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草莓种苗繁殖的方法有多种,包括走茎繁殖、分株繁殖、种子繁殖和组织培养,其中走茎繁殖是最常用、最简便实用的方式,把茎生苗作为母株再次栽培 ,通过侧蔓生根发育成新个体,具有简单易行、成活率高、成本较低、种性保持好、繁殖系数高等优点,其步骤包括健康母株的选择、土壤准
草莓保健育苗关键技术
杨忠庆等
草莓种苗繁殖的方法有多种,包括走茎繁殖、分株繁殖、种子繁殖和组织培养,其中走茎繁殖是最常用、最简便实用的方式,把茎生苗作为母株再次栽培 ,通过侧蔓生根发育成新个体,具有简单易行、成活率高、成本较低、种性保持好、繁殖系数高等优点,其步骤包括健康母株的选择、土壤准备、适时种植、诱导走茎产生、培育走茎、移栽管理、养护技巧,如保持土壤湿润、合理施肥、温湿度控制与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壮苗是草莓优质高产的基础,因此应调剂好水肥、植株、中耕管理与病虫防控,培育壮苗。
1苗床准备
苗床是育苗的基础,相对于容器育苗,肥床育苗更经济、简便与适用。
1.1选地
按苗田比1∶8的比例,选择土壤肥沃、相对平整、疏松透气、沙壤、排灌方便、未种过草莓,且远离生产基地的微酸性地块做苗床地,避开重黏土、盐碱地、内涝地、沙土与瘠薄地块,如果重茬,则必须提前进行消毒与补肥处理。
1.2施肥
施用完全腐熟农家肥22.5~30 t/hm 2 ,51%平衡型氮磷钾三元复合肥750 kg/hm 2 、14%普通过磷酸钙450~600 kg/hm 2 。
1.3翻耕
整地前全面清除前茬残枝、枯叶及杂草,两翻整地,首翻深耕25~35 cm,次翻浅耕20~25 cm,两犁两耙,细碎土垡,并于2次翻地前撒入农家肥、复合肥,以及土壤消杀处理药剂。
1.4理厢
按照160~180 cm的幅带下线开厢,厢面宽120或140 cm,沟面宽40 cm;一般厢面高20 ~25 cm,最高35 cm左右;垄厢长度依地形而定,一般在10 m左右,超过12m的应设腰沟,以便于管理。
1.5消杀
土壤消毒杀菌可用高锰酸钾500倍液或39%甲霜恶霉灵 2000 倍液,杀虫可用 50% 辛硫磷乳油 1000~1500倍液喷淋,或3%辛硫磷颗粒剂75 kg/hm 2 拌土撒施后耙入20 cm土层,理厢完成后,厢面芽前封闭除草可用50%丁草胺乳油400倍液或96%乙丙甲草胺乳油1000倍液均匀喷洒。具体措施可根据土壤情况调剂。
1.6布管洇墒
在墒面正中或两侧栽秧线附近铺设滴灌管带1~3条,在定植前先洇墒,使土壤含水量达到60%~70%,以保证在定植草莓母株时,土壤湿而不黏。
2种苗准备
育苗的第一步是要获得较多而健壮的匍匐茎苗,种苗应该以脱毒苗为主,因为脱毒苗恢复了原有的种性,品种纯正、长势旺盛、匍匐茎发生得多而壮。其次,可选1年生品种纯正、生长健壮、无病虫、具备4叶以上、根系发达的新茎植株作为繁苗母株。
2.1选品种
当前国内较好的草莓品种有章姬、隋珠、艳丽、脱毒丰香、佳红、红丰、幸香、宁玉、红袖添香、妙香7号、红颜、甜查理、天仙醉、太空2008、京藏香、美香莎、鬼怒甘、春香、佐贺清香、晶玉、雪里香、女峰、桃熏、淡雪和白雪公主等。
2.2选母株
繁育母株应该选择脱毒原种苗、一代苗,或上一年预留的、品种纯正、具备4叶以上的、茎粗不低于0.6 cm及须根不低于6条的无病健壮苗。
3科学定植
育苗母株的定植,根据春季气候和品种而定,不同品种的繁殖系数不同,其定植的密度稍有差异;不同区域的气候不同,其定植时间也不同。
3.1定植时间
当温度回升至10 ℃以上,早春定植,一般即于每年的2月底至3月初开始直至清明前后结束定植,为期1月余,8月中旬前成苗。
3.2定植方法
