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资本骗局:“恒久远”的钻石,真的能“永流传”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1 17:17 1

摘要:在消费文化中,钻石在婚恋场景里占据着极为特殊的地位。求婚时,求婚钻戒不可或缺;订婚时,订婚钻戒寓意庄重;甚至到了金婚阶段,金婚钻戒依然承载着岁月的承诺。

在消费文化中,钻石在婚恋场景里占据着极为特殊的地位。求婚时,求婚钻戒不可或缺;订婚时,订婚钻戒寓意庄重;甚至到了金婚阶段,金婚钻戒依然承载着岁月的承诺。

当人们审视钻石的经济价值时,会发现它与金戒指、金手镯等传统金饰存在本质区别——钻石并不具备稳定的保值能力。今天我们来聊聊钻石背后的溢价营销和资本套路

一旦将钻石出售给回收商,价格往往会大幅缩水。民间一直有“盛世古董,乱世黄金”的说法,却鲜有人将钻石视作投资品。

这并非意味着钻石毫无价值,其真正价值并非源于钻石本身,而是钻石开采、销售企业通过营销手段,赋予了钻石独特的情感与象征意义。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句经典广告语可谓家喻户晓。

其英文原版“A Diamond is Forever”,出自N.W.Ayer&Son广告公司,后被戴比尔斯(De Beers)采纳,荣获20世纪最佳广告语。

戴比尔斯作为全球最大的钻石开采销售企业,对全球钻石贸易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时间回溯到100多年前,当时钻石产量极低,每年优质钻石的产量仅几公斤,属于极为稀缺的商品。钻石矿投资者凭借这种硬度极高但实用价值有限的石头,获取了丰厚利润。

1870年,南非发现了储量巨大的钻石矿,产量从稀缺的几公斤骤增至按吨计算。根据经济学理论,当市场供大于求时,商品价格会下跌。

为避免钻石价格大幅下滑,南非钻石矿业背后的英国资本家采取了垄断策略。他们将各自投资的钻石矿产合并,成立了戴比尔斯公司,成功控制了当时全球90%的钻石产量。

同时,戴比尔斯在全球各国设立贸易公司,垄断了钻石贸易,稳定了全球钻石价格

戴比尔斯最初的主要市场在欧洲。

为提升钻石销量,公司将钻石打造成财富、爱情与权力的象征,赋予其神圣、永恒的寓意。该策略使钻石迅速成为热门婚礼和宫廷饰品,受到贵族阶层的追捧,英国皇室对钻石饰品尤为喜爱。

1905年,英国南非殖民地总督买下世界上最大的钻石“非洲之星”,这颗重达3106克拉、约一斤多重的钻石,被切割成多块,最大的一块被镶嵌在国王的权杖上,其余部分则镶嵌在皇冠上。在皇室贵族的引领下,钻石价格一路攀升。

但好景不长,20世纪30年代初,二战的阴影笼罩欧洲,人们的生活重心转向保命,对钻石的需求急剧下降,钻石价格暴跌。不过,这却成为戴比尔斯开拓新市场的契机。

欧洲市场衰落之际,戴比尔斯将目光投向美国。此前,美国市场销售的多是欧洲贵族挑选后剩余的次品钻石。为让习惯平价钻石的美国人接受更高价格、更高品质的钻石,戴比尔斯掌门人派儿子前往美国,通过银行家J.P.摩根的牵线,与N.W.Ayer&Son广告公司展开合作。

戴比尔斯美国团队与N.W.Ayer&Son公司一拍即合,决定在美国消费者心中重塑钻石形象。

具体策略是将钻石与浪漫爱情、婚姻紧密关联,让美国男性相信,只有又大又硬的钻石才能表达强烈的爱意,让女性相信钻石是爱情与婚姻的必需品。

N.W.Ayer&Son公司的首轮宣传从电影和报纸入手。

他们在电影中植入广告,让电影明星演绎钻石象征甜美爱情的情节;在报纸上投放大量真实或炮制的名人赠送钻石给爱人的故事,并配以女主佩戴超大钻戒的图片。

此外,公司还邀请时装设计师在访谈中暗示钻石将成为时尚潮流风向标。经过系统性营销,美国钻石销量在3年内上升了55%。

随后,公司发起第二轮宣传,推出“钻石蓝”概念,强调钻石蓝色越深,价格越贵。

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海洋之心”的原型,便是一颗罕见的蓝色大钻石。同时,宣传阵地扩展到高中,针对15岁以上学生群体,安排讲师到全国各地高中演讲,强化钻石与爱情、婚姻的联系。

