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整治网络谣言】抵制地震谣言 守护社会安宁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1 20:35 1

摘要:地震,作为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威胁着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安全。然而,有一种无形的“震颤”——地震谣言,时常在我们身边悄然出现,其危害程度丝毫不亚于地震本身。

地震,作为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威胁着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安全。然而,有一种无形的“震颤”——地震谣言,时常在我们身边悄然出现,其危害程度丝毫不亚于地震本身。

地震谣言特点

1. 突发性强:往往毫无征兆地在坊间、网络流传开来,短时间内就能吸引大量关注。可能上午一个毫无根据的说法在某个小区传开,下午就传遍整个城区,打大家一个措手不及,让公众来不及冷静思考其真实性。

2. 迷惑性大:谣言常打着“科学预测”“内部消息”“专家透露”等幌子,利用民众对地震的恐惧心理和对权威信息的渴望,披上看似可信的外衣。比如宣称是某知名科研机构退休专家的隐秘研究成果,预测近期将有大地震,让许多不明就里的群众轻易相信。

3. 传播迅速:借助现代社交网络、即时通讯工具,一条谣言瞬间就能呈几何倍数扩散。从一个微信群转发到无数个群聊,从一个短视频平台账号传播到千万用户的页面,数小时内就能实现跨区域、大范围传播,造成广泛影响。

常见形式

1. 精确预言式:此类谣言最为蛊惑人心,常常言之凿凿地宣称“X 月 X 日 X 时,本地将发生 X 级强烈地震”,给出精准的时间、地点和震级信息,仿佛手握地震发生的“剧本”,让民众陷入恐慌。但事实上,科学至今无法做到如此精准的地震预报。

2. 异常现象关联式:抓住一些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强行与地震挂钩。像“近日家中宠物狗狂吠不止,必有地震来袭”“池塘里的鱼成群跳跃,预示着大地震即将爆发”,将正常的动物习性变化、生态小波动夸大为地震的先兆,误导大众。

3. 假借权威式:伪造知名地震专家言论、盗用官方机构文件截图,声称有独家的地震预警资料。例如,PS一张某地震局红头文件,配上耸人听闻的地震消息,利用公众对权威部门的信任骗取关注,实则内容纯属虚构。

需承担的法律责任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编造、传播地震谣言属于违法行为,绝不是可以随意为之的“小事”。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若造成严重后果,如引发群众恐慌性出逃致人员伤亡、交通拥堵、社会秩序混乱,甚至阻碍抗震救灾工作正常开展,将面临更严厉的刑罚惩处,涉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法律的红线不可触碰,每个人都应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应对手段

1. 提升科学素养:主动学习地震科普知识,了解地震形成原理、监测预报现状。知晓地震预测是世界性难题,当前科学手段只能在一定概率上预估地震趋势,而非精准确定每一次地震详情。当听到看似离奇的地震消息,能用所学知识去理性判断,不盲目跟风相信。

2. 关注官方信息:认准政府部门、地震专业机构发布的资讯,如各地地震局官网、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政府应急管理部门的官方通报。这些权威渠道会在掌握可靠信息后,第一时间向公众传达准确的地震动态、防范建议,是我们获取真相的“定心丸”。

3. 不信谣不传谣:做到“三不”,即不轻易相信来源不明的地震信息,不冲动转发未经证实的地震传言,不助长谣言扩散的声势。若收到可疑地震消息,及时向社区工作人员、当地地震局或警方反映,协助斩断谣言传播链,让谣言止于智者。

在面对地震灾害风险时,保持冷静、理智应对。让我们携手行动,以科学为武器,以法律为准绳,共同抵制地震谣言。公检联席聚共识 协作配合提质效——城北公安分局2025年第一季度公检联席会

来源:西宁城北公安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