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彩与银杏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7 15:08 1

摘要:九月的风裹挟着未褪尽的暑气,掠过江城大学的军训场。沈清和站在队列末尾,额前碎发被汗水濡湿,黏在光洁的额头上。当身着迷彩服的陆承宇踏着正步走来时,她握着拳的手忽然松了些——那身影像株挺拔的白杨树,肩章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连口令声都带着穿透蝉鸣的清亮。

文/汪允祥

九月的风裹挟着未褪尽的暑气,掠过江城大学的军训场。沈清和站在队列末尾,额前碎发被汗水濡湿,黏在光洁的额头上。当身着迷彩服的陆承宇踏着正步走来时,她握着拳的手忽然松了些——那身影像株挺拔的白杨树,肩章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连口令声都带着穿透蝉鸣的清亮。

“腿抬高,收腹,目光平视前方!”陆承宇的声音落在沈清和耳边,她慌忙调整姿势,却因紧张同手同脚。他驻足在她面前,阴影将她整个人罩住,沈清和能闻到他身上混着阳光与皂角的味道,比夏末的风更让人心慌。“别怕,跟着节奏来。”他的声音放轻了些,指尖虚虚点了点她的膝盖,“膝盖绷直,像顶着一片羽毛。”

那之后,沈清和总在休息时偷偷望向陆承宇。他教男生们打军体拳,动作干脆利落,汗珠顺着下颌线滑落,砸在滚烫的水泥地上,瞬间蒸发成一小团白雾;他给中暑的女生递水,眉眼间带着不属于教官的温柔,指腹擦过对方额角时,动作轻得像怕碰碎了什么。沈清和把这些画面藏在心底,写进带锁的日记本里,笔尖划过纸页,总忍不住描摹他肩章的形状。

陆承宇也注意到了这个安静的女生。她站在队列里时,像株刚抽芽的银杏,纤瘦却倔强,即便晒得脸颊通红,也从不会抱怨一句。某次拉歌比赛,她被推出来领唱,声音清透如溪,月光落在她扬起的脸上,睫毛投下的阴影像振翅的蝶。那天晚上,陆承宇在训练场旁的银杏树下捡到一本掉落的笔记本,扉页上是娟秀的“沈清和”三个字,里面夹着一片压平的银杏叶,叶脉间写着“他的口令像风,吹得人心慌”。

军训快结束时,沈清和在宿舍楼下收到了一个信封。里面没有信,只有那片银杏叶,背面多了一行刚劲的字迹:“若风还会吹过,可否让它捎句话?”落款是“陆”。沈清和攥着那片叶子跑上楼,趴在窗边往下看,陆承宇站在银杏树下,迷彩服的衣角被风吹得轻轻晃动,像在等一个答案。她把叶子夹回笔记本,笔尖在纸上反复写着“可以”,却迟迟不敢递出去。

直到军训汇演那天,沈清和作为标兵站在队伍最前排。陆承宇为她整理肩章时,指尖不经意碰到她的耳垂,她猛地抬头,撞进他深邃的眼眸里。“汇演结束后,我在东门的老槐树旁等你。”他的声音压得很低,混在周围的喧闹里,却清晰地落进她心里。那天的汇演很成功,沈清和走下台时,夕阳正把天空染成橘红色,老槐树下,陆承宇手里拿着一瓶冰镇汽水,瓶身凝着水珠,像他眼里的光。

“我下周就要回部队了。”陆承宇把汽水递给她,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这是我的地址,如果你愿意……”他的话没说完,沈清和已经接过纸条,指尖因用力而泛白。“我会写信给你。”她抬头看他,夕阳落在她眼底,漾着细碎的光,“每周都写。”

陆承宇回部队的那天,沈清和没去送。她站在教学楼的天台上,看着他乘坐的大巴车驶离校门,手里攥着刚写好的第一封信。信里写了军训场的银杏叶开始泛黄,写了食堂新出的桂花糕很甜,写了她总在训练的时间望向空荡的操场,最后落了笔:“风还在吹,你听得到吗?”

