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重磅丨维立西呱双研究齐发:稳定性心衰死亡风险降低,HFrEF全谱系获益一致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8 21:10 1

摘要:尽管接受指南指导的优化药物治疗(GDMT),心衰患者仍面临显著的心血管死亡和再住院风险。表面症状的稳定,掩盖了持续的心肌损伤、内皮功能障碍及神经内分泌激活,这些进程仍在暗中驱动疾病恶化,凸显了突破当前治疗瓶颈、更早强化稳定性心衰干预,以延缓或阻断其向失代偿和终

尽管接受指南指导的优化药物治疗(GDMT),心衰患者仍面临显著的心血管死亡和再住院风险。表面症状的稳定,掩盖了持续的心肌损伤、内皮功能障碍及神经内分泌激活,这些进程仍在暗中驱动疾病恶化,凸显了突破当前治疗瓶颈、更早强化稳定性心衰干预,以延缓或阻断其向失代偿和终末期心衰的进展的紧迫性。在当前诊疗模式下,整体慢性心衰人群及稳定性心衰人群的残余风险如何、GDMT是否足够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等问题仍需要被回答。而作为“五朵金花”之一的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sGC)刺激剂维立西呱,具有独特的不依赖一氧化氮(NO)直接刺激sGC并增强sGC对NO敏感性的双重心肌血管保护机制,既往在心衰加重人群有较充分的获益数据。维立西呱对于整体慢性心衰人群的治疗价值如何,以及对于稳定性心衰人群能否有获益成为当前该药物的重要探索方向。

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近期在西班牙马德里盛大召开,在重磅研究专场中,公布了VICTOR及VICTORY研究结果并同步发表于国际顶刊《柳叶刀》。因此,我们特邀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刘斌教授对两个研究数据进行详细解读和点评,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全面的治疗视角。

VICTORY研究:超一万例患者数据证实维立西呱在心衰全谱系中的获益一致性

维立西呱的三期研究VICTORIA主要针对心衰加重人群,该研究结果已证实维立西呱能显著降低近期发生心衰失代偿事件的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患者心血管死亡和心衰住院复合终点风险。近期发布的VICTOR研究则聚焦于稳定性心衰患者,提示维立西呱在稳定性心衰患者中降低死亡风险方面的获益。为了全面评估维立西呱在整个HFrEF谱系中的疗效和一致性获益,VICTORY研究对两项大型III期临床试验进行了预先设定的汇总分析,该研究共纳入11,155例患者,是迄今为止在HFrEF人群中评估维立西呱的最大样本量分析,旨在为其在不同风险分层患者中的全面应用提供高等级的循证医学证据。

研究方法

此项预先设定的汇总分析基于VICTORIA和VICTOR研究的个体参与者数据。VICTORIA研究纳入了近期出现心衰加重(定义为过去6个月内因心衰住院或过去3个月内门诊接受静脉利尿剂治疗)且NT-proBNP水平升高的成人(年龄≥18岁)HFrEF患者;VICTOR研究采用相似的入组标准,但受试者无近期心衰加重史。两项试验的参与者均根据指南接受了相应的当代标准心衰背景治疗。主要终点为心血管死亡或心衰住院的复合终点(并对各组分终点单独进行评估)。

研究结果

1.患者基线特征

中位年龄为68.0岁(IQR 60.0–75.0);女性2648例(23.7%)。中位NT-proBNP水平为1864 pg/mL(IQR 1036–3537),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II级7797例(69.9%),NYHA III–IV级3352例(30.1%),平均LVEF为29.8%(SD 7.7)。11,155例患者中8256例(74.0%)入组前曾有心衰住院或静脉利尿剂治疗史;2899例(26.0%)无既往心衰加重史者来自VICTOR试验1

2.维立西呱可显著降低心血管死亡或首次因心衰住院复合终点

维立西呱显著降低心血管死亡或首次因心衰住院复合终点(HR=0.91,95%CI 0.85–0.98,p=0.009),显著降低心衰再住院风险(HR=0.92,95% CI 0.84–1.00,p=0.04),显著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HR=0.89,95%CI 0.80–0.98,p=0.02)及全因死亡风险(HR=0.90,95%CI 0.82–0.99,p=0.03)1

研究结论

在接受GDMT且无论是否有心衰加重的HFrEF患者中,维立西呱均可降低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及心衰住院风险。此获益在基线NT-proBNP水平≤6000 pg/mL的大型患者队列中最为显著——该人群构成了当代注册研究及临床试验中HFrEF患者的主体。每日一次的给药方式及良好的耐受性表明,维立西呱成为整体HFrEF患者一种合适的治疗选择1心衰是一种持续进展性疾病,即使患者无明显症状,其心脏结构与功能仍可能持续受损,增加患者心衰进展和心血管死亡风险。研究显示,在就诊时无症状及体征的心衰患者,其死亡风险依然显著,5年死亡率达22%2。即便经GDMT治疗且临床状况稳定,HFrEF患者仍面临较高的疾病进展和心血管死亡残余风险。因此,探索可进一步降低稳定性心衰患者死亡风险的新策略,成为心衰管理的重要方向。VICTOR研究旨在评估维立西呱在该人群中的疗效与安全性,为心衰的精准管理提供新证据。

研究方法

VICTOR研究(NCT05093933)是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平行分组、随机、事件驱动试验,纳入约6000例近期无心衰加重的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配接受维立西呱10mg/d或安慰剂治疗。主要终点是从基线至发生心血管死亡或首次心衰住院的时间。次要疗效终点包括:总心衰(首次和复发)住院、发生全因死亡或首次心衰住院的时间,以及全因死亡。

