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清明】清明节的由来及习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1 19:15 1

摘要: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清明

TOMB

-SWEEPING

DAY

中国传统

时节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清明节的来源

清明节来历

清明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起源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寒食节与

清明节的演变

一种为家祭,即在家里设供或在祠堂太庙祭祖;二为扫除坟上杂草,以示后继有人,香火不断。旧时扫墓不仅要清除杂草,还要拢坟,添上坟头,上压纸钱等。

清明节的习俗

祭祀扫墓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

踏青

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荡秋千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

蹴鞠

“蹴”即用脚踢,“鞠”是皮制的球,“蹴鞠”就是用脚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足球的起源。

清明节的饮食

青团

QINGMING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主要是江浙皖沪一带有吃青团的风俗习惯。青团是江南一带的小吃,青色的,用清明前后才有的一种艾草的汁拌进面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

枣糕

QINGMING

又叫“子推饼”,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发面,夹枣蒸食。他们还习惯将枣饼制成飞燕形,用柳条串起挂在门上,可以冷食,以纪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质。

乌稔饭

QINGMING

关于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畲家的“乌稔饭”,因为闽东是畲族聚居地。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并馈赠汉族的亲戚朋友,久而久之,当地的汉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时食“乌稔饭”的习俗。

缅怀先烈领悟精神

邱少云

QINGMING

1952年10月,为打击美国和南朝鲜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第29师第87团战士邱少云参加潜伏部队,并担任爆破任务。12日上午,敌机进行低空扫射,并投掷烧弹。飞迸的燃烧液燃遍他全身,为了不暴露潜伏目标,邱少云任凭烈火烧焦身体一动不动,直至壮烈牺牲。

雷锋

QINGMING

雷锋,原名雷正兴,1940年12月18日-1962年8月15日,享年22岁,雷锋出生在湖南省长沙望城县简家塘一个贫苦胡农民家里。因为这一年是农历“庚辰”年,所以给他取了小名叫“庚伢子”。

刘胡兰

QINGMING

云周西村胡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坦然躺在刀座上,尚未满15周岁。

QINGMING

1948年5月25日,董存瑞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危急关头,他毅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此时,他年仅19岁。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