在名人宣传方面,公司在全国发行的报纸上开设好莱坞私人饰品专栏,展示明星的钻石饰品,并鼓动媒体在报道名人时突出其钻戒。在此期间,“ADiamondisForever”成为戴比尔斯的宣传口号。

尽管钻石实际上会变色、刮花、损坏,且易被火烧毁,但在广告的洗脑下,美国消费者对此已不在意。

1951年,N.W.Ayer&Son公司通过市场研究发现,穷人因钻石价格上涨,对钻石饰品的抗拒情绪日益增强。为扭转这一局面,公司开展深度营销,宣扬钻石是全球公认的定情信物。

戴比尔斯还成立半专营的钻石信息中心,垄断钻石价格、交易和新闻等信息,媒体在报道钻石行业新闻时,只能采用戴比尔斯提供的信息,间接为其做了宣传。

在戴比尔斯与N.W.Ayer&Son公司合作的前20年,双方成功影响了两代美国人,使钻石饰品成为美国新婚恋爱的必备品,甚至一些穷人婚后赚钱后,也会补上这“爱情的象征”。

经过十几年的持续营销,戴比尔斯在日本的钻石销量从最初的5%上升到1981年的60%。

为了遏制二手钻石的交易,以戴比尔斯为首的钻石垄断企业实施了两方面举措。

其一,营造钻石能保值、能升值的假象

其二,以低于批发价的价格回购二手钻石,压低二手钻石价格。这两项举措看似相互矛盾,然而在垄断企业的运作下,却构成了一套极为有效的策略组合。

垄断企业通过媒体等渠道,报道各类二手钻石的高额成交价,编造一夜暴富的故事,营造钻石可以保值增值的市场氛围。这些媒体报道并非完全虚构,但与真实情况存在偏差。

报道中涉及的钻石多为宝石级稀有钻石,诸如亚洲之星、欧洲之星、非洲之星等,与普通消费者手中几克拉的商品级小钻石有着本质区别。通过这种宣传,消费者形成了钻石能够保值升值的认知,这正中企业下怀。

此后,戴比尔斯等钻石垄断企业每年定期减少钻石供应量,维持市场供需平衡。同时,以远低于批发价的价格,从批发商和专门的钻石回购商处回购二手钻石。

在日常生活中,回收金银首饰的商家较为常见,而回收钻石的商家却寥寥无几。通常,出售钻石饰品的珠宝行不愿回收客户的二手钻石,因为给出过低的回收价,会损害老客户关系。

因此,出售二手钻石的消费者往往需前往专门的钻石回收点。这些回收点在鉴定钻石饰品时,常以钻石存在瑕疵、拆除底座需收取人工费、品相欠佳等理由,将回购价格压得很低。

很多消费者在购买钻石饰品时,仅关注钻石大小,忽视钻石品质,也不会借助显微镜仔细查看钻石。部分带有底座的钻石,实际上是为了掩盖本身的瑕疵,这也正是钻石垄断企业所期望的。

最终,通过这一系列操作,戴比尔斯等钻石垄断企业成功遏制了二手钻石的交易价格,维持了新钻石的销量与价格。自钻石作为商品进入市场起,便与营销紧密相连。

在企业的营销攻势下,越来越多消费者沉浸于资本营造的华丽梦幻之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深刻影响了消费者的观念。

1971年,戴比尔斯掌门人欧内斯特・奥本海默在公司年报中指出,对钻石市场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前提。

并非由于产量过剩或需求下降,而是因为若像其他大宗商品原材料一样,因供需关系导致价格大幅波动,将会破坏钻石作为纯奢侈品在公众心中的形象,而这种形象正是公众选择钻石饰品的重要原因。

换言之,消费者购买钻石,更多是为了其奢侈品属性以及所带来的形象与地位。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感情的深厚程度,竟通过钻石大小来衡量。

如今,攀比钻石大小如同攀比彩礼,成为闺蜜婚后热衷讨论的话题。当每一对新人都追求璀璨钻石时,资本已完成了最终的收割。

来源:围炉话古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