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笔下的包头之美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1 16:12 1

摘要:他在零下20摄氏度的凛冽中支起画架,深色羽绒服外又套着一件长款迷彩棉服,磨出毛边的露指手套早已辨不出原色,脚边的木质画箱露出经年开合的痕迹,里面各色的颜料在阳光下点点生光,戴起耳机,静静站在选定的景中起笔。画笔从黄河大集的流凌壮景游走到包钢车间的钢铁轰鸣,又从

他在零下20摄氏度的凛冽中支起画架,深色羽绒服外又套着一件长款迷彩棉服,磨出毛边的露指手套早已辨不出原色,脚边的木质画箱露出经年开合的痕迹,里面各色的颜料在阳光下点点生光,戴起耳机,静静站在选定的景中起笔。画笔从黄河大集的流凌壮景游走到包钢车间的钢铁轰鸣,又从固阳秦长城的苍凉古意画到石拐五当召的雪中禅意,赛汗塔拉、美岱召、鸡毛窑子村、三官庙,多地都留下了他的写生画面。

他,是傅察丹青,作为北京靳尚谊基金会青年艺术家驻留项目的首位画家,2024年12月底带着画箱与好奇心踏上了包头的土地,用一张张“低温切片”留下了鹿城的AB面,将包头的工业筋骨与人文柔情都凝于画布之上。

傅察丹青

“我怕我画不完”

“丹青”二字,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代称,亦是傅察丹青与艺术结缘的起点,傅察丹青的长辈将艺术情怀写进他的名字,他也如愿在画布上实现了这份期许。幼年时,他便显露出对绘画的痴迷。幼儿园时在教室墙角涂鸦,父亲跟在身后将其“杰作”用修正液重新描摹;中学时同学的校服、自己的桌套又成了他的画布,每次学校检查总被揪出。“丹青爱画画,干嘛不走这条路呢?”老师的一语,傅察丹青正式踏上绘画之路,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傅察丹青写生场景

画着画着,傅察丹青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去记录北京,将画架支在街头,画笔对准北京胡同的斑驳。“我怕我画不完,总是遗憾自己没有太早开窍。”感觉正浓时遇到了北京旧房腾退改造,那些年他开始追着推土机的影子跑,哪里即将要拆迁就赶去哪里记录。多年的胡同写生,他画下了自己对北京的印象,更画下了那些回不去的北京。

“把自己当成包头人”

“这三天等着也很煎熬,我想赶快画。”当北京靳尚谊基金会青年艺术家驻留项目发出邀请时,傅察丹青便按捺不住,把对景致的追逐情愫带到了包头。初到包头的三日,因为画具还未及时送到,他开始听当地人分享故事,探索不同的风景。“我要把我当成包头人,然后再去探索一些包头人还没有细致观察的风景,像记录北京那样去记录包头,通过我的眼睛把包头的美展现出来。”傅察丹青说。

傅察丹青的画具

在海拔2071米的五当召,趁着天光未落,漫漫飘雪时,他以细腻的油彩和精湛的笔触记录下别具一格的古老建筑;在包钢厂区,他用一上午的时间精心取景,阳光正好时迅速支起画架,在画布上勾勒出包钢集团独特的工业风貌。傅察丹青分享道,“这个城市不光春夏景色宜人,秋冬也有别样的韵味。在采风过程中,我还感受到了包头和包头人满满的热情与真诚。”

在黄河畔与包头画家共绘流凌,在固阳秦长城深处的积冰上缓慢前行,在雪地旁跳暖身操,最惊险的一幕在鸡毛窑子村,因为长时间站立双腿僵直,后退时不小心被绊倒跌坐在碎石铁轨上,身上有了大片瘀青。“那一刻是懵的,也疼得龇牙咧嘴,却觉得很有意思,以后每每看到这幅画,都会想到大风里的包头。”

傅察丹青在包写生作品

因为长时间的户外写生,两位同行的包头画家都相继感冒,只有他固执地守在室外画笔未停。用傅察丹青的话说他是“自虐型”画画,写生需要户外直接的感受,他绘画时也爱钻牛角尖,会因为画上的一只小狗整夜修改,第二日又因不满意全部刮掉,午饭后问及后续时间安排也总说“我可以不用休息。”“丹青老师遇到合适的场景和光线,他会在室外画一整天,这种创作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对我的绘画实践、艺术创作都有很大帮助。”自傅察丹青开始在包头采风,青山区美术协会副主席兼秘书贾靖文便一路同行,他认为自己此行受益颇丰。但傅察丹青却说:“这样的画画方式不是炫耀,这是应该的。”

谈及驻包写生的目标,傅察丹青表示,包头是目前他除了自己家乡北京之外,停留时间最久的城市,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视角让更多人了解包头的美。“我想做的是,别人看到这幅画就能想起包头。”

“这里对艺术有自己的需求”

驻留期间,傅察丹青不仅画包头,也走进包头人的生活。

他观看了包头新年音乐会,国外经典作品与国内脍炙人口旋律的巧妙结合,交响乐的恢宏与马头琴的悠扬交织,让他感叹“这座工业城市也藏着如此丰沛的艺术能量”。他受邀参加包头春晚,舞台上一个个原创节目,让他看到了包头这座城市理科生和文艺范儿完美融合的独特风貌。他还出席了2024年度包头新闻事件、新闻人物发布仪式,大屏幕上,包头过去一年的高光时刻逐一闪过,年度新闻人物中文艺领域的占比不少,让他感受到包头对文化建设的重视。

傅察丹青在包钢写生

1月24日,傅察丹青驻包30天的写生结束前,在包头美术馆举行了“傅察丹青——包头冬日绘话”艺术交流分享会,以自己的系列作品为主线,向包头本地艺术家和美术爱好者分享作品背后的故事,畅谈他对画画的理解和感悟。当天的听众们积极提问,在场的高校教授更是纷纷向其发出邀请,希望他能前往学校与学生们进一步交流宝贵经验。

这些瞬间让他确信,包头有自己柔软的地方,这座城市对艺术有自己的需求。“有网友说上海人需要咖啡,北京人需要话剧。同样地,我认为包头人也有自己对艺术的需求。”傅察丹青说。

傅察丹青在包写生作品

雪后的赛汗塔拉,阳光透过稀疏的树枝洒在覆盖着薄雪的草面,远处的建筑若隐若现,几匹马儿在这片宁静的草地上漫步,蹄印留下深浅不一的足迹。这是那个冬天,他在包头这一个月时间里画下的最后一幅写生。“经过包头的洗礼,北京这温度就像闹着玩似的。”这是他从包头回到北京后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第一条动态。

傅察丹青,我们6月再见,那时的鹿城,清风吹过,阳光明媚,花靓草绿,也定会在你的写生日记中留下浓墨一笔。

☆ ★ ☆ ★ ☆

策划:张建芳 周旭

文/图 记者:邓雅鑫

文中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包头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