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翼划过730天:乌梁素海收到最浪漫的春日回信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1 16:26 1

摘要:清晨五点半,天边泛起鱼肚白。64岁的罗跃忠站在乌拉特前旗黄河岸边的湿地旁,手中的高倍望远镜微微颤动。远处,一群疣鼻天鹅正优雅地掠过水面,雪白的羽毛在晨光中泛着珍珠般的光泽。突然,他的呼吸凝滞了——镜头里,一只天鹅脖颈上的环志反射出微光,编号“W07”清晰可见。

2025年3月31日,内蒙古乌梁素海。

清晨五点半,天边泛起鱼肚白。64岁的罗跃忠站在乌拉特前旗黄河岸边的湿地旁,手中的高倍望远镜微微颤动。远处,一群疣鼻天鹅正优雅地掠过水面,雪白的羽毛在晨光中泛着珍珠般的光泽。突然,他的呼吸凝滞了——镜头里,一只天鹅脖颈上的环志反射出微光,编号“W07”清晰可见。

△戴有“W07”环志的疣鼻天鹅。

“回来了,都回来了……”他喃喃着,眼眶湿润。两年前那个春天的涟漪,此刻在心底激荡成汹涌的潮水。

放飞的春天:编号W07与乌兰

时间倒回2023年3月31日。乌梁素海的冰层尚未完全消融,六只被救助的疣鼻天鹅在志愿者与记者的见证下重返自然。

罗跃忠便是其中一名参与放飞天鹅的志愿者,当时,他托住一只天鹅的翅膀,手指抚过它脖颈上的环志:“W07,这是你的名字。”一旁的女记者轻托天鹅修长的脖颈,感受着它温热的脉搏。另一只被命名为“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的雌天鹅,因翅膀曾受伤留下淡褐色疤痕,此刻正不安地拍打水面。

△罗跃忠抱着天鹅。

“它们会记得回家的路吗?”记者问。

“候鸟的迁徙是刻在基因里的本能,”罗跃忠指向天际,“但人类给的环志,是我们守望的承诺。”

那时的乌梁素海刚经历生态重生。曾经因工业污水沦为“臭水塘”的湖泊,通过关停污染企业、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收割芦苇发展生态产业,重新焕发生机。疣鼻天鹅种群从濒危恢复到近五百只,乌拉特前旗更被授予“中国疣鼻天鹅之乡”。

迁徙史诗:从黄河入海口到阴山脚下

疣鼻天鹅的迁徙是一场关乎生存的壮游。每年11月,它们沿黄河南下,穿越库布齐沙漠,途经山西、河北,最终抵达山东东营的黄河三角洲越冬。2024年3月,罗跃忠曾驱车千里奔赴东营,在无人机镜头中捕捉到“跃跃”振翅回应呼唤的瞬间——那是另一只他倾注十年心血的天鹅。

而W07与乌兰的旅程更为坎坷。深秋,大群疣鼻天鹅带领家族南迁时可能遭遇强风,一度偏离至内蒙古额济纳旗的居延海,靠捕食碱蓬种子补充体力;飞行缓慢、体力不支的疣鼻天鹅,途中被灰雁群收容,结成“跨物种联盟”共同抵御天敌。

“天鹅的智慧远超我们想象,”罗跃忠翻着记录本,“它们懂得利用上升气流节省体力,会在暴风雪前集体躲入红柳丛——这些都是我跟踪十几年才摸清的规律。”

重逢:生命的韧性

2025年3月,黄河岸边的冰凌开始碎裂。罗跃忠的镜头里,W07的羽翼愈发丰满,它带领六只幼鸟在浅滩练习起飞,喙部标志性的黑色瘤疣显得威风凛凛。乌兰则与伴侣在芦苇荡中筑巢,用干草和苔藓编织出直径近两米的巢穴——这是疣鼻天鹅对繁殖地的严格选择:水深需达1米以避开狐獾,周围须有开阔水域供雏鸟练习游泳。

“看!W07在梳理羽毛。”罗跃忠将照片发给记者。画面中,幼鸟笨拙地啄咬母亲翅膀,雌鸟却始终温和,偶尔用长颈轻蹭孩子的绒毛,W07在一旁,埋头觅食,露出半个屁股。“去年一群疣鼻天鹅的巢已经不用了,今年选了更高的土丘,”他感慨,“动物适应环境的能力,比人类修复生态的速度更快。”

对话:守护者的凝视

2024年夏天,记者曾经再度回到乌梁素海寻找罗跃忠,夕阳西沉时,两人坐在堤岸上啃着烙饼——这是老罗家乡的待客传统。记者问:“这几年最难忘的时刻是什么?”

他沉默片刻:“是2024年初春,卫星信号显示跃跃在山东东营。我每天凌晨三点就睡不着,盯着手机等数据更新,跟着跃跃的信号去找它。”后来,罗跃忠在山东东营的黄河入海口用无人机拍摄时,大喊一声“跃跃!”

鸟群中突然有一只天鹅飞起,脖子上是跃跃的环志。老罗对着屏幕又哭又笑,妻子调侃他“魔怔了”。

△天鹅乌兰在乌梁素海休息。

“但最欣慰的,还是看到更多人加入护鸟行列。”他指向远处巡逻的执法队。额尔登布拉格派出所的赵飞曾与他并肩制止盗猎,如今当地政府设立远程监控塔、组建护鸟队,偷捡鸟蛋的案例近乎绝迹。

永恒的涟漪

夜幕降临,乌梁素海泛起银色的月光。罗跃忠打开手机,播放蒙语版《鸿雁》——歌词中的“天鹅”正暗合疣鼻天鹅的蒙古名。

“鸿雁向苍天,天空有多遥远……”歌声随风荡开,W07与乌兰的身影渐隐于芦苇深处。

在这场跨越两年的守望中,天鹅的羽翼划破长空,也划出了一条人类与自然和解的轨迹。当工业文明的伤痕被草木抚平,当候鸟的迁徙路线成为生态修复的答卷,乌梁素海的每一圈涟漪,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理:守护生灵,便是守护我们共同的乡愁。

2025年4月1日,罗跃忠的朋友圈更新了一张照片:W07与乌兰在乌梁素海的水面上振翅嬉戏,环志上的编号清晰如星。配文仅四字——“如期而至”。

(文中卫星追踪数据及生态治理细节综合自环球信士、乌梁素海湿地保护局公开资料)

潇湘晨报记者 章杨梓昕

图片均由罗跃忠提供

来源:潇湘晨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