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辛芷蕾凭借在导演蔡尚君执导的电影《日挂中天》(英文名 The Sun Rises on Us All)中的出色表演,荣获第8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最佳女演员(Volpi Cup),成为继巩俐(1992年凭《秋菊打官司》)和叶德娴(2011年凭《桃姐》)之后第三
辛芷蕾飞升
华人第三位威尼斯影后
辛芷蕾凭借在导演蔡尚君执导的电影《日挂中天》(英文名 The Sun Rises on Us All)中的出色表演,荣获第8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最佳女演员(Volpi Cup),成为继巩俐(1992年凭《秋菊打官司》)和叶德娴(2011年凭《桃姐》)之后第三位问鼎威尼斯影后的华人女星。
她在片中饰演“美云”,一位多年后与旧爱再次相逢却难以化解深重过往纠葛的女性。影片通过两位主角在南方小城重逢后的日常交流,揭示隐藏已久的牵绊、罪疚与一份无法言说的无力感。影片以岭南文化的细腻风情营造出浓郁的地域氛围与情感张力。
这一奖项不仅是对辛芷蕾演技的高度肯定,更为她带来国际演艺圈的更广关注。她在领奖时表达了强烈自豪感,并鼓励年轻女性:“只要有梦想,就大胆去想,大胆去做,万一有一天就实现了。”
这次荣获威尼斯影后,不仅延续了华人演员在国际影坛的重要足迹,也折射出辛芷蕾自剧场、影视一路耕耘的积淀与时代积累。对于她和整部作品而言,这一份殊荣既是终点,也是全新起点。
杜莎夫人蜡像馆
相继落幕
曾是粉丝打卡圣地,能零距离“拥抱”偶像的杜莎夫人蜡像馆近期却频频陷入低迷。北京馆于9月4日发布公告表示,将于2025年10月1日起永久闭馆,结束前门大街11年“星光岁月”。
关闭原因涉及租约到期与品牌战略调整,亦与日均仅约100名访客的惨淡人气有关——这相比巅峰时期春节接待的5000余人,已暴跌近50倍。
更显残酷的是,北京停摆之前,重庆杜莎夫人蜡像馆已于今年5月宣告关停。两馆同时闭幕,引发网络讨论“从打卡潮到实体消退”的文旅行业缩影。
曾以精湛蜡像工艺与沉浸式明星互动闻名,馆内收藏的费翔、张颂文、邓超、李娜、科比等形象深入人心。如今,随着静态展示内容逐渐失去吸引力,加之高昂租金与运营成本,蜡像馆的生存模式明显难以为继。
如今,杜莎蜡像将转移到上海、武汉、香港等其他展馆继续“巡展”,部分类似“荣休”处理。在互动需求与体验不断升级的今天,明星+静态复制已经不足以支撑持续运营,传统的商业模式也亟待升级。
世界最大冰山 A23a
走向终点
漂泊近 40 年的超级冰山 A23a,如今正进入它的“谢幕期”。这座自 1986 年从南极 Filchner–Ronne 冰架断裂而来的庞然大物,曾占据全球最大冰山之位。
然而,英国南极调查局(BAS)最新报告显示,它正快速解体,已经失去约 80% 体积,现在仅存 1,770 平方公里(约等于伦敦的面积),曾经的无敌体量正迅速崩解。
卫星画面记录下它在南乔治亚岛附近,在暖水与洋流双重“围攻”下崩裂的瞬间——400 平方公里的巨大冰块已断裂漂浮,形成一片漂浮碎冰区域,足以阻碍航道,也可能威胁当地企鹅和海豹的觅食路线。
科学家警告,这段“终结之舞”极有可能在未来几周内彻底结束 A23a 的生命,犹如海上冰崩一般壮阔而悲壮。
艺术界震动:奥赛博物馆主席西尔万·阿米克逝世
巴黎奥赛博物馆(Musée d’Orsay)与奥朗日里博物馆主席西尔万·阿米克(Sylvain Amic)于2025年8月31日在南法度假住所突发心脏病逝世,享年58岁。
法国文化部长拉希达·达蒂(Rachida Dati)通过社交平台公布这一噩耗,称其“开放、温暖,始终致力于让文化向所有人敞开大门”。
阿米克自2024年4月起担任奥赛博物馆及奥朗日里博物馆主席,此前曾长期担任法国文化部的艺术顾问,并在蒙彼利埃博物馆与鲁昂多个博物馆担纲馆长,深耕公共文化领域。
同为主席,法国总统马克龙对此深感震撼,他在社交平台写道:“阿米克希望每个人都能欣赏艺术的奇迹,从马奈到索拉热”,并强调他对文化普及的信念令人感动。
这样一位拥有“共和博物馆应属于全民族”的理念的领导者,其离去无异于当代公共文化与博物馆界的一次重大遗憾。阿米克的愿景虽未能完全实现,却已在现实之中留下清晰足迹。
张鹏举回收砖造房子
获2025阿卡汗建筑奖
在今年第16届(2023–2025)阿卡汗建筑奖中,中国建筑师张鹏举凭借“西乌素图村民中心”荣膺殊荣,成为本届唯一获奖的中国项目。该奖项于9月2日揭晓,由独立评审团从19个入围项目中选出七大战略性建筑设计倡议,共享百万美元奖金。
西乌素图村民中心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其设计核心是回用废砖建构、节约成本又具文化层次感的公共社区空间。
张鹏举和团队与村民及艺术家合作,将回收砖重塑为共享空间,不仅满足居民日常活动,也为艺术交流提供平台;建筑中渗透的“包容性”和“社会织构”正是评审团所称赞的“创造乡村宏观语境中的社区微观世界”。
