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沾着露水的豌豆尖、团团簇簇冒出的平菇……初春,武胜县蚕桑现代农业园区(省五星级)里一片忙碌景象,不似往年冬春季节那般冷寂。在初展新叶的桑树间,力禾家庭农场负责人雷庆平正组织工人,忙着采收陆续进入成熟期的“春菜”。
沾着露水的豌豆尖、团团簇簇冒出的平菇……初春,武胜县蚕桑现代农业园区(省五星级)里一片忙碌景象,不似往年冬春季节那般冷寂。在初展新叶的桑树间,力禾家庭农场负责人雷庆平正组织工人,忙着采收陆续进入成熟期的“春菜”。
重剪后的桑树间,套种了豌豆尖。
桑园里种蔬菜和食用菌,是不是不务正业?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3月27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以下简称“蚕业所”)在雷庆平的桑园开展了一场桑园高效复合种植技术观摩会,记者到现场进行采访,了解其中门道。
利用蚕闲期
破解传统桑园种植模式单一
在有着“中国蚕桑之乡”美誉的武胜,种桑养蚕缫丝历史悠久。如今,该县蚕桑种植面积近5万亩,蚕桑产业是当地乡村振兴的支柱型产业。
近年来,当地蚕桑产业有了新业态。
“5年前我开始在桑树间套种食用菌,今年尝试套种豌豆尖,春节过后已经采了4茬。”雷庆平笑着说,2019年起在猛山乡猛山村包地种桑,如今他的160亩桑园正处于武胜县蚕桑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得到蚕业所等团队的科技支撑,率先接触到了桑园高效复合种植技术。
“西南地区的传统桑园种植模式单一,就是种桑养蚕,到了冬春季节,不养蚕,桑树也修剪了,桑园就闲了下来。”蚕业所所长刘刚介绍,怎么让冬春季节的桑园忙碌起来,提高桑园的产出是团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桑树间套种其他粮经作物,这一想法逐渐有了雏形。
“桑豆”“桑菜”“桑菌”
桑园变“菜园”好处竟然这么多
在桑园里套种什么农作物?应用什么品种和技术?这些都是摆在刘刚团队面前的问题。
桑树间套种豌豆尖。
刘刚团队成员刘三梅告诉记者:“除了要确定套作农作物的适宜品种,还要考虑它的生育期是不是能契合桑园冬春两季的蚕闲期,且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刘刚团队通过持续研究发现,无须豆尖1号等多个蔬菜和食用菌品种,按照一定的栽培管理技术,在10月至11月播种,次年3-4月收获,能与桑树实现较好的协同生产和资源高效利用。
今年,雷庆平首次尝试在桑园里套种豌豆尖就取得了不错的收益,“从春节开始采收,已经采收4茬了,预计亩产量300多公斤,按均价每公斤5元算,能带来1500多元的收入。”
除了直接的经济收入,复合种植模式为雷庆平的桑园还带来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多重利好。雷庆平说,往年单纯种桑养蚕,到了冬春季节,基本不需要用工,导致工人容易流失。现在桑园一年四季都需要用工,也能稳定带动当地村民就业。
还有一笔生态账要算。据了解,种植蚕豆、豌豆尖可以利用其根瘤菌为桑园土壤起到固氮作用,减少化肥投入量,且在冬春桑园空地上套种一季短季节作物,大大减少了杂草生长的空间,从而减少除草剂的使用。如果套种食用菌,则能将修剪下来的桑枝条资源化利用——作为菌袋的主要原料,与此同时,菌袋使用后形成的菌渣还能还田,改善土壤结构,且增加土壤肥力……
“有技术支撑,心里有底。”雷庆平说,桑园里的更多可能性还等着他去发现。
据统计,截至去年,全省桑园面积达230万亩,年产蚕茧8.6万吨,整体规模居全国第二位。刘刚表示:“桑园高效复合种植模式已经成熟,下一步就是大面积推广,有望为破解西南地区传统桑园种植模式单一等问题,提供一个高质量示范的样板。”
热门视频
撰稿: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编辑:张雪
校对:罗敏
审核:邓嗣华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推送图文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