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晨光漫过大运河,洒在北京丽鑫服饰文化公司的工作室内里。跳跃的光斑在张国静的工作台上碎成流动的丝线。这位荣获今年“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的大美女正弓着背,用软布轻拭相框中一方古朴的黑底老绣片——这是马尾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宋水仙从贵州黔南州带来的水族老绣片,指甲盖大
晨光漫过大运河,洒在北京丽鑫服饰文化公司的工作室内里。跳跃的光斑在张国静的工作台上碎成流动的丝线。这位荣获今年“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的大美女正弓着背,用软布轻拭相框中一方古朴的黑底老绣片——这是马尾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宋水仙从贵州黔南州带来的水族老绣片,指甲盖大小的祥云纹微微凸起0.3毫米。一旁工作台上放着正在做的燃灯佛舍利塔绣品,真丝底布上,马尾线勾勒的塔影正随针尖生长。方寸之间,是非遗技艺马尾绣的千年韵味,亦是城市副中心生机勃发的脉动。
指尖的战场:
马尾毛上的千锤百炼
1994年出生的张国静是服装设计专业出身,大学毕业后来到北京丽鑫服饰文化公司,展厅里水族马尾绣的华美精致瞬间攫住了她的心神,一问方知这竟是国家级非遗技艺。2006年,马尾绣与四大名绣同批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被誉为刺绣界的“活化石”。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宋水仙在一次采风中来到运河畔,被千年运河文脉深深吸引,决定将马尾绣引入运河之畔,为这项古老技艺注入新动力。如今,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力量加入到马尾绣技艺传承,该技艺也成功入选通州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厅里陈列的作品与她熟知的刺绣截然不同:立体如浮雕的纹样在灯光下流淌着古雅的光泽,细密针脚构筑的图案蕴藏着某种神秘而恒久的生命力。该公司创始人郭鑫,正是宋水仙的弟子。
“左手压稳纺线轴,右手三指搓捻马尾毛,力道要像揉醒面团一样,让纺线均匀地缠绕在马尾毛上,这是马尾绣核心技艺‘搓马尾’。”案旁,张国静全神贯注。她右腿压住木制纺线轴,三根精选马尾毛被0.15毫米丝线紧密缠绕,双手力道精准控制。其实,几年前她还一度怀疑自己的双手是否能驯服这桀骜的马尾毛。现在的状态是她磨破了无数次指尖,经历了无数次崩溃时刻后沉淀下来的功夫。
初学时,张国静搓出的马尾线常如扭曲的枯枝,郭鑫就手把手教她:“马尾毛外裹的纺线就像它的合身衣服,松一分则溃,紧一分则曲。”老师的手温传递着巧劲,鼓励她:“马尾绣的凹凸肌理,是水族祖先穿越千山万水的足迹,怎能不经历磨砺?”这句话,一直深深刻在张国静的心中。就这样努力练习了几个月后,水泡终成厚茧,她终于搓出了匀称坚韧的马尾线,这根线闪着内敛光泽。这道看似简单的工序,让她第一次触摸到古老技艺的严苛与尊严。
双针共舞与螺旋之秘:
破译千年针法的密码
闯过“搓马尾”的难关,更精微的“订马尾”技法横亘眼前。
此步需双针齐舞:大针引着搓好的马尾线在布面上勾勒纹样轮廓,小针则引着极细的同色丝线,如最灵巧的工匠,将马尾线悄然固定在布底。其难处在于,那固定用的细线必须如同隐形,既不能外露丝毫痕迹,又要将马尾线牢牢“锁”住,远观仿佛天然贴合,浑然天成。张国静形容这个过程“如同用发丝捆住马尾毛而不露痕迹”,每次下针都需屏息凝神,心手合一。
马尾绣的立体感与丰富层次,更离不开一项独特技法——“螺旋绣”。这要求将几根极细的丝线,如搓麻绳般紧密搓合成一股坚韧的粗线。搓制时需不断拉伸,使其失去弹性,方能定型。绣制时同样需双针配合:粗线在针身上缠绕成紧密的螺旋,细针则将其精准固定于绣布之上,在“马尾线”勾勒的框架内,随形填充,堆叠出丰盈的肌理。每个螺旋圈的大小必须高度一致,稍有不慎,绣面便显凌乱。张国静沉浸在双针的世界里,指尖翻飞,在无数次微小误差的修正中,逐渐破译着古老针法的密码。一幅15厘米见方的完整马尾绣作品,往往凝聚数万次这样精密如微雕的落针。
从运河之畔到水族之乡:
在文化深流中重识马尾绣
初窥门径后,张国静得以接触马尾绣背后更为深邃的水族文化源头。马尾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宋水仙从贵州黔南州多次来到副中心交流,带来的不仅是精湛的技艺,更有那浸润着水族千年生命体验的神奇传说。
宋老师讲述的那个古老故事——巨大蝴蝶于烈日下庇护水族母子,其纹样因此成为守护孩童成长的图腾——在她心中激起了强烈回响。水族“端节”上那象征勇敢与崇敬祖先的奔马,更让她感受到马尾毛作为“祖先象征”在绣品中承载的厚重情感。真正亲赴贵州黔南州后,才让她体味到何为“活着的文化”。在那里,马尾绣并非陈列于展柜的遗产,而是水族妇女生活的日常。村寨里,几乎家家户户的女性信手拈来便能绣制。她们手中的针线,承袭着千年未断的古老谱系。
