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王昌龄的这首诗,才是上好佳作,你是否也读过?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8 02:21 2

摘要:秋的倩影是归雁,是微云,也是浅水和远山;秋的气息在风中,在雨中,也在寒砧和白露中。

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秋的倩影是归雁,是微云,也是浅水和远山;秋的气息在风中,在雨中,也在寒砧和白露中。

秋的情愫中有疏狂,也有闲愁和遥思。

时值白露,诗亦微寒。

本期我们来欣赏一首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的诗作。

这首诗风格大气,意蕴深沉,堪称写在秋日里的上好佳作。

和振上人秋夜怀士会

唐 · 王昌龄

白露伤草木,山风吹夜寒。

遥林梦亲友,高兴发云端。

郭外秋声急,城边月色残。

瑶琴多远思,更为客中弹。

王昌龄,字少伯,我国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人、大臣。

王昌龄的诗作大多都有着雄浑开阔的意境,这也充分体现出边塞生活给予他的特殊沉淀;那么就体裁来讲,王昌龄又将七绝写出了超凡的水平,所以他获得了“七绝圣手”的美誉。

我们本期所分享的这首诗是一首和诗,他是作者在旅居时,应诗僧(振上人)之邀而和其作品《秋夜怀士会》所成。

题目中的“士会”指裴霸,字士会,官至吏部员外郎,是王昌龄的一位故交。

白露时节,作者感秋气而思念老友,诗中的每一个字都饱含深情,诗中每一句的韵味也都承载着秋意。

诗的首联在第一时间就将“怀人”之氛围营造出来:白露伤草木,山风吹夜寒;白露时节的到来对那些草木来说可谓是一种伤害。山风吹过,夜晚变得很是寒凉。

“白露”一词直接点明时节,以间接的方式为诗境晕染上了秋意。

“伤”字既有虚写的一面,也有实写的一面,在让读者看到秋天草木凋零的萧瑟景象的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来自物象“草木”心理上的那味悲凉。

当然,这个“伤”字看似在写草木,实则也在写作者自己的内心感触。

后面一句又从触觉与听觉的角度出发,通过一个“寒”字进一步营造了氛围,同时也使得全诗的情感色彩得以奠定。

“遥林梦亲友,高兴发云端。”;看到那远处的树林就会想到亲友,而心中高雅的诗兴也不由生发出来,直到那云端之上。

“遥林”在呈现画面感的同时,借助距离之遥表达作者思念之深。

“高兴”的出现看似有些跳脱,看似有些与主情感色彩不相符,但当仔细品味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并非如此。

作者之所以用“高兴”一词来入诗,在于承接前一句的脉络,在于说明自己与友人之间有着共同的兴趣。

秋天撩拨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而友人则激发了作者内心的无限诗情,这种诗情是高雅的,有力的,是充满蓬勃之气的,所以它可以直上“云端”。

“郭外秋声急,城边月色残。”;城郭外传来急促的秋声,而那城边的月色却又显得那样暗淡。

颈联将情感色彩回落下来,与颔联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对比关系,从而使得全诗的情感呈现拥有了一种“跌宕起伏”的效果,那么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也因此而显得更加真挚感人。

颈联是纯景物的描写,所以它的画面感也尤为生动和丰富。

前一句从听觉的角度出发,把“秋声入郭”的凄凉景象呈现在读者面前,进而借其巧妙地触动了读者的心境。

句中的“急”不仅在形容秋声,它更是在形容作者不安的内心。

后一句从视觉的角度出发,把月色笼城的寒凉景象呈现出来。句中的“残”不仅在写月色,也是在写作者内心的失意和忧郁。

那么作者内心的失意和忧郁又来自于什么?除了来自于对友人的思念之外,当然还来自于他漂泊的旅途。

“瑶琴多远思,更为客中弹。”;抱琴弹奏一曲来表达对友人遥远的思念,而这曲子其实也更是在表达“我”漂泊于他乡的心情。

尾联乃虚写,它直接而且有力地道明主旨,并完完全全地抒发出了作者的情感。

作者在思念友人的情况下,通过弹琴的方式来寄托情感,而作者在旅居的过程中,也通过弹琴的方式来宣泄情感。

为客的秋夜让作者更加思念友人,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又让这个客中的秋夜显得更为凄凉和寒冷。

而那琴声,它萦绕在诗中,萦绕在秋夜里,也萦绕在读者的耳边和内心深处。

所以当读完尾联的时候,我们也无不更加清晰地看到了作者那孤独的形象,体会到了他那沉郁的心情。

客里遥思著何处,秋风白露两凄然:读完一首,味留唇齿。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