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海湖畔碧波荡漾,黄河上游的蜿蜒奔流。记者从“我们一起去看海·江河湖海看中国”全媒体宣传活动获悉,青海省地方海事局(青海省水路运输管理局)全面履行“三保一维”职责,将广袤水域转化为服务发展的“黄金通道”,绘就出海事护航、水运赋能的青海答卷。
青海湖畔碧波荡漾,黄河上游的蜿蜒奔流。记者从“我们一起去看海·江河湖海看中国”全媒体宣传活动获悉,青海省地方海事局(青海省水路运输管理局)全面履行“三保一维”职责,将广袤水域转化为服务发展的“黄金通道”,绘就出海事护航、水运赋能的青海答卷。
规划先行 基建提速筑牢水运发展“硬支撑”近年来,青海海事紧扣全省发展大局,遵循“规划先行、分类实施”原则,先后编制《青海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发展规划》《青海省航道规划(2016—2030年)》等20余部行业规划,完成《黄河上游青海段连续通航关键技术研究》《青海湖载客船舶检验技术规则》等30余部专项研究报告,为水运发展划定“路线图”、明确“任务书”。
规划落地离不开基建提速。在交通运输部和青海省交通运输厅的支持下,青海海事加快推进重大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24年底,累计完成水运交通工程固定资产投资14.86亿元,建成青海湖、贵德至李家峡、龙羊峡至拉西瓦库区等8个航运建设工程,在重点通航水域开辟16条优质航线,通航总里程达662.69公里,32个码头、60个泊位星罗棋布,全面保障水上旅游、群众出行及生活物资供应,让水路运输深度融入青海省经济发展大潮。
科技赋能 应急备勤织密水上安全防护网
安全是水运发展的生命线。青海海事以“科技兴安”理念构建覆盖全省通航水域的智慧监管体系。目前,全省建成53路水上交通CCTV视频监控、21座VHF基站、7座重点水域AIS基站,船岸通讯系统的座席呼叫、电话互联、广播呼叫功能高效运转,“互联网+监管”模式实现对水上动态的实时精准掌控。
应急保障能力同步升级。青海省共组建13支(兼职)水上应急救助队伍,其中青海湖水上救援队等4支队伍获评三级省级水上抢险应急救援队,配套39艘应急救助船舶、161名专业救援人员及9处应急物资装备库,形成“智慧监控+专业救援”的双重安全屏障。同时,青海海事打造了20余部行业科研成果,发布青海首张《青海省通航水域分布示意图》,在船舶船员数量、水路客运量显著增长、通航环境日趋复杂的背景下,为群众出行与产业发展筑起坚实安全防线。
产业赋能 民生为本水运服务便民又暖心“以前出行不便,现在航线通了、交通便利了,日子更有奔头了。”海东市循化县清水乡周边群众有感而发。
这是青海水运赋能民生与产业的生动缩影。据悉,青海海事坚持以培育市场主体、壮大水运事业为己任,推动全省水运企业发展至14家,营运船舶158艘,总载客量达3805客位。五年来,累计投入航道养护资金2500万元,完成水路客运量339.75万人、客运周转量3674.10万人公里。
在民生领域,青海海事积极出台《关于加强我省高素质船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鼓励水运企业吸纳海西州、海北州、海南州、黄南州等农牧区少数民族富余劳动力从事船员职业,推进船员类电子证照等“口袋工程”便民措施。
截至目前,青海省持有内河船舶船员适任证书者达985人,适任船员318人,多半为少数民族农牧民,不少贫困村群众通过“船员职业”实现稳定增收,让“水上航线”真正成为群众的“致富路线”。
青海海事始终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为水运市场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深化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机制,精准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切实解决企业发展难题;持续优化政务服务流程,全面推广“一网通办”,推行并联办理、容缺受理,创新“承诺办”“上门办”等便民举措,大幅减少企业和船员跑腿次数,让水运企业“办事更省心、发展有信心”。
优化服务,监管不缺位。青海海事以“服务+监管”双轮驱动,为青海水运市场营造了安全、有序、优质的营商环境。积极组织水路运输市场专项检查,对发现问题的企业及时下达提醒函并跟踪督促整改,每年实现全省水运企业、营运船舶100%核查,确保市场主体合规经营。通过开展内河C级船舶安全检查员培训、广西海事局全员能力提升培训等活动,持续提升监管队伍专业水平。还进一步规范船舶登记质量,督促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修正船舶类型、完善系统数据,系统梳理海事协同管理平台人员信息,强化船舶进出港报告管理。
记者了解到,青海实现连续34年未发生水上交通安全监管责任事故,助力青海省交通运输厅连续13年获评全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站在新的发展起点,青海海事正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务实的举措,更昂扬的斗志,持续畅通内河水运“黄金道”,为青海产业“四地”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海事力量”。
来源:中国水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