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家市值超2,840亿的企业,背后掌舵者正是蝉联安徽首富的曹仁贤。在《2024胡润百富榜》中,曹仁贤、苏蕾夫妇以520亿元财富位列第72名,自2013年起已连续十二年登榜。从大学老师辞职下海,到打造出能与华为分庭抗礼的光伏逆变器王牌,再到如今布局储能、氢能多条
半年净赚77亿!又一新能源巨头按下资本加速键。
8月25日,“逆变器之王”阳光电源发布公告,宣布拟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并申请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挂牌上市。
这家市值超2,840亿的企业,背后掌舵者正是蝉联安徽首富的曹仁贤。在《2024胡润百富榜》中,曹仁贤、苏蕾夫妇以520亿元财富位列第72名,自2013年起已连续十二年登榜。从大学老师辞职下海,到打造出能与华为分庭抗礼的光伏逆变器王牌,再到如今布局储能、氢能多条赛道,曹仁贤与阳光电源,一直在路上。
从“铁饭碗”到投身创业潮
1968年,曹仁贤出生于杭州一个普通家庭。18岁时,他考入合肥工业大学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自此便与合肥结下了不解之缘。研究生毕业后,他选择留校任教,深耕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的研究与教学。
彼时,新能源产业在国内仍处萌芽阶段,但曹仁贤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的巨大潜力。
1997年,曹仁贤选择辞去高校“铁饭碗”,投身创业浪潮。他凑了50万元启动资金,在合肥租下一间不足20平米的房间,正式创立阳光电源,开启了在光伏行业的征程。只是,创业初期的艰难远超预期。
事实上,阳光电源能活下来,最初靠的是曹仁贤的“副业”。由于市场对光伏产业认知度较低,阳光电源只能靠承接传统电源产品订单维持运转。当时,公司最赚钱的业务是UPS不间断电源,尽管这个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但发展更为成熟,为阳光电源带来了稳定且可观的收益。
然而,曹仁贤的野心并不止步于此,他的目标始终是光伏。2003年,阳光电源终于成功研制出中国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光伏逆变器,并在上海顺利实现并网发电!
阳光电源的这一突破意义重大,产品直接打破了SMA、施耐德等外国企业在该领域的垄断局面。凭借这一成果,曹仁贤果断砍掉了当时仍在盈利的UPS不间断电源业务,将公司所有资源集中投入到光伏领域,全力主攻逆变器研发与生产。
事实证明,曹仁贤赌对了。集中力量主攻逆变器后,阳光电源开始走上坡路。
2006年,公司承担“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风能变流器研发课题;2008年,阳光电源的光伏逆变器应用于北京奥运会鸟巢;2009年,其在国内新能源逆变器市场份额已超60%,稳居行业第一。
曹仁贤 图片来源:网络
不过,就在阳光电源快速崛起之时,强大的竞争对手华为也开始进军光伏产业。
2008年,华为将光伏逆变器确定为其新能源业务的切入点,随后凭借资金优势,以及通讯设备业务与电源管理领域积累的技术,迅速在光伏逆变器市场掀起变革。
5年后,华为推出业内第一套智能光伏电站解决方案,与阳光电源等企业主推的传统集中式逆变器不同,华为以组串式逆变器为核心,创新性地引入监控设备、通信设备和云计算中心,能够远程精准监测光伏部件的运行情况,大幅提升了电站运维效率。
也正是凭借这一创新方案,华为实现“弯道超车”。2014年,其逆变器出货量达到4023MW,成功跻身全球十大光伏逆变器供应商行列;2015年,华为逆变器销售额在国内市场的占比攀升至22.6%,与行业龙头阳光电源的差距缩小到不足2个百分点。
华为逆变器 图片来源:网络
面对华为的强势竞争,曹仁贤带领阳光电源加快技术升级,大力推广智能检测技术,还先后与阿里云、鉴衡认证中心展开合作,推出“阳光云”平台,积极推广自主研发的光伏系统解决方案,在竞争中不断巩固自身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阳光电源与华为之间的激烈竞争,推动了中国光伏逆变器产业的快速发展。2022年,二者的全球光伏逆变器市场份额合计超50%,成为名副其实的行业“双巨头”。
阳光电源逆变器 图片来源:网络
