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九三阅兵,团结报记者话心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8 20:17 1

摘要:80多年前,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80多年后,5万多人齐聚天安门广场,共同铭记民族的苦难与复兴,缅怀英雄的牺牲与功业,畅想未来的发展与梦想。

近日,中国行业报协会微信公众号刊发了团结报记者黄昌盛文章《让历史告诉未来——一位民主党派机关报记者的九三阅兵感悟》。

以下为文章全文:

让历史告诉未来

——一位民主党派机关报记者的九三阅兵感悟

历史镌刻光荣印记,时间凝练伟大精神。9月3日,注定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一个书写故事的日子。

80多年前,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80多年后,5万多人齐聚天安门广场,共同铭记民族的苦难与复兴,缅怀英雄的牺牲与功业,畅想未来的发展与梦想。

作为民主党派机关报《团结报》的一员,我有幸前往天安门广场采访、观礼,见证这一伟大时刻。躬逢盛会,让我更能从统一战线的视角,理解抗战精神的传承与对未来的启示。

——老兵不死,抗战精神薪火传承。

上午8时35分,纪念大会现场爆发出第一波热烈的掌声。习近平总书记等登上天安门城楼,与抗战老战士老同志代表一一亲切握手,向他们表达崇高敬意。与此同时,广播里传来“八路军老战士张坪,100岁”“八路军老战士傅英,102岁”“国民党抗战老兵宋其祥,100岁”的解说。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80多年前,老战士们舍生忘死、慨然赴国难。他们浴血搏杀、追求民族解放的功勋从不曾被人忘记,现场的掌声就是最好的证明。这掌声是对英雄的致敬,是对胜利的讴歌,也是对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颂扬。

80多年过去,一批又一批抗战老兵故去,现存的抗战老兵不仅是英雄,更是抗战精神的存世丰碑。所幸,老兵们的付出没有被辜负,抗战精神也得以传承。特别是80面抗战英模部队荣誉旗帜组成的战旗方队呼啸而过时,猎猎战旗下年轻的士兵和天安门城楼上沧桑的战士仿佛身影重叠,军魂在延续、热血在延续,爱国精神也在薪火相传。

我所在的《团结报》由民革中央创办,因历史渊源对抗战老兵有着天然的亲近和长期关注。2014年,我们曾发起“镜头中的抗战老兵·团结行”活动,在全国寻访和拍摄抗战老兵,留住珍贵影像和史料,很多老兵留下照片不久就离开人世。“老兵不死,只是渐渐凋零。”寻访活动让我第一次读懂这句话,老兵不惧苦难只害怕被遗忘;盛大阅兵则让我第二次读懂这句话,老兵精神永远不死只会历久弥坚。

——众志成城,同心方能赢得胜利。

9时08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安门城楼发表重要讲话,向全国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老同志、爱国人士和抗日将领,向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海内外中华儿女,致以崇高敬意!

抗日战争期间,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尽皆勇担守土之责。从平型关到昆仑关,从淞沪到太行,从东三省到滇缅边境,中华大地英雄辈出。

观礼台上,抗战将领的后人代表静静聆听。覃异之将军之女覃珊、傅作义将军之孙傅川、张治中将军之孙张皓霆等民主党派成员,作为抗战将领后人受邀在列。观礼的荣耀属于他们,更属于先辈。也许正和带着父亲照片观礼的覃珊一样,所有英雄的亲人,都希望先烈们看到这一刻的盛世华章。

回望八十多年前,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明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主张。当时中国的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一道坚持抗战、维持团结、推动民主,从同情、支持、靠拢中国共产党,到逐渐形成政治共识,在战火纷飞中选择了正确的历史道路,为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全民族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采访中,多位现场观礼的民主党派成员告诉记者,新时代新征程更要从烽火同心路中汲取精神养分,更加坚定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在正道上行,更加精诚团结、勠力同心,汇聚起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共赴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人民必胜,山河永安盛世如愿。

置身观礼台,被掌声、欢呼声和舞动的鲜红旗帜包围是常态。每一个人被周围的人感染着,也在感染着周围的人。就我自己来说,印象最深的全场沸腾有两次。

其一是,习近平总书记讲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仿佛是心声的共鸣,共产党人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中国人民也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赤诚,投身报国之路。

其二是,“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打击范围覆盖全球,全时戒备、有效威慑,以武止戈、砥定乾坤”的解说传来之时。现场抑制不住的掌声、欢呼声,大家卖力地挥动着手中的红旗,很多人汗水夹杂着泪水流下脸庞。

当年,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先烈们端起土枪洋炮、挥动大刀长矛,甚至以血肉筑长城;如今,中国长缨在手,红旗巨浪惊雷东风,直如利剑铸核盾。这一刻,近代以来中国所受的屈辱、压迫彻底成为过往,我为祖国、为民族自豪。

70分钟的阅兵在观礼人员的不舍中缓缓落幕,很多人久久不愿离开。我在广场上徘徊着,不只为多采访几个人,也希望多留住这振奋人心的记忆,哪怕只一秒。

人群疏散时,我注意到两个细节:现场5万多人的观礼台,甚至没留下一片纸屑;在长安街两侧的街道上,大巴车里等待撤离的战士不停向群众挥手、鼓掌,群众则报以欢呼和点赞。有人说,这是胜利日给先烈们最好的礼物之一;也有人说,先烈们的军民鱼水情流传至今仍不改其色。

或许,正是这种中国式的告慰、传承,写就了中国的强大和温情,也写就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真理。

作者 _ 黄昌盛

审核 _ 王恺强

监制 _ 陈晓燕

本期编辑 _ 王佳雯 李艳鹤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

·

·

来源:团结报党派e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