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新站将于今年开通!同城老站同时“退休”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1 18:38 1

摘要:沈白高铁正线全长430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东北东部快速铁路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线起自沈阳北站,经沈阳市、抚顺市、通化市、白山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等7个地市(州),终至长白山站。

3月下旬

东北大地春寒料峭

在吉林省通化市

沈阳至长白山高速铁路

通化西站建设现场

仍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目前

新建站房室内装修工程

已进入收尾阶段

建设者们正铆足干劲

全力冲刺

沈白高铁正线全长430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东北东部快速铁路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线起自沈阳北站,经沈阳市、抚顺市、通化市、白山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等7个地市(州),终至长白山站。

今天

我们走进通化

感受高铁建设的时代脉动

追溯城市铁路的记忆与变迁

新站:以山为韵、以水为形

通化西站距离老通化站8公里,附近群山起伏,哈泥河水蜿蜒流过。从空中俯瞰,它俨然已是当地的一座全新地标。

这座新站建成后,将迁转保留老通化站的客运功能,成为集高铁、普速、长途客运、公交于一体的综合客运枢纽站。届时,随着老站“退休”,通化西站也将正式更名为通化站

新站房设6台14线

是沈白高铁全线

规模最大的新建车站

新站房外形整体设计

以山为韵、以水为形

设计元素融合城市特质与自然风光

二者交相辉映,凸显浪漫气质

站房外墙上的雪花图案。

站房造型凸显浑厚的历史感。建筑色彩鲜明,暗喻红色之城;细部设计表达剪纸文化,远观有韵味、近赏有故事,抽象表达雪花、马兰花、枫树、通化民俗传说等地域元素及故事。

已是春季,但在站房内,依然能够感受到此地尚未褪尽的寒气。漫步其间,只觉穿堂风阵阵,整个候车大厅形同冰窖,没待多久便让来访者手脚冰凉。

作为对比,现场工人衣着轻便、行动利落,似乎对此早已习以为常。在大厅两侧,悬挂着包含“振兴东北”字样的红色条幅,更展现出他们的豪迈气概。

候车大厅铺设的地暖。

值得一提的是,为应对当地冬季漫长的严寒,候车大厅还专门铺设了地暖。这也是长期奋战在严寒环境中的建设者们,给旅客献上的一份特殊“礼物”。

通化西站效果图

邂逅:五湖四海,齐聚一站

通化西站项目部副经理张传儒今年33岁,来自山东菏泽。这是他第一次干站房工程,也是他与东北大地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他感慨于东北的群山表现出的神奇变幻,“一年四季能换五六种颜色”,同时目睹站房从无到有逐步建成,其间常有市民来附近围观,询问施工进度……这让他更加坚信自己工作的意义。

丁振伟

据张传儒介绍,因为施工单位归属地的原因,工地上像他一样来自山东的老乡还有很多。丁振伟就是其中之一。

“俺是枣庄的!”当丁振伟用家乡话说出家乡的名字,不由得扬起了嘴角。他在现场负责电工,平时在工地附近租房住,这样的生活已经持续了一年多。丁振伟说,高铁开通后,他希望能亲身体验一次,但如果有其他活可能要提前离开,毕竟还是挣钱更重要。

朱臣业

新站房工程为通化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据了解,在施工现场,本地工人的数量接近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正在站台上忙碌的朱臣业来自通化县二密镇。一大早,他和工友们一起坐面包车来工地,晚上再一起坐车回家,每天如此。虽然辛苦,但他表示“不算累” 。朱臣业的儿子也在工地上班,是电工。“儿子工资比我高,咱爷俩一起在家门口干活,挺好。”他对现状表示满意。

陈殿军

旁边的陈殿军来自辽宁铁岭,从事防护员工作已有11年。除了防护线路,他还要提醒大家搬东西时与接触网保持安全距离。“特别是抬铁架子之类的物体,必须得横着抬,这接触网的电压有27500伏呢!”说起自己从事的职业,陈殿军头头是道,显得从容自信。

工人们下班后就在附近用餐,经常去的一家餐馆和车站隔着一条马路,名曰“丰富农家院”。这里面向建筑工人推出的10元套餐量大、价廉,比较受欢迎。每到饭点,工人们济济一堂,店里很是热闹。

