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阅兵全球华人振奋,中方全程没提台湾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8 18:15 1

摘要:9月3日的这场阅兵,中方的讲话虽然没有提及“台湾”二字,但意思很明确。统一已被明确写入解放军任务,且是最重要的一项。讲话中“维护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不是套话,而是给全军定下方向。

9月3日的这场阅兵,中方的讲话虽然没有提及“台湾”二字,但意思很明确。统一已被明确写入解放军任务,且是最重要的一项。讲话中“维护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不是套话,而是给全军定下方向。

先说说基本情况。这次阅兵是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活动,在天安门举行,规格很高,来了很多外宾,关注度也非常高。公开内容是强军强国、维护和平,“统一”被放在“主权—统一—领土完整”的表述中,意思已传达到位。

岛内方面,赖清德在所谓“九三军人节”讲话中,不说“抗日”,而说“二战终止”,岛内有人不认可。台当局一边威胁岛内人士不要去大陆看阅兵,还公布所谓“名单”,另一边在同一天放了一个5分多钟的视频,展示从美国买的装备和一些号称“自研”的武器,想给自己壮胆。但很多岛内民众通过点击和留言表达态度,在线观看人数很高。洪秀柱、苑举正等人到现场观礼,他们的话在岛内被大量转发,舆论分歧更清晰了。

美国这次的反应也耐人寻味,特朗普说这场阅兵不是针对美国,还说自己和中方关系不错。他夸阅兵“好看、印象深”,又提到中俄朝要警惕,看似矛盾,核心意思是不想把事情闹大,不想被拖进冲突。这种说法打压了台当局“靠美国”的想法。外援一旦模糊,岛内政治空间立刻变小。对他们来说,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比对手强硬更让人心里不踏实。

再说说装备展示。很多人问,这次阅兵最关键的信号是什么。我觉得很明显,歼-20正在被当成“清场”主力。岛内一些退役军官也这么认为。它不是在天上转着好看的,而是要在战事一开始就撕开对方防线。隐身、信息融合、远距离打击等能力,是为了先压制对方的雷达、指挥节点、防空系统。更关键的是,歼-20不是单打独斗,它会和轰-20搭配,一个开路压制,一个深入打击,把对方的指挥中心、机场、港口、油库、弹药库等要害部位一个个打掉。这套打法讲究节奏和配合,追求一上来就把对方打瘫,不跟你慢慢磨。

导弹这块也很亮眼,东风系列这次家族式亮相,加上外界关注的巨浪-3,传达的意思很清楚:核打击和常规打击的体系已经搭建好,且层次分明。对于外部可能插手的力量,这就像画了几道“台阶”,踩深一步,代价就会高一层。对于岛内想“靠武器挡统一”的想法,这是一种强大的威慑。鹰击系列导弹同样有看点,速度快、精度高,空中、海上、岸上都能发射,这意味着海空上的“空挡期”被压得很短,想玩擦边球的空间会越来越小。

再看看岛内的反应。台当局这次的操作,一边淡化历史,把“抗日”换成“终战”,一边对去大陆观礼的人发警告,还搞出个“名单”。这两种做法看似矛盾,其实反映了一个心态:既怕历史,又怕现实。

怕历史,是因为历史一旦说清楚,两岸在抗日这段上的共同记忆,会让“抗中保台”的说法站不住脚。怕现实,是因为军力上的差距在不断拉大。岛内拿出来的那几样装备——M1A2T坦克、海马斯火箭、陶式导弹、重型鱼雷——名字听起来挺厉害,但一放到完整的作战链条里,问题就来了,而且面对大陆那套“空、海、陆、网、电”一起上的联合作战,只靠“买清单”是很难扛得住的。

有人问这次为什么岛内舆论会有些变化。我的看法有三点:

这场阅兵勾起了大家的共同记忆。岛内电视台滚动播放,线上播放量也很高,很多人是主动点开看的。洪秀柱在现场说“这是共同历史,不分党派、不分省系”,这话这次传得很广,说明大家对历史的尊重在回归。民众对风险的判断更务实了。与其躲着不面对,不如早点面对,算清楚代价,再做选择。

第三,美国的态度让“外援”这根杠杆变得不稳了。特朗普那句“不是挑战美国”,提醒台当局别指望别人每次都冲在最前面。外援越含糊,就越逼着岛内回到现实。

解放军眼下只有一项重任具体是什么?先把局面控制住,再打开一个沟通的窗口,最后快速解决问题。把局面控制住,就是让对方在心理上、技术上、盟友配合上都先处于劣势;打开窗口,就是把政治节奏和军事节奏对齐,逼出一个“谈还是不谈”的时间段;快速解决问题,就是把作战时间压缩到最短,让外部力量来不及插手,局面就定下来了。

这背后靠的是一整套体系:从空天侦察到火力打击,从指挥控制到后勤补给,从电磁干扰到网络对抗,都要齐全。阅兵只是把成果展示给你看一眼,真正的东西在后台的那座“工厂”里,而且那座工厂已经在满负荷运转了。

也有人说阅兵就是“秀肌肉”,是“拿武力说和平”,可以换个角度看。一个国家没有足够的实力,承诺和平就容易变成空话。和平不是单方面的,它需要让对方看到实实在在的代价,需要让大家都能算清账,需要有足够可信的提醒。那句“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不只是场面话,也是在给军队提要求:有力量,但要能控制得住,用力量减少误判,降低冒险的可能性。让对手每次想伸手之前都先犹豫一下,这就是最实在的威慑。

值得一提的是,国民党这次的表现挺“熟悉”的。洪秀柱站出来说了该说的话,党内马上就有人切割,说她代表不了国民党。这样的情况,大家见得多了。政治这东西,光是害怕是没用的,尤其是在国家认同这种根本问题上。对岸已经把“统一”写进了军队的职责里,岛内如果还停留在“我不是、我没有、别乱说”的层面,只会失去主动权。没有议题就没有话语权,没有话语权,影响力就会越来越小。

这次阅兵也激发了一种很朴素的认同感,岛内的评论里,“我是生长在台湾的中国人”“中国人要团结”这样的话被反复转发。这不是什么复杂的理论,就是常识。历史说清楚了,现实摆在眼前,很多靠口号撑着的说法就没那么硬气了。政治最后还是要回到事实上来。你可以把“抗日”换成“终战”,可以把共同记忆分成“各自说法”,但当很多人同时关注同一件事的时候,这些小心思就不管用了。

能确定的是,统一已经被明确写进解放军的核心职责里,装备建设、体系打造、战略沟通,都围绕着这个目标在向前推进。剩下的,就是看政治窗口什么时候出现,外部因素怎么变化,社会心态怎么顺势转变。判断这些,不能靠喊口号,得靠现实力量的合力。

也理解岛内一些人的担心:对话会不会被认为是软弱,会不会被拿捏。这些可以通过机制来解决。对话不是单方面的让步,而是要把规则说清楚,把过程记录下来,把纠错机制做出来。军队把准备做好,不是为了非要打仗,而是为了在不必打仗的时候更有底气。

这次阅兵虽然没直接说台湾两个字,但已经把“统一”写进了军队的职责里。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最聪明的做法不是比谁嗓门大,而是比谁更能把风险压到最低。历史不会为谁停下,该写在任务书上的东西,已经写上去了。接下来,就看谁能把局面带到更稳定的方向。

来源:大国剑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