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一个奇特的家庭。75岁终身未婚的太婆,却有一个54岁也是没有婚嫁的女儿。更为奇特的是,还有一个身份神秘年满13岁的少女,祖孙三代,毫无血缘关系,却相依为命、患难与共,演绎着人间真情、更促进着社会温馨——
这是一个奇特的家庭。75岁终身未婚的太婆,却有一个54岁也是没有婚嫁的女儿。更为奇特的是,还有一个身份神秘年满13岁的少女,祖孙三代,毫无血缘关系,却相依为命、患难与共,演绎着人间真情、更促进着社会温馨——
文/图 杜先福
人间有爱 三代人组成了一个家
本文主人公名叫王文君,1933年11月3日生于四川省纳溪县(现为泸州市纳溪区)滨江街一个小商贩家庭,9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拉扯着王文君10个兄弟姐妹艰难度日。因为贫困和疾病,先后竟死了8个兄弟姐妹,最终只剩下了排行第七的王文君和二姐两人。虽然家道艰难,但王文君还是读了书,并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川南省立公费师范学校(即现在的泸州师范校)。1952年,王文君谢绝学校留校任教的劝说,一心要到艰苦的地方支援祖国建设,结果被分到西昌邮电局当了一名译电员。年轻漂亮的王文君很快被邮电局一名干部看中,要和她交朋友。这位大王文君十多岁的干部,是老资格的南下干部,心红根正,非要王文君嫁给他不可。王文君说自己不满20岁,不愿过早恋爱,那人竟以找她谈话为名,对王文君动手动脚,王文君极力反抗,那人恼羞成怒,居然说王文君腐蚀革命干部,不宜做具有政治喉舌作用的译电员工作,而把她调到粮油部门当了一名售粮员。随之而来的是王文君作风下流、品质败坏的谣言满天飞舞,王文君无地容身,要求调离西昌,组织上却不允许,无奈王文君只好自动辞职,于1955年冬回到了老家纳溪。经朋友帮忙,当起了代课教师。谁知不久就从西昌方面传来消息,说王文君作风败坏,而且还可能是漏划右派,从此一个又一个的政治运动不断升级,她经常被拉去游街批斗,直到1982年,王文君彻底平反恢复名誉安排在交通运输公司工作。结果工作不到一年,却大病不起,差点死亡,单位照顾她,就让她提前病退。而这年,王文君已49岁,虽然从未婚嫁,却已是年近半百的“老太婆”了。
退休后的王文君,在城郊租了一块荒地,种点小菜,养点鸡鸭,打发着自己清苦孤独的余生。
晃眼十多年过去了。1994年5月的一天,王文君上街卖了鸡蛋回家,屋门口放了一个箩筐,箩筐里铺着一些稻草和几块破布,破布里竟是一个不满半岁的婴儿。当时王文君以为是婴儿的母亲在附近干活,把婴儿暂放在她家门口。可是直到天黑了也没人来管娃娃。幼小的婴儿骨瘦如柴,似哭非哭,王文君抱起娃娃,发现娃娃奄奄一息,既病又饿,竟连啼哭的声音都没有了。仔细一看,娃娃衣服的小口袋里有张纸条,写着娃娃的出生日期:1994年农历1月24日晚9时。年龄后边还有一行字,意思是王文君没有儿女,请把这个娃娃养起来,将来好给她养老送终。
王文君明白,这是一个被遗弃的婴儿。见婴儿病得很重,王文君没有多想,立即将娃娃抱到就近的泸天化工厂医院救治。经过一个星期的治疗,娃娃奇迹般活了下来。泸天化下岗后在职工医院打杂的女工李云英为之十分感动。李云英表示,她愿意和王文君一道,共同来照料这个孩子。之后,李云英索性搬到王文君家里,担起了共同护理孩子的责任。
