科技、用科技的人”啊。

来源:穷游日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