研究结果

1.VICTOR研究纳入患者的指南指导药物与植入器械使用率达历史最高水平

总体而言,94.4%的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94.3%接受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RASI)(其中56.0%使用ARNI),77.7%使用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59.1%使用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并且有32.9%的患者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14.8%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含任意RASI的四联药物疗法使用率为44.2%;其中采用ARNI的四联疗法占32%3

2.维立西呱有持续降低心血管死亡或首次心衰住院复合终点的趋势

与安慰剂相比,维立西呱有持续降低心血管死亡或首次心衰住院复合终点的趋势,且主要由心血管原因所驱动(HR=0.93,95%CI 0.83-1.04,p=0.22),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其原因可能与本研究入组患者较轻,心衰再入院发生率较低有关3。

3.在死亡终点方面,维立西呱能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及全因死亡风险

研究结果显示,维立西呱能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HR=0.83,95%CI 0.71-0.97)及全因死亡风险(HR=0.84,95%CI 0.74-0.97)3。

对心血管死亡原因进行分析表明,维立西呱不仅能够降低心衰相关死亡风险(HR=0.71,95%CI 0.54-0.94),同时也能够降低心源性猝死风险(HR=0.75,95%CI 0.56-0.99)3。

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在GDMT高使用率的背景下,维立西呱仍然可进一步降低稳定性HFrEF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3。

刘斌教授点评:两项大型研究再证维立西呱实力,患者生存获益显著

VICTORY研究结果及VICTOR研究不仅揭示了维立西呱在整体慢性HFrEF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更将改变了临床对心衰治疗模式的认知,从临床实践角度提供了以下重要启示:

无症状≠低风险,稳定性心衰仍需积极干预

当前指南对心衰临床稳定性的定义较为模糊,可能导致部分看似“稳定”实则处于疾病进展风险中、临床恶化、住院或死亡风险增加的患者未能得到及时诊断。此外,临床实践中传统的心衰管理模式更倾向于在心衰加重后给予强化治疗,而相对忽视了稳定期的风险防控,导致“稳定”的患者治疗强度不足。然而,一旦这些既往“稳定”的患者发生住院事件,其稳定性便被打破,后续再住院和死亡风险将显著增加4

VICTOR研究结果显示,在充分接受GDMT的基础上,维立西呱仍可进一步降低患者心血管死亡及全因死亡风险,这一结果具有高度的临床意义。这提示临床医生应突破“以症状为中心”的传统管理观念,对所谓“稳定期”患者同样采取积极干预策略。

维立西呱双重机制协同作用,覆盖心衰全病理生理进程

心衰状态下一氧化氮-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环磷酸鸟苷(NO-sGC-cGMP)通路受损,内皮功能介导的心脏-血管结构和功能障碍及线粒体功能下降参与了心脏-血管损伤。维立西呱通过直接刺激sGC并增强其对NO敏感性的双重机制,同时改善心肌代谢、抗纤维化和抗心室重构5。这一机制既不依赖内源性NO水平,又能与现有神经内分泌抑制剂形成多通路协同,这解释了为何其在稳定性心衰与近期加重患者中均能观察到一致获益。该药针对的是心衰进展中的共同病理生理环节,因而适用于广泛的患者群体。VICTORY研究结果的发布,提示临床无论患者近期有无心衰加重,均应尽早给予多通路联合治疗,以实现对心衰病理生理过程的全面覆盖,从而最大程度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迄今最大规模证据支持全谱系HFrEF患者获益

VICTORY研究作为迄今最大规模的HFrEF汇总分析,纳入超一万例患者数据,证实无论是否有心衰加重,维立西呱均可显著降低心血管死亡及心衰住院风险,全面体现了维立西呱在HFrEF全谱系人群中的获益优势。这一结果极大简化了临床决策流程,在GDMT基础上,无需复杂分层,即可为全谱系HFrEF患者加用维立西呱,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保护。

总之,维立西呱凭借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一致的HFrEF全谱系获益,成为继GDMT后HFrEF治疗的关键用药。这些研究结果将促使临床实践从被动应对心衰加重事件,转向主动管理全程风险,最终为患者带来更大的生存获益。

专家简介

刘斌 教授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

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

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候任会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常委、CSC心血管病学分会腔内影像及生理学学组组长,吉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欧洲心脏病学会会员(FESC)、美国心脏病学会会员(FACC)、韩国全南大学客座教授、全国统编教材编委等职务。

荣获“中国医师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2025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资助3次,获国家重大科研课题2项,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发表SCI论文110余篇。

参考文献:

1.Zannad F, O'Connor C M, Butler J, et al. Vericiguat for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and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 across the risk spectrum: an individual participant data analysis of the VICTORIA and VICTOR trials[J]. The Lancet, 2025.

2.Pascual-Figal D, Bayes-Genis A. The misperception of 'stable' heart failure. Eur J Heart Fail. 2018 Oct;20(10):1375-1378.

3.Butler J, McMullan C J, Anstrom K J, et al. Vericiguat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and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 (VICTOR): a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randomised, phase 3 trial[J]. The Lancet, 2025.

4.Arvanitaki A, Michou E, Kalogeropoulos A, Karvounis H, Giannakoulas G. Mildly symptomatic 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considerations. ESC Heart Fail. 2020 Aug;7(4):1477-1487.

5.Hulot JS, Trochu JN, Donal E, Galinier M, Logeart D, De Groote P, Juillière Y. Vericiguat for the treatment of heart failure: mechanism of action and pharmacological properties compared with other emerging therapeutic options. Expert Opin Pharmacother. 2021 Oct;22(14):1847-1855.

来源:医脉通心内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