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大学生实习难、创业落地难成为教育与产业衔接的突出问题。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企业缺乏优质储备人才、创业基地资源整合不足,三重矛盾制约大学生职业发展。
【产学研视点】产学研视点一行走进花乡幸福报到基地,共绘大学生实习创业新蓝图
一、活动背景:多方携手,聚焦大学生成长痛点
当前,大学生实习难、创业落地难成为教育与产业衔接的突出问题。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企业缺乏优质储备人才、创业基地资源整合不足,三重矛盾制约大学生职业发展。
在此背景下,产学研视点(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水利工程技术分会、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工程建设专委会、中国电子企业协会标准与技术成果转化工委会)王建省教授一行,协同攀天红文创科技园、中国乡土艺术协会、北京星辰万仟科技公司等机构领导,走进花乡幸福报到大学生实习创业基地,旨在搭建 “高校 - 协会 - 企业 - 基地” 协同平台,破解大学生成长困境。
花乡幸福报到基地成立以来,接纳 来自不同高校、职业院校大学生实习,孵化创业项目,但在技术支持、资源对接、市场渠道方面仍有短板。此次多方走访,成为弥补基地短板、打通产学研协同链路的契机。
二、实地走访:从基地现状到需求对接,细节中见合作潜力
(1)基地参观:直观感受大学生实践场景
近日,王建省教授一行首先走进基地,与大学生进行交流,参观创业孵化区。特别是直播的方式方法。直播,作为当下热门的领域,成为交流讨论的焦点。在交流过程中,教授分享了自己对于直播方式方法的专业见解。他指出,直播是一种营销手段,是传递价值观和文化的重要平台。大学生们积极分享自己在直播实践中的经验和困惑。有的学生谈到直播内容策划的难点,有的提出吸引粉丝和提高转化率的问题。教授耐心地解答,给出实用的建议,鼓励大家不断创新,找到适合自己的直播风格。大学生们在创业和直播方面获得了宝贵的指导和启发,拓宽了思路,增强了信心。展望未来,相信大学生们在创业及直播领域将不断探索,取得更多优异的成绩。
(2)座谈会商:明确合作方向与落地举措
参观结束后,多方召开座谈会,围绕 “实习岗位提质”“创业项目孵化”“资源共享机制” 三大议题展开讨论。
高校人才培养需紧扣产业需求。可推动水利工程、工程建设相关专业与基地建立定向实习机制,将企业真实项目纳入课程实践,让学生在实习中掌握实用技能。
科技园可提供文创产品设计、生产供应链支持。为基地创业项目提供 3D 打印、批量生产服务,降低创业成本。公司可开放智慧农业、数字文创相关技术平台,为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技术培训与开发支持,优先吸纳优秀实习生入职。
梳理企业技术需求标准,转化为基地实习培训内容,帮助大学生提前适应企业岗位要求,推动优秀创业项目与资本市场对接,助力项目落地转化。
经过讨论,各方达成五项合作共识:一是建立 “高校 - 基地 - 企业” 三方导师制,为实习生配备高校专业导师与企业技术导师;二是每月开展一次技术对接会,由协会与企业提供技术指导;三是设立 “产学研创业扶持基金”,用于支持基地优秀创业项目;四是推动基地与企业签订实习就业合作协议,输送实习生;五是依托中国乡土艺术协会资源,打造基地文创产品展示推广平台。
三、亮点聚焦:小基地承载大使命,产学研协同显成效
(1)精准对接:破解大学生实习创业核心难题
此次交流访问的亮点,在于精准解决基地大学生实习创业的实际痛点。针对技术短板,水利工程分会、电子企业协会提供技术标准与资源支持;针对渠道狭窄,乡土艺术协会、文创科技园搭建销售网络;针对岗位适配,高校与企业共建定向实习机制。这种 “需求导向” 的对接模式,避免了产学研合作流于形式。
以 “智慧水利实习项目” 为例,此前基地实习生多从事基础数据收集工作,技术含量低。此次合作后,水利工程分会将协调会员企业提供真实项目,如小型水利设施改造、水资源监测系统搭建等,让实习生深度参与项目研发,提升专业能力。
(2)资源整合:形成跨领域协同网络
多方参与的模式,打破了单一主体的资源局限。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水利工程技术分会的技术优势、中国乡土艺术协会的文化资源、攀天红文创科技园的产业配套、北京星辰万仟科技的数字技术,通过基地平台实现整合,形成 “技术 + 文化 + 产业 + 资本” 的全链条支持体系。
这种协同效应,在 “非遗文创创业项目” 中体现明显。大学生团队能获得技术支持优化产品设计,借助文化协会资源提升品牌影响力,依托科技园实现批量生产,最终通过企业渠道推向市场,形成完整的创业闭环。
四、价值延伸:产学研协同为大学生发展注入新动能
(1)对大学生:提升实践能力与创业成功率
此次合作,为大学生提供了 “实战型” 成长环境。定向实习机制让学生提前接触企业真实项目,避免 “实习打杂” 现象;三方导师制为学生提供专业与技术双重指导,帮助解决学习与实践中的难题;创业扶持基金与资源支持,降低了创业门槛,提升项目成功率。
(2)对高校: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成果转化
对于高校而言,与基地、企业的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实践路径。将企业项目纳入课程实践,实现 “教学 - 实践 - 就业” 无缝衔接;高校的科研成果通过基地平台转化为实际产品,如团队的水利节水技术,有望借助基地实习项目在农村地区试点推广,实现科研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
(3)对企业与协会:储备优质人才,拓展发展空间
企业通过定向实习机制,可提前筛选、培养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降低招聘与培训成本;协会通过资源对接,推动行业技术标准落地,促进产业健康发展。通过梳理技术标准,提升大学生实习质量,帮助企业解决技术人才短缺问题,实现多方共赢。
五、未来展望: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样板
此次交流访问,是产学研协同推动大学生实习创业的一次成功实践。下一步,各方将加快推进合作共识落地:完成三方导师遴选与培训,启动首批定向实习项目,举办首场技术对接会,完成创业扶持基金首批项目评审。
计划将花乡幸福报到基地的合作模式推广到其他地区,联合更多协会、企业与高校,搭建全国性产学研协同平台,让更多大学生受益。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工程建设专委会,将组织全国工程建设领域企业与基地对接,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
从花乡基地,到全国性的协同网络,此次产学研联动为大学生实习创业开辟新路径,为教育、产业、协会三方协同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未来,随着合作不断深化,必将有更多大学生在产学研协同的助力下,实现实习就业与创业梦想,为社会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来源:尔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