原来,曾经下过乡当过知青的李云英,因在下乡过程中婚姻受到挫折,之后也是一直未婚。1994年李云英40岁,渴望当妈妈的李云英决定认养孩子为女儿,并经王文君同意,即给孩子取名李苦勤,意即要把这个苦命的孩子培养成勤劳的人。随即又到民政部门办理了相关手续,给娃娃上了户口。就这样,王文君、李云英和李苦勤三个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三代人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家庭,开始了相依相偎、患难与共的家庭生活。
历尽艰辛 只为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时间不长,王文君、李云英发现孩子与别的婴幼儿不一样。别的婴幼儿身体绵软,可李苦勤却手脚甚至连腰都是僵直的,要给她活动手腕、脚杆,她就哭,好像很痛苦。医生都说不出是什么原因,分析是营养极度不良,血液流动不畅,肌肉僵硬,惟一的是加强营养。可是,除了奶粉,没有别的法子给孩子加强营养。
为了活动孩子的肌肉,王文君、李云英每天轮流着给孩子搓揉,从头到脚,没一处不搓不揉,就是晚上,孩子睡醒了,也要给她搓揉搓揉,如此一年多时间,孩子的肌体才渐渐恢复正常功能。但是营养仍然不良。因为孩子的食欲不好,每次只能喝一点点牛奶,营养吸收不够。有人建议说,多吃乌骨鸡蛋黄营养价值最高,王文君就想方设法去购买乌骨鸡蛋。
但是,一般的鸡蛋5角钱一个,乌骨鸡蛋却要2元一个,并且还难得买得到。王文君找到一家养鸡场,要买几只乌骨鸡,自己饲养来下蛋,人家却坚决不卖,说这种鸡数量少,来路很远,一只鸡要几百元。王文君为孙女的健康着想,决心去外地买乌骨鸡。李云英说,他年轻,她去买鸡,王文君在家照顾孩子。王文君却说,她年纪大,经验丰富,不容易上当,还是她去买鸡。就这样,王文君踏上了买鸡的路途。
1995年9月底,王文君从报刊上看到江西省泰和县是“凤头白乌骨鸡”的故乡,便决定去泰和购鸡。
自幼便患晕车症的王文君,千辛万苦几乎是天天呕吐着来到江西泰和县,以每只50元的价格买了5只母鸡2只公鸡,还以3元一个的价格买了一些种蛋。上火车时,塞了5元“小费”列车员才允许王文君把鸡带上车。
可是,在九江上轮船时,王文君却被挡住了,人可以上船,鸡却坚决不让上。王文君说了许多好话都无济于事,就坐在江边伤伤心心地哭。一名军官知道了王文君的情况,帮忙说了很多好话才让她连人带鸡一起上了船。但却不准她把鸡带进船舱。王文君只好把鸡放在舱外,自己寸步不离地守在鸡笼边。
深秋在江上航行,白天还勉强能过,晚上则冷得王文君打抖。船上一个机房工同情王文君,就给了她一床草席一床毛毯,王文君才度过了刻骨铭心的航行,安全地回到了泸州。
然而,令王文君伤心的是,她买回的蛋,却是食用蛋,根本就孵不出小鸡。而那些种鸡,有的是蜕化了产不出蛋的老母鸡,有的虽然产了蛋孵出的鸡却变了种。有“识货”的人告诉她,她买的种鸡本身就不纯而且又老化,她这才知道自己泰和之行是上了那些鸡贩子的当了。
一次沉痛的失败,并没使王文君死心。她又从一本杂志上看到河南郑州有个养殖场有“凤白头乌骨鸡”,于是又是晕了三天两夜的车一路上昏昏浊浊赶到郑州,找到那个养殖场,但养殖场正在改良乌鸡养殖,纯品种的鸡他们坚决不出售,王文君千求万恳,人家就是不卖。后来,鸡场领导受王文君精神感动,就送了一本技术书给她,叫她回去自己研究改良。