带土移栽,弓背朝内(与大田生产苗相反),每厢栽1~2行或3行,当栽种行数为1~2行时,厢面宽为120cm;当栽种行数为3行时,厢面宽为140 cm。栽种行数具体因品种而定,一般多为每厢栽2行。
3.3定植密度
匍匐茎的繁苗系数一般可以达到40~60。在厢面上,当栽1行时,幅带160 cm,厢面宽120 cm,株距40~45 cm,栽1.50万株/hm 2 ;栽2行时,幅带160 cm,株距为50~60 cm,行距 70~80 cm,边行至厢边 20~25 cm,栽2.25万株/hm 2 ;栽3行时,幅带为180 cm株距55 cm,行距为50 cm,边行至厢边20 cm,可栽3.00万株/hm 2 。
3.4定植深度
深度以“不埋心、不露根”为标准,一般打塘深20 cm左右,舒展根系、按实土壤,固定幼苗,且栽后随即浇一次透水,随后每隔3~5 d浇一次,或根据气候与墒情而定,以见干见湿为宜。
4田间管理
以补肥促根、控水促壮和病虫防控为基础,培育壮苗。壮苗的标准是复叶5~7片、叶大饱满、叶色正常,小叶完整无伤,中心芽饱满;茎粗 1~1.5 cm,苗高10~15 cm,苗重30~40 g,植株矮壮,叶柄短粗;根系发达,须根多、粗而白。
4.1肥水管理
草莓幼苗期的施肥原则是重氮轻磷巧施钾,管水原则是保湿养苗控水养根。
4.1.1促进成活
母株定植后,可用促根剂如2.1%青枯立克400倍液+80%乙蒜素4000倍液+60%矿源黄腐酸钾1000倍液,或0.004%芸苔素1000液+0.2%磷酸二氢钾+39%甲霜恶霉灵2000倍液浇根2次,每次间隔7 d,保持土壤湿润,提高成活率。
4.1.2促抽走茎
母株成活后,可喷赤霉素2万倍液2次,每次间隔7 d;移栽20 d后,即5月中下旬或开始抽生走茎时,勤浇清粪水,并加0.3%尿素,一般每15~20 d浇1次,连续浇3~4次,以促进抽发匍匐茎。
4.1.3前促后控
即5—6月保湿、追肥、喷赤霉素,可根据苗情追2次速效氮肥,每次追肥150 kg/hm 2 ,两次间隔20~25 d;7—8月控肥水,促蹲苗、促分化,即大量抽生匍匐茎后,可追平衡型复合肥2次,每次追肥150 kg/hm 2 ,间隔期同前。
4.1.4养根保苗
6—7月,一般雨水较多(梅雨季节),要注意排水防涝养根;7—8月,常有插花性高温干旱过程,要注意抗旱保苗,同时,在起苗前20 d内要控水养根。
4.1.5施送嫁肥
在起苗前2~7 d内,配合浇水,用平衡型硫基复合肥75 kg/hm 2 +农家清粪水15 t/hm 2 施送嫁肥。
4.2植株管理
4.2.1摘除花序
繁苗母株开始抽出花序后,要及时摘除,以节约营养,促进匍匐茎抽发。
4.2.2清除杂草
自定植后15~20 d起,选择连续晴天或无雾露的阴天,及时拔除杂草,注意勿伤小苗,同时清除老脚叶、病残叶,以清洁田园,通风除湿,一般每20 d左右1次,连续多次,直至莓苗封行。
4.2.3梳理走茎
抽发匍匐茎(简称走茎)后,当长至30 cm左右长时,要均匀梳理引苗,防止入沟与交叉压蔓,影响子苗生长。
4.2.4清淤排积
进入雨季后,要及时疏通三沟,即厢沟、腰沟和环沟,铲除沟边杂草,并结合厢面拔草、施肥,进行松土控水。
4.2.5卡苗培土
出现无根小苗时,注意及时用卡苗器引茎压蔓、卡苗入土或培土压茎(偶节出苗),培育壮苗。当每株有子苗40~50株时,对走茎进行摘心,并剪断走茎,让子苗独立生长,此后再抽的走茎应及时摘除。
4.3病虫防治
4.3.1病虫种类
草莓育苗期间的主要病虫害有叶斑病、灰霉病、白粉病、根腐病、炭疽病、黄萎病、枯萎病、病毒病、蚜虫、叶螨、蓟马和斜纹夜蛾等10余种。
4.3.2防控原则
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大原则下,计划预防与针对性治疗相结合,治早治小,控前压后,并全程禁止使用国家禁、限用高毒高残农药。