往后的日子,书信成了两人最亲密的纽带。陆承宇的信总带着油墨和阳光的味道,信纸边缘偶尔会沾着草屑,他会写训练时的趣事,写夜里站哨时看到的星空,写他把她的信藏在枕头下,睡前总要读一遍才睡得安稳。沈清和的信则像潺潺的溪流,写课堂上的难题,写图书馆窗外的四季,写她路过军训场时,总觉得能听到他的口令声。她会在信里夹上晒干的花瓣、银杏叶,甚至是一片从作业本上撕下的、画着小太阳的纸。

陆承宇的假期总是短暂又珍贵。每次休假,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到江城,沈清和会提前在车站等他,手里提着刚买的热豆浆。他们会去逛江城的老巷,陆承宇牵着她的手,走过青石板路,看墙头上探出的蔷薇花;他们会坐在江边的长椅上,看夕阳把江水染成金红色,陆承宇会给她讲部队里的故事,讲他曾在雪地里站哨,冻得睫毛都结了霜,却因为想着她的信,心里暖得像揣着个小太阳。

沈清和的专业课越来越忙,常常要在图书馆待到闭馆。陆承宇不在身边时,她就把他的信放在桌角,写作业累了,就拿起来读一遍。有次期末考试前,她熬夜复习,趴在桌上睡着了,梦里全是陆承宇的身影。醒来时,手机里躺着一条他发来的短信:“别太累,我在这边为你加油。”窗外的天刚蒙蒙亮,沈清和看着短信,突然觉得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了。

大三那年冬天,江城下了场罕见的大雪。沈清和在图书馆门口滑倒,崴了脚。她没告诉陆承宇,怕他担心,只在信里轻描淡写地提了一句“最近走路有些慢”。没想到一周后,陆承宇突然出现在她宿舍楼下。他穿着厚厚的军大衣,脸上带着风霜,手里提着一个保温桶。“我请了探亲假,听说你崴了脚,就赶紧过来了。”他把她扶到长椅上,小心翼翼地给她敷药,指尖触碰到她脚踝的淤青时,眉头皱得紧紧的,“怎么不告诉我?疼不疼?”

那半个月,陆承宇每天都来照顾她。他会给她带食堂的热粥,帮她整理笔记,扶着她在宿舍楼下慢慢散步。雪后的阳光很暖,落在他们身上,像裹着一层温柔的纱。沈清和靠在他肩上,听他讲部队里的新鲜事,忽然觉得,就算脚很疼,只要有他在,就什么都不怕了。

大四那年,沈清和开始找工作。她投了很多简历,却都石沉大海。那段时间,她很沮丧,写信给陆承宇时,字里行间都带着失落。陆承宇回信时,寄来了一枚小小的五角星徽章,信里写着:“清和,你就像这颗星星,或许暂时被云遮住了光,但只要坚持,总会发亮的。我永远相信你。”

看着那枚徽章,沈清和重新振作起来。她调整了简历,参加了一场又一场招聘会,终于收到了一家私企的录用通知,职位是会计。她第一时间打电话给陆承宇,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喜悦:“陆承宇,我找到工作了!”电话那头,陆承宇的声音很激动:“太好了,清和!等你毕业,我们就结婚吧。”

沈清和愣住了,眼泪瞬间涌了上来。她哽咽着说:“好,我等你。”

毕业前夕,陆承宇因为任务推迟了休假。沈清和毕业典礼那天,他没能到场。她穿着学士服,站在礼堂门口,心里空落落的。就在她准备转身离开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不远处——陆承宇穿着军装,手里捧着一束向日葵,正快步向她走来。他的脸上带着风尘,眼里却闪着光:“清和,抱歉来晚了。”

沈清和扑进他怀里,眼泪打湿了他的军装。“我还以为你不来了。”她哽咽着说。陆承宇轻轻拍着她的背,声音温柔:“我说过,不会错过你的重要时刻。”

毕业典礼结束后,陆承宇带着沈清和回了部队。部队里的战友们早就知道了他们的事,特意为他们布置了简单的婚礼。没有华丽的婚纱,沈清和穿着一身白色的连衣裙,头上戴着战友家属编的花环;没有盛大的仪式,只有食堂里摆着的几桌饭菜,战友们举着酒杯,喊着“新婚快乐”。陆承宇牵着沈清和的手,站在众人面前,声音铿锵有力:“从今往后,沈清和就是我的妻子,我会用一生守护她。”沈清和看着他,眼里满是幸福的泪水,她知道,这简单的婚礼,是他们之间最珍贵的承诺。

婚后的日子,聚少离多成了常态。沈清和在江城的私企做会计,每天对着账本和报表,却从不觉得枯燥,因为她知道,远方有个人在等着她。陆承宇依旧在部队服役,训练再苦再累,只要收到沈清和的信,看到她写的“我很好,等你回家”,就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他们会在晚上视频,沈清和给他讲公司里的趣事,陆承宇给她讲部队里的训练,屏幕里的彼此,是对方最坚实的依靠。

两年后,陆承宇面临转业。他纠结了很久,一边是热爱的军营,一边是需要陪伴的妻子。沈清和看出了他的犹豫,写信给他:“无论你做什么决定,我都支持你。你守护过国家,现在,让我陪着你。”

最终,陆承宇选择转业回江城。刚回来时,他有些迷茫,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沈清和陪着他四处找工作,给他鼓励:“你那么优秀,一定能找到喜欢的事。”一次偶然的机会,陆承宇看到一家旅行社在招导游,要求熟悉江城的历史文化。他想起自己在部队时,经常给战友们讲各地的故事,又对江城的老巷、古迹很熟悉,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投了简历。

面试那天,陆承宇穿着整洁的衬衫,举止从容,讲起江城的历史典故时,条理清晰,声音富有磁性。面试官被他的表现打动,当场就录用了他。陆承宇拿着录用通知回家,沈清和正在厨房做饭,听到消息后,开心地扑进他怀里:“我就说你可以的!”