这座社区中心突破了“建筑只为展示”的局限,而是在日常性与仪式感之间找到平衡:坡道连接地面与屋顶平台,流动空间串联多功能房间,中心庭院促成各种互动,形式上却保持朴素、实用,却传递出乡村社会在现代化压力下依然能够自我重塑的姿态。
外滩美术馆举办
第二届外滩建筑节
上海外滩美术馆宣布将于2025年9月12日至28日举办第二届外滩建筑节,并特邀曼谷建筑事务所 all(zone) 担任艺术总监。本届建筑节以“上海野餐”为主题,旨在通过灵活、轻质、可重复利用的设计,重新激活城市中未被充分利用的公共空间。
此次活动的核心理念是将城市变为一个共享的“野餐毯”,鼓励市民和观众以一种即兴、有趣的方式参与其中,模糊设计与自发性之间的界限。
活动设计方希望通过“野餐”这一非正式行为,激发人们的主动性,重新掌控身边的空间,并探索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增强人与环境的联系。
首届建筑节于2023年举办,由英国建筑师大卫·奇普菲尔德(David Chipperfield)担任艺术总监。本届建筑节将继续通过跨界合作,汇聚建筑、城市规划、艺术和设计等多个领域视角,推动对亚洲城市建造环境的全新探索。
工业浪潮的诗意共鸣
上海工博馆项目总投入约 39亿元人民币(约合 390,451 万元),已于 2024 年正式启动建设,预计将于 2027年6月竣工验收。
设计由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隈研吾事务所操刀,在黄浦滨江核心区—中国民族工业发祥地“江南制造总局旧址”打造这一城市文化新地标。
建筑设计以“工业画卷”为灵感,屋顶采用连续波浪形态,如同跃动的工业浪潮,予人视觉张力与节奏感。北侧设有直径35米的“工业之门”,连接城市与滨江的标志性入口。
南侧滨江大台阶作为人与江景之间的柔性过渡空间,将展览与公共生活融合。
内部将实现“城市空间+数字空间+文化空间+生活空间”的多维融合。场馆将再现江南制造总局旧址场景、万吨水压机等工业场景,并通过数字孪生与全息投影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与工业记忆重构,不只是博物馆,更是一座“工业文化会客厅”。
保利外滩启PARK77
江畔“静奢”理想居所
上海黄浦江畔,杨浦滨江段迎来新成员——保利外滩启PARK77。它不仅是一处新居所,更是杨浦滨江为上海递上的一份生活方式答卷。
项目择址CAZ中央活动区,地铁12、18号线江浦公园站上盖,半小时内联通陆家嘴等都市枢纽。建筑灵感取自外滩的万国建筑群,米白色铝板与玻璃幕墙交织出现代几何线条,低调而隽永。
六大花园与江浦公园的绿意相融,让归家如同走进一座隐秘的都会公园。
室内设计则将“静奢”理念落到细节:全景飘窗、大阳台与270°观景舱,让江景成为日常;国际一线品牌精装,平衡质感与舒适。建面约99-137㎡,它面向追求生活品质的都市家庭,样板间已正式开放。
马来西亚王子2亿美元
打造滨海庄园
马来西亚柔佛摄政王东姑伊斯迈(Tunku Ismail)宣布,将在柔佛东南部小镇迪沙鲁开发一座 占地 27 公顷的滨海庄园,作为王室私人宅邸,开发成本超过 2 亿美元,预计四年完工。
项目由总部位于新加坡的建筑设计公司 RSP承建,该事务所隶属亿万富豪林荣福(Peter Lim),其子、32 岁的 RSP 主席林伟杰在声明中称,此次合作“凝聚了两大家族多年的尊重与理解”。
庄园除主别墅外,还将配备宾客别墅、儿童俱乐部、运动场馆,并设有地下射击场与军械库,可容纳多达 100 名王室卫兵。东姑伊斯迈强调,这不仅是一处居所,更是“家族传承与合作伙伴关系的象征”。
柔佛王室在依斯干达地区拥有大量土地,正与新加坡联合开发经济特区。今年 6 月,摄政王还完成与新加坡政府的土地置换,为后续项目铺路。
曼谷 Central Park 登场
Central Pattana 投资 460 亿泰铢打造的 Central Park 于 9 月 4 日正式亮相。最瞩目的设计是占地 7 Rai 的 Rooftop Park,阶梯式绿坡与建筑叠合,延伸至城市天际线,可俯瞰曼谷“绿肺”Lumpini 公园。
公园内设步道、露天剧场、儿童与宠物空间,成为城市罕见的开放绿境。
除了购物中心,项目还涵盖 43 层的高端办公楼、住宅和都喜天丽酒店,形成全天候的生活综合体。超过 550 家品牌进驻,其中包括 Michelin 指南街头美食专区与泰国首发餐厅,让这里成为都市人的餐饮与社交新舞台。
Central Park 不只是商业地标,更强调环保与共融。屋顶公园每年可吸收约 11 吨二氧化碳,公共空间采用环保材料与节能系统。它不仅重塑了零售的定义,更让曼谷的商业与自然在城市核心实现罕见的平衡。
文、编辑/外滩君
©外滩TheBund来源:外滩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