4.3.3预防措施
以生态调控为基础,重视轮作倒茬、及时摘除老叶、病残叶、拔除杂草,清洁田园,施用完全腐熟农家肥、控制好水分,做到见干见湿,严禁大水漫灌与雨后积水,适时摘花,有条件的设置杀虫灯和挂黄板诱杀,压低病虫原基数。以计划预防为保障,强化病毒病防
,治虫防病。
4.3.4对症治疗
在计划预防的同时,注意田间巡查与定点调查,发现为害,及时对症用药,选择生物农药或三低农药,每7 d喷1次,连喷2~3次,待害情控制后转为计划预防,并注意科学混配,现配现用,轮换用药。
叶斑病:属于细菌性病害 [2] 。以覆膜栽培、及时清除老叶、底叶、病残叶,合理施肥、施用完全腐熟的有机肥,及时防虫、雨后清沟为基础,注重田间观察,计划预防与及时治疗相结合,发生前可用2%武胰霉素200倍液、90%新植霉素4000倍液、3%中生菌素或多抗霉素1000倍液、6%春雷霉素500倍液喷防,每10~15 d喷1次;发生后用 20% 噻菌酮 500 倍液、30% 碱式硫酸铜500倍液、30%琥胶肥酸铜500倍液,或5%大蒜素600倍液+6%春雷霉素500倍液喷防,每7 d喷1次,连续喷2~3次,注意轮换用药。
灰霉病: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害。在控制湿度、清除老叶与合理施肥的基础上,发生前或初期用10%多抗霉素500倍液、3亿孢子/g木霉素500倍液,1000亿孢子/g枯草芽孢杆菌1500倍液喷防,后用25%抑霉·咯菌腈1200倍液,50%腐霉利1500倍液、50%异菌脲1500倍液、40%嘧霉胺1500倍液,50%啶酰菌胺800倍液或42.4%唑醚氟酰胺1800倍液喷防,每5~7 d喷1次,连续2~3次。
病毒病:由多种病毒引起。在及时防治传毒蚜虫的基础上,初期用8%宁南霉素350倍液、5%氨基寡糖素500倍液、1%香菇多糖600倍液喷防,严重时用20%吗胍·乙酸铜400倍液、20%盐酸吗啉胍550倍液,1.5%病毒灵或1.8%辛菌胺醋酸盐1000倍液喷防,交替用药,每7 d喷1次,直至控制症状。
白粉病: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病害。发生后用40%腈菌唑7000倍液、5%烯唑醇3000倍液、20%三唑醇 800 倍液、40% 氟硅唑 8000 倍液、20% 苯醚甲环唑1000倍液,或43%戊唑醇3000倍液预防和治疗。还可用100亿/g枯草芽孢杆菌500倍液、100亿/g哈茨木霉菌300倍液,或50%醚菌酯3000倍液+嘉美红利1000倍液+25% 乙嘧酚磺酸酯 1000 倍液+10% 多抗霉素2000倍液或42.8%氟菌·肟菌酯1500倍液喷防。
根腐病:由半知菌亚门多种镰孢菌引起。可用95% 恶霉灵 4000 倍液,72.2% 霜霉威或 1% 申嗪霉素700倍液+5%井冈霉素4000倍液+95%恶霉灵4000倍液+11% 精甲·咯·嘧菌酯 1000~1500 倍液灌根,每株200~300 mL,主要针对繁苗母株进行防治。
炭疽病:由半知菌亚门多种炭疽菌引起。发生后用20%苯醚甲环唑1500倍液、25%嘧菌酯1500倍液、30%戊唑嘧菌酯1500倍液、25%溴菌腈1500倍液,25%吡唑嘧菌酯2000倍液,或10%多抗霉素750倍液、40%氟啶胺1500倍液+35%异菌·腐霉利800倍液或45%咪鲜胺1500~2000倍液+3%多抗霉素800倍液喷防。
黄萎病:由半知菌亚门轮枝孢菌引起。可用10亿/g枯草芽孢杆菌300倍液、25%咯菌腈2000倍液、50%氯溴1000倍液、1%申嗪霉素600倍液、90%恶霉灵4000倍液,或1.2%辛菌胺300倍液、6%春雷霉素600倍液灌根,每株200~300 mL。
