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 | 一根沅江芦笋撬动30亿!揭秘“洞庭虫草”如何带火乡村振兴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1 19:21 1

摘要:在洞庭湖腹地的沅江市,86万亩湖洲湿地正上演着春日里的“抢钱行动”。曾经作为造纸原料的芦苇嫩茎,如今化身“洞庭虫草”,年产值突破30亿元,成为带动2000多户农户增收的“绿色黄金”。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田伶 通讯员 邓思嘉 李咏澎 益阳报道

在洞庭湖腹地的沅江市,86万亩湖洲湿地正上演着春日里的“抢钱行动”。曾经作为造纸原料的芦苇嫩茎,如今化身“洞庭虫草”,年产值突破30亿元,成为带动2000多户农户增收的“绿色黄金”。

谁能想到,这长得像加大号韭菜的沅江芦笋,竟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湖二代”!86万亩湿地是它的海景别墅,45万亩芦苇荡当游乐场,喝的是长江洞庭“特调矿泉水”,连肥料都是候鸟空投的天然有机。

2015年,随着洞庭湖生态治理深入推进,沅江市率先转型。检测显示,沅江芦笋富含16种氨基酸和硒元素,其营养价值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当地政府联合湖南省农科院,研发出即食罐头、冻干食品等6大系列32个产品。

采摘新鲜芦笋。

农民一起给芦笋过秤。

春日,清晨5点的漉湖芦苇场,采笋人王建军已趟着晨露收割了上百斤芦笋。“现在收购价3.5元/斤,手快的一天能赚500元。”他手中的镰刀在芦苇丛中划出优美弧线,“采笋要趁嫩,长老了就成造纸原料了。”

鲜笋被打成“蔬果汁”。

“去年线上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今年预售已增长40%。”芦笋加工企业负责人龚立军介绍。在直播间里,开袋即食的麻辣芦笋成为新晋“网红”,某品牌的芦笋汁更被网友称为“打工人续命水”。

这种“湿地变现”模式带来多重效益:年消耗芦苇3万吨,促进湿地生态循环;带动周边7个乡镇形成完整产业链;农户年均增收2.1万元;吸引200多名年轻人返乡创业。

湖南农业大学教授李岩指出:“沅江模式实现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为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样本。”

这场始于芦苇丛中的变革证明:当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绿水青山真的能“长”出金山银山。

来源:红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