回家的路上,王文君读了那本技术书,其中有些东西却似懂非懂。技术书上介绍江西余干县乌鸡良种场有乌鸡,王文君就决定改道经武汉去江西余干碰碰运气。她循着这本技术书的介绍来到南昌,找到江西省农科畜牧研究所,见到了技术书的作者王燕翡。王老不仅给王文君详细阐释了乌骨鸡的饲养技术,而且还受王文君精神所感动,给王文君写了个便条,把王文君介绍去余干县乌鸡良种场,良种场非常热情地给王文君选了几只优良的种公鸡和仔母鸡,在武汉水上派出所一名戴眼镜的民警热情照顾下,顺利回到了泸州。
也许是苍天有眼,也许是那本技术书帮助了王文君,从此,她的鸡场迅速“壮大”起来,短短两三年时间,她的“凤头白乌骨鸡”就发展到300多只,多的时候,一天可产80多个蛋。
撒播爱心 售蛋规则风雨无改
乌骨鸡产的蛋可能真有奇效,王文君把鸡蛋调成糊状,蒸给李苦勤吃,孩子的身体渐渐好起来,长得白白胖胖,很逗人喜爱。孩子4岁时,被送去幼儿园,但是孩子无论如何不愿离开王文君或李云英,没办法,两个大人便轮流着陪伴孩子一起上幼儿园,坚持了三个多月,李云英都感到厌烦了,说干脆不要上幼儿园了,等孩子大了,直接上小学。但是王文君却认为,孩子本来身体和智力就较差,必须早一些开发智力,必须上幼儿园。李云英说,要上幼儿园,就王文君去陪伴,她是陪够了。王文君就自己坚持陪伴,直到孩子快上小学了,才慢慢习惯了和其他孩子在一起玩耍,王文君这才摆脱了陪伴。
王文君、李云英花了多少心血抚育孩子,无法用文字概述。乌骨鸡产的蛋确实有奇特的营养价值,李苦勤每天坚持吃两个鸡蛋,至今从没有间断。奇特的是,孩子快满14岁了,至今竟连感冒都很少发生,更别说其它病痛了。
乌骨鸡蛋营养价值高的情况在当地流传开来,许多人找上门来买鸡蛋。鸡蛋多了,自己肯定吃不完,当然就要出售。但王文君却坚持一个原则,她的鸡蛋认定了只卖给孕妇、产妇、10岁以下的儿童。其他顾客,即使是“先人老子”也不卖。凡是顾主,都经过王文君严格“考察”,全部记录在册,不符合规定的顾主,坚决拒绝!
时间长了,王文君发现,前来购鸡蛋的人,时间上参差不齐,有的三几天就来,有一月两月来一次,还不一定有货。为了平衡购买,王文君想出了一个办法:凡是需要购蛋的顾主,全部登记在册,然后按照名册,由她轮流送货上门。这一送就是十几年。她每天上午出门送蛋,下午两点多钟才归家。她最怕坐车,哪怕是坐10分钟的车,她都要头晕呕吐,所以十几年来,她基本上是靠步行去顾客家送蛋,方圆十几二十公里,她每天要走五六个小时,一年365天,一直风雨无阻。后来,王文君的蛋扩大了销路,增加了被确诊患了癌症的人。听说王文君养的乌骨鸡产蛋有治癌的作用,前来购蛋的人更是络绎不绝,但王文君仍然坚持一个原则,凡查实没有癌症的人,她也是坚决不卖。如果确实是顾客需要,她却热情相帮。一个在深圳工作的泸州人,每年回泸州探亲都要从王文君这里购买几百只鸡蛋蛋回深圳,这个泸州人体弱多病的小儿子吃了蛋,几年时间体质增强了,极少患病。一个重庆的癌症患者,慕名找到王文君,买了蛋回去,坚持食用,医生断言只活半年的这个病人,居然活了6年,后来这个顾客年老寿终,却并非死于癌症。
凡是长年坚持在王文君这里购买鸡蛋给孩子吃的顾客普遍反映,他们的孩子个个身体健康、智力超常,免疫力增强,极少患病。王文君每每看到那些健康活泼的孩子,打心眼里感到高兴。据王文君记录的几大本名册统计,其十多年来,坚持送货上门就有1700多户顾客,平均每天按20公里计算,十几年来则行走了近十万公里。