枯萎病:由半知菌亚门的尖镰孢菌引起。可用20%噻菌酮500倍液、30%恶霉灵1000倍液,或用50%异菌脲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800倍液或50%多菌灵800倍液浇根,每株200~300 mL。
蚜虫:属同翅目蚜科害虫。发生前挂黄板诱杀初迁有翅蚜,发生后用10%吡虫啉1000~1500倍液、22%氟啶虫胺腈4000倍液、20%啶虫脒1200倍液,或10%氟啶虫酰胺1000倍液喷防。
红蜘蛛:属于刺吸式口器的小虫。发生初期可用30%乙唑螨腈3000倍液、15%哒螨灵1200倍液、57%炔螨特2500倍液+99%绿颖矿物油300倍液,或用43%联苯肼酯 3000 倍液+24% 螺螨酯 1500 倍液+有机硅3000倍液,或用20%丁氟螨酯1500~2500倍液,或11%乙螨唑5000倍液喷防,每隔5~7 d1次,连续喷防3次。
花蓟马:属于锉吸式口器的小虫。在及时清除老叶、枯叶和蓝板诱杀的基础上,发生后用10%吡虫啉1000~1500 倍液、2% 甲维盐 1000 倍液、20% 啶虫脒1500倍液,10%烯啶虫胺2000倍液,2%苦参碱2000倍液+25%噻虫嗪2000倍液,或6%多杀菌素1500倍液喷防,傍晚施药。
斜纹夜蛾:属于鳞翅目夜蛾科害虫。自每年6月开始防治,成虫期可用灯光诱杀、食诱或性诱剂诱捕 [3] ,食诱或性诱挂20~30支/hm 2 ,灯光诱杀每1 hm 2 放置一盏灯;幼虫期用1.8%甲维盐1000倍液或5.7%氟氯氰菊酯2000~3000倍液,或20亿PIB/mL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或80亿孢子/mL金龟子绿僵菌750倍液,或100亿孢子/mL短稳杆菌500~800倍液、或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1000 万 PIB/mL+苏云金杆菌 2000 IU/μL500倍液,或15%茚虫威1500倍液、6%乙基多杀菌素2000倍液喷防。
4.3.5栽前预防
在移栽前3~10 d,重点针对病毒病,兼顾蚜虫、炭疽病、白粉病和根腐病等病虫害,预防性的混配用药,连喷1~2次,以利于栽后控病虫与促生根。
移栽前10 d内,针对预防蚜虫、蓟马以及夜蛾类害虫如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用5%氨基寡糖素500倍液加70%吡虫啉8000倍液、25%噻虫胺5000倍液、20%氯虫苯甲酰胺3000倍液,或6%乙基多杀菌素1500倍液喷防。
针对预防炭疽病、白粉病,用40%苯甲嘧菌酯2000倍液、25%三唑酮800倍液、40%腈菌唑4000倍液、3%多抗霉素500倍液或60%吡唑代森联1500倍液喷防。
针对预防根腐病,用72%霜脲锰锌500倍液、64%恶霜锰锌500倍液,或39%甲霜恶霉灵1800倍液喷淋或灌根,或8%宁南霉素800倍液+0.5%香菇多糖300倍液+70%吡虫啉8000倍液,或25%噻虫胺3000倍液+20%哒螨灵1500倍液+20%苯醚甲环唑1000倍液+10亿/g木霉菌500倍液灌根,轮换混配用药,一喷多防。
移栽前3 d内,用5%氨基寡糖素600倍液+0.136%赤·吲哚·芸苔素8000倍液+25%咯菌腈或45%恶霉灵2000倍液+10%氨基酸水溶肥或99%磷酸二氢钾500倍液喷苗,并可蘸根或栽后做定根水。
5结语
草莓育苗应把握好选地做床、选择优良的育苗母株、苗床肥力与水分掌控等关键技术,以病虫害控制为保障,培育壮苗,为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来源:青钱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