丛立业

餐馆老板名叫丛立业,今年45岁,本地人,曾经在北京当过12年消防兵。从军期间,他练就了一手好厨艺。店里没雇大厨,由他本人兼任。

这一天中午,他炖了酸菜猪肉、麻辣海鱼,二者组成10元套餐的配菜。米饭不限量,套餐中的两条鱼吃完,可以免费再添一条,绝对管饱。

“如果没有修高铁,这家馆子肯定就黄了。”丛立业说,现在做餐饮基本不挣钱,唯一坚持下去的动力来自对面正在建设的新车站。此前,这家餐馆他出租给了别人,听说要修高铁后,丛立业决定收回来,自己干。

“从通化去沈阳开车要3个多小时,坐火车最快要6个多小时,高铁开通后,只要不到一个小时,方便太多了。”丛立业说。

从立业也许是这条街上最期待高铁开通的人。据他回忆,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这条街上开着30多家饭店,家家爆满,现在就剩2家还在坚持,包括他家在内。他希望高铁开通后,餐馆的生意能再次红火起来,一如记忆里的模样。

交替:继承荣光,拥抱未来

老通化站始建于1937年,梅集线与通灌线在此交会,是吉林省东南部重要的枢纽车站。如今,随着沈白高铁和通化西站接近通车,这座老站也进入了“退休”倒计时。

目前,通化站开行着一些普速列车,通达北京、青岛、大连等地,但是站内基础设施老旧,设备设施老化,且受制于客观条件无法改造升级,加上车次不多,运力有限,逐渐难以满足旅客出行需要。

这些是老站“退休”的主要原因。

在通化站,还有一个人也将于今年退休。他就是客运员魏秀春。

1983年,18岁的魏秀春来到通化站,开启铁路职业生涯。这一待,就是42年。42年来,他目睹了站房、列车的迭代,作为一名客运员,更见证了火车票从硬板式车票到现在“无纸化”电子客票的巨变。

通化站是几代通化人共同的记忆。在车站候车室内,有一面“通化记忆”文化墙,展陈着一些有关通化站历史的老照片。望着这面墙,魏秀春陷入了回忆。

“看,这是我们车站的第二代站房,当年我还给站名牌后刷过漆……现在的站房是第三代,退休前我也许还能见证第四代。”魏秀春说,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刚入路时,通化站就堪称当地的一座地标,门口马路上都是人,唠嗑的、做生意的……干啥的都有。

魏秀春

魏秀春的老家在山东高密,父亲当年因支边来到东北。幼时,他曾跟随父亲坐火车回山东探亲,全程耗时三天三夜。往返路上,他观察到,去山东的人,很多携带着大小不一的木头;回东北的人,随身捎带花生米的情形十分普遍。在那个年代,二者在不同地域的稀罕度可见一斑。

工作了这么多年,魏秀春最稀罕的纪念品是一张彩色集体照。他说,彩色照片是当时先进班组才有的奖励,一般人没机会照彩色照片,只能照黑白的。

魏秀春珍藏的彩色老照片(前排右一为魏秀春)。

魏秀春的孩子是一对龙凤胎,如今都在天津成家立业,在他口中是“儿女不愁”的存在。高铁开通后,魏秀春有两个愿望:一个是趁着退休前体验一次新车站,另外一个就是退休后坐着高铁去天津看孩子。

对高铁满心期待的还有魏秀春的同事们。宋冬雪1998年来到通化站工作,至今清楚记得上班第一天,母亲领着她来到车站:“闺女,你看,这车站多气派!”在母亲眼里,通化站显得那么壮观,她为女儿能在这里工作感到自豪。

马上大家要去新车站工作了。这是挑战,也是机会。“到时候我要带妈妈参观新车站,体验高铁时代的壮观,就像当年她带着我一样……”宋冬雪说。

老站的墙壁已经斑驳。

17时29分,在极具年代感的站台播报声中,开往北京的K430次列车缓缓驶离通化站同样富有年代感的站台。莫名地,周遭的一切似乎都笼罩着告别的氛围。从通化到北京全程接近17个小时。未来,这段旅程最快将缩短至4个小时。

这样的时刻,值得珍惜,也令人憧憬。

预计今年年底

沈白高铁将开通运营

新老通化站也将完成交替

通化迈入高铁时代

那些故事,那些梦想

让我们共同期待

策划:林飞翼

素材:《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辽宁记者站(沈阳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

文图:林飞翼 路舒 刘呈笼 李岩 孙运斌 张晓利 尹晨曦

编辑:林飞翼

审校:李孝佺

来源:中国铁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