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大阅兵中,中国海/空军的歼-35型号同时亮相体现中国第二岛链拒止体系已经完善:没有歼-35隐身作战平台,中国的第二岛链拒止体系是不完整且容易被压制的;有了歼-35,整个体系的威慑力和实战能力得到质的提升,标志着中国海/空军正在从“区域防御”向“远海护卫”和
中国大阅兵中,中国海/空军的歼-35型号同时亮相体现中国第二岛链拒止体系已经完善:没有歼-35隐身作战平台,中国的第二岛链拒止体系是不完整且容易被压制的;有了歼-35,整个体系的威慑力和实战能力得到质的提升,标志着中国海/空军正在从“区域防御”向“远海护卫”和“全球力量”大步迈进!
那么,为何中国海/空军同时装备歼-35呢?这基于我军 “一机两型、通用化” 的现代装备发展理念,首先就是后勤保障与成本效益(最关键因素):歼-20体型过于庞大而且维护体系复杂,暂时不适合海军航母使用(歼-20不适合滑跃甲板的两艘航母使用,歼-35却可以在滑跃甲板上起降)—海军舰载型和空军陆基型共享绝大部分核心系统(发动机、航电、雷达、武器系统、软件架构等)。这意味着海/空军的地勤人员培训、零部件储备、维护体系可以高度通用,极大降低全生命周期的运营和维护成本;此外,海/空军的歼-35基于同一核心平台开发,避免从头开始设计两款不同战机的巨大开销,实现规模经济效应—例如,法国、俄罗斯、美国的舰载机都是基于同一平台研发,极大节约了研发和列装成本;
无论是中国空军还是海军航空兵,在未来的高端战争中,核心任务都是夺取并维持制空权,对海、对地实施精确控域打击。歼-35作为第五代隐身战机,低可探测性、高态势感知和超音速机动能力契合了这两大军种在“信息化”和“体系化”作战中的核心需求;
当然,海/空军型歼-35也进行差异优化:
海军型:为适应航母起降,进行针对性强化。包括可折叠机翼以节省甲板空间、加强起落架和机身结构以承受着舰冲击、加装着舰尾钩、机翼面积可能更大以优化低速着舰性能。此外,可能对海洋环境下的防腐蚀处理有特殊要求。空军型:无需舰载强化结构,因此可以减轻重量、增加内部油料或武器挂载,进一步优化其航程和载荷能力,专注于陆地机场起降的制空与打击任务;中国海/空军装备同型隐身战机,极大地促进联合作战的协同效率:飞行员训练、战术战法开发、数据链互通(如Link-22)可以高度协同,形成“1+1>2”的体系战斗力。
歼-35同时入役对中国海空军战略有何影响呢?对中国海军而言,他是“走向深蓝”的核心支柱:现役的歼-15是优秀四代重型舰载机,面对F-35等隐身战机时却处于代差劣势。歼-35将使中国航母战斗群首次具备前沿隐身突防和制空能力,真正成为可执行高风险区域作战任务的战略平台;
歼-35与航母结合将为海军编队提供强大的第二岛链防空屏障,极大延伸舰队防空圈,保护水面舰艇免受空中威胁;使得中国海军有能力在更远的距离上(如印度洋、西太平洋)展示存在和施加影响力;
他对中国空军而言则是空军“攻防兼备”战略的关键拼图:歼-35可以凭借隐身能力穿透敌方现代化的密集防空网,打击关键节点(如指挥中心、雷达站、机场),为后续非隐身机群(如歼-16、歼-20)打开通道;歼-35与重型制空战斗机歼-20形成“高低搭配”—歼-20凭借更大的航程、载弹量和更强的雷达,可能更多承担体系核心、制空和远程截击任务;而歼-35则更侧重于突击、侦察和协同作战,两者互补,形成强大的隐身战机组合;作为信息节点,歼-35能与其他战机、预警机、无人机、卫星等实时共享战场信息,赋能整个作战体系;
此外,歼-35是实现第二岛链拒止/反介入(A2/AD)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但并非唯一因素。真正具备该能力的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歼-35为执行反舰任务的轰-6K/J/N轰炸机(携带高超音速导弹如鹰击-21) 提供护航,确保导弹平台能够安全抵达发射阵位;歼-35可隐身前出猎杀敌人关键支援飞机,如预警机(E-2D、E-3)、巡逻机(P-8A)、加油机,这些是支撑敌方远洋作战的关键点,打掉它们能极大地削弱其远程打击能力;歼-35可利用隐身优势深入险境,为后方发射的远程反舰弹道导弹(如DF-21D、DF-26)提供目标指示和毁伤评估;
如此丰富的多用途让歼-35的加入极大地补强中国海/空军在第二岛链范围内与强敌进行高端制空权争夺的能力。它使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从以前主要依赖地面固定发射的导弹,向海空机动、隐身、前沿存在的方向升级,体系变得更加灵活、弹性和具有攻击性。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告知删除。
来源:熊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