目睹这深植于血脉的“活态传承”,张国静深受震撼:“需要这些原始的、扎根于生活的传承来打动人心。”她终于领悟,马尾绣的精魂,远不止于指尖的技艺,更在于那融入族群生命记忆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寄托。宋水仙老师一生扎根黔南州,以一双巧手守护民族文脉近六十载的事迹,更让年轻的张国静深感肩头传承之棒的重量。“我们有责任接好接力棒。”
当现代审美遇上马尾绣:
让千年技艺与时代同频共振
张国静深知,非遗的存续,不仅需要敬畏与守护,更需要创造与焕新。要让马尾绣真正“活”下去,必须让它走进当代生活,被更多人“用”起来。她和团队开始了大胆探索。
传统马尾绣多施于水族黑色土布,纹样古朴,配色浓烈,多以红色、黄色、蓝色和绿色为主。张国静团队的第一步,便是革新载体与色彩语言。她们尝试将真丝、棉布等现代流行面料引入创作,在保持马尾绣核心立体浮雕感与“搓马尾”“订马尾”“螺旋绣”等核心工艺的前提下,大胆融入契合现代审美的莫兰迪色系、马卡龙色系等。于是,素雅温润的灰粉色、雾霭蓝、豆沙绿开始在古老的绣面上流淌,碰撞出别致的宁静与高级感。
张国静的工作室墙上,两幅马尾绣作品交错悬挂:一副是宋水仙送给郭鑫的一件满绣的民族衣衫,一副是郭鑫指导下张国静完成的通州大运河和燃灯佛舍利塔的组景。“我和郭老师当时设计的时候就是刻意采用了留白来表现运河的空灵和水波飘渺的诗意,担心宋老师不能接受这种留白,纠结了好久才给她看。”但宋水仙首次见到这种创新时,长久凝视着帆影处的素缎:“我们水族背带绣满图腾,是怕孩子受邪祟侵扰。你这留白的勇气……”老人忽然哽咽,“是盛世才有的从容啊。”针线盒里,黔南州山野采集的马尾毛与江南运来的真丝并置。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正通过她的双针在布帛上实现。
创新远不止于美学层面,更在于功能的拓展与边界的打破。张国静及其团队不再局限于传统服饰,而是将马尾绣元素巧妙融入现代生活场景:一方以莫兰迪色系精心绣制的书签,让阅读时光浸润古雅。一枚融入马尾绣纹样的车载香薰,在驾驶过程中散发文化馨香。极具设计感的胸针、提包、茶席桌旗,乃至家装软饰画……传统技艺被赋予了全新的实用价值和时尚表达。
马尾绣要传承下去,不仅仅要被更多的人知道,也得被更多人需要。在丽鑫旗下“锦绸纪”品牌的推动下,这些融合了古老智慧与当代美学的非遗文创,正通过“非遗+”的模式,从城市副中心的大运河畔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让千年技艺真正与时代同频共振。近几年,城市副中心搭台,为马尾绣技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在旅游发展大会和运河市集等大型活动上,在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内,都能找到马尾绣的身影,在苏州举办的大运河展上,马尾绣也位列其中。
驿路上的希望播种者:
见字如面背后的传承温度
张国静有一个笔记本,里面是一排排的名字。这不仅是一份学员名册,更是她投身非遗传承事业的温暖注脚。在通州区政府及区残联、妇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张国静和丽鑫团队开展马尾绣技艺及其他手工技艺培训,化为照亮特殊人群生活的一束光。
她的课堂,向所有人敞开,尤其向失业妇女、残疾人群体倾斜。每年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几乎填满了张国静的空闲时间,培训集中时,她经常一天辗转两三个乡镇街道和大小村庄,每次上课她总是热情洋溢,丝毫看不出疲惫。每次培训结束她还要详细记录每个人的特点:谁在“搓马尾”的力道控制上需要加强,谁对“螺旋绣”的盘绕特别有心得,谁的色彩感觉敏锐,谁又展现了独特的天赋……每节课后,她都会主动留下联系方式:“随时问,我都在。”这句话,为很多学员打开了持续精进的大门。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学成后领取材料包,完成的合格作品可以被锦绸纪回购,在家实现就业。
一次,一位残疾学员的母亲深夜11点激动地发来学习照片,她的孩子每天对着张国静的教学视频反复琢磨,最终凝结在那一方小小的却意义非凡的绣品里,整个人也在学习中完成了从自我否定到重燃自信的蜕变。那一刻,张国静深切体会到了手中银针千钧之重——它绣出的不仅是纹样,更是希望、尊严与生命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深层价值感,让张国静对传承的使命有了超越技艺层面的全新领悟。
奖章与使命:
绣在时代经纬上的新章
今年张国静获得了“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这份沉甸甸的荣誉于她,是巨大的鼓舞,更是前行的动力。她也不断提醒自己与前辈大师的差距,匠心之路,学无止境。
在她心中,传承的图谱清晰而辽阔:技艺精进是根本,文化传播是血脉,而扶助特殊群体就业、赋能妇女发展,则是马尾绣在当代应有的温度与担当。她梦想着,让更多人透过一方绣片、一枚书签,感受到水族文化的深邃魅力。她期待着,与苏绣、蜀绣等姐妹技艺加强交流碰撞,共同编织中国刺绣更璀璨的未来。她更身体力行地将“非遗+”的模式深耕下去,让马尾绣真正“潮”起来,融入国际时尚的洪流,让古老智慧在当代生活中焕发生机。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