陆承宇成了一名导游后,日子变得充实起来。他带着游客走遍江城的大街小巷,讲着老建筑的故事,指着银杏树上的年轮,说那是时光留下的印章。每次带团路过江城大学的军训场,他都会停下脚步,望向那片熟悉的银杏林,想起多年前那个穿着军训服的女孩,想起他们在树下交换的银杏叶,嘴角总会不自觉地上扬。

沈清和的工作也渐渐步入正轨,她成了公司的骨干会计,做事认真负责,深受领导和同事的喜欢。每天下班,她都会提前做好饭,等陆承宇回来。陆承宇带团回来晚了,她就把饭菜热在锅里,自己坐在沙发上看书,等他开门的声音。

有次,陆承宇带一个老年团去爬江城的栖霞山。山路有些陡峭,他小心翼翼地搀扶着 elderly 游客,耐心地给他们讲解沿途的风景。有位老奶奶拉着他的手说:“小伙子,你真是个好导游,比我家孙子还贴心。”陆承宇笑着说:“这是我应该做的。”那天晚上,他把这件事讲给沈清和听,沈清和靠在他肩上,温柔地说:“你一直都这么温柔啊。”

周末的时候,他们会像年轻时一样,去逛江城的老巷。陆承宇牵着沈清和的手,走过青石板路,看墙头上的蔷薇花又开了一季;他们会坐在江边的长椅上,看夕阳把江水染成金红色,沈清和会把头靠在他肩上,听他讲最近带团时遇到的趣事。有时候,沈清和会指着路边的银杏 tree 说:“你看,那棵银杏长得真像我们大学军训场旁的那棵。”陆承宇会笑着说:“是啊,就像我们的爱情,历经岁月,依旧挺拔。”

某个深秋的午后,沈清和整理旧物时,翻出了那本带锁的日记本。她打开锁,里面的银杏叶依旧完好,叶脉间的字迹虽然有些褪色,却依旧清晰。陆承宇从身后抱住她,下巴抵在她的发顶:“在看什么?”沈清和把日记本递给她,笑着说:“看我们的青春啊。”

陆承宇翻开日记本,看着里面稚嫩的字迹,看着那些夹在纸页间的花瓣和树叶,眼里满是温柔。“时间过得真快,”他轻声说,“一转眼,我们已经在一起这么多年了。”沈清和转过身,抱住他的腰:“是啊,但我觉得,我们好像还是当年的样子,只要有你在,我就很安心。”

窗外的银杏叶被风吹得沙沙作响,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陆承宇低头吻了吻沈清和的额头,声音温柔而坚定:“清和,谢谢你出现在我的生命里。往后余生,我会继续牵着你的手,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

沈清和靠在他怀里,听着他沉稳的心跳,看着窗外飘落的银杏叶,嘴角扬起幸福的笑容。她知道,他们的故事,就像这银杏叶一样,历经风雨,却依旧带着温柔的诗意,在时光的长河里,静静流淌,永不褪色。

作者简介:

汪允祥,全国中小学作文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高考作文实战专家,26年专注于中小学作文教学研究 。半岛小作家、半岛学生记者特邀顾问,《十月少年文学》特聘讲师,百佳散文名家,《宁古塔作家》主编,《燕京文化》签约作家,第六届“小作家杯”青岛赛区组委会主任,“半岛杯作文大赛”西海岸赛区组委会主任,《小荷轻舞》主编,出版散文集《我把春天送给你》等多部,在报刊发表作品40余万字。《母亲的面糊子》等12篇文章被多所学校选为阅读理解试题。

为解决中高考语文难题,汪允祥经过多年研究,形成一套独特的语文教学法,短时间内即可解决中高考语文困惑。近8年来,汪允祥创造了一个“中高考语文神话”,连续五年命中国内18省市中考作文,连续三年命中高考作文范围,在全国各地讲解“中高考语文4小时冲刺”数百场,学生中高考语文成绩人均提高5--15分,使上万学子受益。

来源:汪老师的写作天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