王文君的鸡和蛋质量好,价格便宜,服务周到,她的产品一直供不应求。周边二三十里的人都知道鸡太婆王文君。一些想“强身壮体”的人找上门来,给高价买王文君的鸡蛋,但王文君认定了只卖婴幼儿、孕妇、产妇和癌症患者,别的人,无论他出多高的价都坚决不卖。一些红眼她的人,就想方设法“挤兑”她,扒坏她的鸡栏(用柴禾围的鸡场),偷她的鸡和蛋,更为恶劣的是,有人往她的鸡场乱扔污物石土,有人在她使用的水里投放污物,更有一些二杆子,软硬间施,强索硬要。1997年,在原地实在抗不住歪风的王文君,只好把鸡场迁到一个远离人群、被废弃了的国防工厂废墟里重建了个鸡场。
然而就是这样,仍然有人来打王文君的主意,要求与王文君合伙,遭到王文君拒绝后,这些人就一次又一次地想着法子损坏王文君的鸡栏,砸王文君的房屋。一段时间,李云英害怕了,叫王文君不要养鸡了,王文君坚持要养。李云英受不了骚扰,竟搬回了厂里。而忍无可忍的王文君则一纸诉状把几个经常捣乱的人告上了法庭。其中一人自知理亏,赶快认了错。而另一人却拒不认错。2000年2月25日,在泸州市江阳区法院审理过程中,此人亦表示认错,双方达成了和解协议。从这以后,养鸡场恢复了平静,李云英舍不得孩子,还是搬回了养鸡场,三口之家又团聚在一起。
王文君不仅顶住了歪风邪气的滋扰,也顶住了金钱的诱惑,她始终坚持用“土办法”饲养。有人见王文君的鸡蛋销路好,但却产蛋量低,个头小,就向她推荐添加饲料,说喂了添加饲料,鸡的体型大,产蛋量也高。但王文君认为添加剂含有害物质,坚决拒绝添加饲料。王文君有个同学把她的情况介绍到了广州,广州一个鸡贩老板就想利用王文君的声誉,从广州空运鸡蛋到泸州,然后冒用王文君的名义销售,这个老板说,不出两年,保证王文君成为百万富婆。但王文君丝毫不为金钱所诱惑,拒绝了那个老板的“合作”要求。
十几年来,王文君恪守自己的规矩,坚持用自制的饲料喂鸡,坚持把蛋只卖给婴幼儿和孕妇、产妇及癌症患者。当地好些农民都不理解,说她有那么好的技术,眼睁睁可以发大财却“墨守成规”有钱不赚,这种人世上真是少有。不少人说,搞不懂这个老太婆为什么那么古板,古板得太不可思议。
王文君的古板,正是她做人的准则,记者曾想,这辈子,恐怕没人能够改变她的这一准则。
然而出乎记者意料的是,今年春节前夕,王文君却主动联系记者,希望记者到她的养鸡场去一趟。记者及时赶了去。2002年记者曾见过老人一面,如今相隔6年,老人明显苍老了许多。一见面老人就说,“记者同志,你看出来了吧,我老啦,快不中用了。我想了很久,还是想把养鸡技术传授下去。”老人说,她之所以请记者去,就是希望记者替她呼吁呼吁,希望有一个正直而且又有钱的人来投资,建一个具规模的养鸡场,然后她把养鸡技术全部交出来,把鸡场发展壮大起来,这辈子能为社会留下点儿什么,她就死也瞑目了。
记者深为老人的精神而感动。王文君、李云英收养弃婴的事迹固然可敬,而更为可敬的是她们把抚养弃英的爱扩大化,使得更多的人感受到了她们爱的温暖。而今,老人还想把爱无限扩大,想建一个有规模的养鸡场,并且愿把养鸡技术交出来,这是何等令人感动。为了老人这个愿望,记者写下了这篇文章,希望有人能遂老人的心愿。
来源:妙笔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