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管企业 生机澎湃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8 18:45 1

摘要:向东,蓝色药谷生命岛园区正谱写“奋进之歌”;向西,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全力推进;向南,东方航天港“随风上九天”;向北,泰和新材国际创智中心国家级创新平台有序运行……

9月的烟台,万物勃发,烟台市属国企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呈现出澎湃生机与活力——

向东,蓝色药谷生命岛园区正谱写“奋进之歌”;向西,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全力推进;向南,东方航天港“随风上九天”;向北,泰和新材国际创智中心国家级创新平台有序运行……

一个个火热的场景,是烟台市国资国企改革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谁说国企搞不好?要搞好就一定要改革,抱残守缺不行,改革能成功,就能变成现代企业。”

2018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冒雨视察万华烟台工业园时作出的重要指示,为烟台国企改革锚定了航向,注入了强大的思想动力。

烟台上下以改革为破题关键与发展主线,在推动国企迈向现代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等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烟台国企正逐步交出一份份令人瞩目的高质量发展答卷:截至2024年底,烟台市管(市直)企业资产总额达到5785亿元,同比增长11%;实现营业收入2393亿元,同比增长13%。烟台市管(市直)企业以占全省16市市级监管企业10.9%的资产总额,实现了22.3%的营业收入、60.5%的净利润。其中,净利润位列全省第一,营业收入位列全省第二。

2004年12月,烟台市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组建,标志着烟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新阶段。至今,20年的时间里,烟台国企改革发展屡创佳绩,为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民生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新时代新征程,全市市管企业牢记“国之大者”,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进,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奋力开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改革向纵深推进的“烟台样本”

改革,是搞好国有企业、打造现代新国企的关键一招。可以说,烟台的国企发展屡创佳绩与改革密切相关。

烟台国资国企改革历程可概括为“结构调整—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三大阶段。2009年2月,烟台国丰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开启了烟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

国丰集团成立后,积极履行出资人职责,探索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管理运营新路径、新模式。它厘清了与国资监管机构、持股企业的权责边界,全面承接国资监管机构授权放权事项,通过委派董事、监事,深入参与持股企业重大事项决策。截至今年上半年,国丰集团总资产已达4469亿元、净资产1369亿元,持有万华化学、冰轮环境、泰和新材、张裕股份等7家上市公司国有股权。

随着改革的纵深推进,烟台国企改革迈入“深水期”。2019年,我市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的意见》《市属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等改革文件,大力推进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全市完成了市属企业优化整合,将19户市管企业压缩为“9户市管+3户市直”,管理层级均控制在4级以内。通过“合并同类、整合关联”的原则,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关键领域集中,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中高端聚集,充分发挥了国有资本战略功能价值。2019年,烟台市国资委监管企业从25户重组整合到13户,主业全部控制在2个以内。这种“握指成拳”的策略,使烟台国企发展质量显著提升。

在改革推进过程中,烟台把推动企业上市作为混改的重要途径。万华化学成为全省首家市值突破3000亿元的上市公司。泰和新材全面完成整体上市,成为继万华化学之后山东省第二家国有控制的整体上市公司。冰轮环境也完成了整体上市。目前市管企业资产证券化率达到65%,共有5家上市公司、6只股票、7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这些上市公司成为烟台国企改革的旗舰,引领着国有经济在高质量发展航道上破浪前行。

通过一系列强力措施的推进,烟台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也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烟台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主体任务的90%,一批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典型案例在全省宣传推广。万华化学连续两年获评国家“双百企业”标杆,泰和新材晋位国家“科改企业”标杆,冰轮环境获评国家“双百企业”,东方电子成功入选国家“科改企业”,烟台市管(市直)企业中有4家入围国家“科改企业”“双百企业”,数量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从顶层设计到“路线图”“时间表”的制定,再到创新模式的纵深推进,烟台通过多元发展路径,增强了烟台国企的整体功能和效率,更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烟台样本”。

创新激活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打开国企高质量发展“新空间”,关键在于顶层设计和政策引领保障。在推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实践中,烟台坚持党建引领,加强组织体系建设,营造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外部良好环境,找准创新着力点。出台了《关于推动市管企业加强自主创新的指导意见》,成立技术创新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企业健全完善企业技术管理、新产品开发、管理体系和人才培育等一系列技术创新激励机制。随后,又出台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国有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相关举措,鼓励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前,烟台正继续落实支持企业创新的十条激励意见,巩固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烟台国企深谙这一点,正一以贯之地描绘“人才济济、茁壮成长、后继有人”的人才蓝图,夯实创新之基。张裕集团大力推行科研奖励制度,并在国内外建立葡萄酒创新研究中心,通过创新驱动、人才驱动,成为亚洲最大、品牌价值全球第二的葡萄酒产业领军企业。烟台正以“大人才”格局,通过市委主导、部门联席、企业主体落实,集聚国企人才发展新动能,烟台入选“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烟台国资国企深知这一点。在发展过程中,各市管企业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2024年,烟台市管(市直)企业研发投入费用57.8亿元、同比增长11.89%,金额、强度均居全省首位。万华化学在科技创新方面成果丰硕,其ADI技术攻关团队获“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万华化学不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在聚氨酯、石化、精细化学品等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其研发的多项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为我国化工产业的安全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泰和新材获评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其间位芳纶纤维助力“织物版”国旗在月球背面首次升起。泰和新材一直专注于高性能纤维的研发与生产,通过持续创新,其产品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安全防护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提升了我国高性能纤维材料的国产化水平。

东方电子入选山东省首批数字产业创新中心,承建的烟台市虚拟电厂正式运营。东方电子在智能电网领域不断创新,其研发的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等产品,为我国电网的智能化升级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东方电子积极拓展业务领域,在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个个创新成果,一项项创新成就,让烟台市管企业有了“遥遥领先”的底气,也将在今后城市经济发展的历程中扛起更重的国企责任、贡献更大的“国企力量”。

筑牢民生基石,提升百姓幸福感

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为城市竞争抢占了先机。在民生保障和社会责任方面,国资国企同样发挥着“主力军”和“压舱石”的作用,主动担当责任,积极保障民生,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在民生保障方面,公交集团2024年安全运营1.12亿公里、同比增长2.74%,为2.3亿人次提供城市交通服务;蓝天集团积极保障燃气供应,2024年铺设各类管道长度达705公里,为125万户居民、2508户工商业户供气3.7亿立方米,储存保管政府储备粮18.22万吨,质量达标率、宜存率均达100%;交通集团圆满完成重点时段运输保障任务,9个汽车站共发送旅客340万人次,蓬长客港实现旅客吞吐量331万人次、货物吞吐量316万吨。

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烟台市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积极推进轨道交通项目的筹资、建设和运营工作,为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提升城市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烟台市城市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城市道路、桥梁、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乡村振兴方面,烟台国资国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产业帮扶、资金支持、人才下乡等方式,助力农村地区发展。

烟台国资国企的发展历程,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在改革中奋进,在发展中崛起,为烟台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展望未来,烟台国资国企将继续秉持创新、担当、发展的理念,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砥砺前行,再谱新篇,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烟台篇章贡献更多国资国企力量。

YMG全媒体记者 高少帅

责编:王修齐

来源:大小新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