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你被哈勃望远镜的星云大片震撼到说不出话,是否曾经发现——咦,右上角怎么好像少了一块?那可不是后期失误,而是科学家有意为之的设计,它隐藏着一整套精密的工程智慧。
当你被哈勃望远镜的星云大片震撼到说不出话,是否曾经发现——咦,右上角怎么好像少了一块?那可不是后期失误,而是科学家有意为之的设计,它隐藏着一整套精密的工程智慧。
1990年升空的哈勃,三十多年来拍下了数不清的宇宙写真。但只要是用WFPC2相机拍摄的图像,几乎都自带一片黑色小缺口。这不是镜头盖忘取,而是相机内部四个传感器之间的默契配合。
1 四只眼睛各司其职
WFPC2相机里安装了四块图像传感器,三块是WFC,负责广角大视野;一块叫PC,专攻高清特写。四块芯片各自捕捉宇宙的一角,本该天衣无缝地拼成完整图像。 但PC的视力实在太强:它的视场只有WFC的四分之一,像素数量却相同,相当于自带放大功能。要把它的画面压缩回广角尺寸再拼接,右上角就不可避免地多出一块未被覆盖的区域,那个标志性的黑色缺口就是这么来的。
2 缺口不是漏洞而是设计
把PC的高清特写强行压缩到广角比例,就像把方木塞进圆孔:只能切掉多余部分。于是每次合成图像时,科研人员都会主动舍弃右上角那一小片天空。 好比手机拍全景时难免有接缝;哈勃这是系统级接缝,位置雷打不动,久而久之反倒成了它的独家签名。
3 从“先天模糊”到“后天矫正”
最初的WFPC1更坎坷——主镜边缘被多磨了2微米,导致整体成像模糊。1993年,宇航员为哈勃戴上矫正镜片:一块经过精密计算的反向误差镜,与WFPC2相机一同安装。 此后十五年,WFPC2拍出了创生了蝴蝶星云等传世之作;2009年,WFPC3接过接力棒,也让这个经典缺口传统延续了下去。
4 中国方案:CSST用一体式实现无缺角
随着哈勃退役进入倒计时,中国计划于2026年发射巡天号空间望远镜(CSST)。它不再采用多芯片拼接的老办法,而是直接搭载了一块25亿像素的全域大传感器。 五个成像模块、数十片探测器同步曝光,视场达到哈勃的300倍,相当于一次能拍下两个月球直径的天区。
更巧妙的是共轨飞行+镜面转向设计,望远镜与天宫空间站保持同轨道运行,需要更换模块时,只需转动一块平面镜,就能将光线导引至新相相,航天员不必冒险出舱换镜头,维护升级就像太空上门服务。
5 黑白原始数据+48种滤镜=绚烂宇宙
要知道,哈勃原本是色盲。它拍下的原始图像只有灰度,科学家随后为它配置了48种滤光片,氢原子显红色、氧原子显绿色、硫原子显蓝色等,像化妆师一般一层层着色,最终合成我们看到的瑰丽星空。 颜色并非随意添加,而是物理信号。比如创生之柱中,绿色代表电离氧,红色是氢区,蓝色则是年轻恒星喷发的尘埃。一张图像,就是一页恒星诞生日记。
6 下一代望远镜:小卫星组网联合拍摄
韦伯望远镜已经飞抵150万公里外的拉格朗日点,用6.5米镀金巨镜凝视红外宇宙;而更未来的方案甚至更加疯狂,合成孔径成像让一群鞋盒大小的小卫星编队飞行,同步拍摄,后期再将海量碎片图像拼合成一张等效千米口径的超大画面。
到那时,望远镜不再一味追求镜面大过球场,而是靠卫星多如星斗实现超高分辨率。CSST之后,中国的小卫星星座也有望登场,把宇宙图景变成真正不间断的超清直播。
好了,如果你还想知道星云为什么常常是粉红色的,望远镜怎样躲开太空垃圾等,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记得点赞,把宇宙的奥秘分享给更多小伙伴。
来源:深远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