此后,阳光电源亦不断突破。2011年登陆深交所,获评“中国新能源电源行业第一股”;如今,公司市值突破2,840亿元,跻身新能源千亿帝国行列。
交出史上最强半年报
在宣布赴港上市的同时,阳光电源交出了一份堪称“史上最强”的半年报。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35.33亿元,同比增长40.3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7.35亿元,同比大增55.97%;扣非净利润74.95亿元,同比增长53.52%。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更是由负转正,达到34.34亿元,同比增幅高达231.91%。
图片来源:阳光电源招股书
上半年,储能系统营收达178.03亿元,占总营收比重40.89%,同比暴增127.78%;光伏逆变器等电力电子转换设备业务营收153.27亿元,占比35.21%,同比增长17.06%。其中,储能系统业务营收首次超越光伏逆变器,成为公司第一大收入来源。
与财报一同披露的,还有一份中期分红公告。
公告内容显示,阳光电源计划向全体股东实施中期分红,具体方案为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9.50元(含税)。经计算,此次分红合计派发现金股利总额达19.49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巩固光伏、储能优势的同时,曹仁贤还将氢能和AI电源纳入新布局。曹仁贤曾表示:“氢能或将成为21世纪除电能以外最重要的二次能源。”
基于这一判断,阳光电源先是成立氢能研究小组,2019年又设立氢能事业部,并于2021年正式成立阳光氢能,落户合肥。
2023年末,阳光氢能完成6.6亿元A轮融资,君联资本领投,高瓴创投、钟鼎资本等知名机构跟投,融资后估值约60亿元,并登上《2024胡润全球瞪羚企业榜》和《2024胡润中国新能源潜力企业百强榜》。
此外,阳光电源还跨界切入AI电源赛道,试图开辟“第三增长曲线”。据了解,阳光电源已成立AIDC事业部,全力研发AI电源产品,预计明年正式发布。
阳光电源还通过投资并购拓展产业链。日前,旗下阳光新能源通过收购泰禾智能成为其控股股东,进一步完善产业布局。此次赴港上市,将为阳光电源的全球化扩张注入新的动力。
不过,财报中也提及了潜在风险,如应收账款周转风险、毛利率降低风险以及新能源项目投资开发风险。其中,新能源投资开发业务是唯一出现营收下滑的业务,上半年收入83.98亿元,同比减少6.22%,需引起关注。
赴港上市并非偶然之举
今年,资本市场掀起了“A+H”上市热潮。宁德时代、钧达股份、亿纬锂能等新能源龙头纷纷推进两地上市,晶澳科技、中润光能等光伏企业也在积极筹备。
阳光电源此次赴港上市,并非偶然之举。
在公告中,阳光电源明确表示,此举旨在“深化全球化战略布局,提升国际化品牌形象,打造多元化融资渠道,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
目前,阳光电源国内逆变器市场市占率已处于较高水平,海外市场成为其业绩增长的重要突破口,而港股上市将为其海外扩张提供更充足的资金支持。阳光电源的加入,无疑将进一步壮大了中国新能源企业的“港股军团”。
一方面,港股作为国际资本市场的重要平台,能够帮助公司吸引更多海外投资者,优化股东结构,同时提升国际品牌知名度,为海外业务拓展铺路。
另一方面,在国内光伏行业“内卷”加剧的背景下,港股上市有助于阳光电源摆脱不合理估值束缚。此前,宁德时代等企业在港股市场的市值高于A股,反映出国际资本市场对优质新能源企业的认可。作为全球光伏逆变器出货量冠军,阳光电源业绩持续高增但股价未能有效突破前高,赴港上市有望推动其估值回归合理水平。
图片来源:阳光电源官网
从整体业绩来看,阳光电源营业收入的快速增长与公司多元化的业务结构密不可分。而在多元化业务结构的背后,是阳光电源的两大“核心竞争力”,一是技术的更新迭代,二是扩大海外市场布局。近年来,阳光电源不断加码海外市场的布局,2024年以来,阳光电源海外订单捷报频传。
上半年,公司海外地区(含中国港澳台)实现营收253.79亿元,同比增加88.32%,占总营收比重达58.3%。目前,阳光电源已在海外建设超20家分支机构和60多家代表处,产品远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欧洲、美洲、亚太、中东非等市场布局持续深化。
2月,阳光电源成功拿下500MWh日本储能订单,进一步巩固在亚太市场的份额;3月,与Renewable Power Capital达成合作,签约芬兰西南部Uusikaupunki的Kalanti 50MW/100MWh储能项目,深化欧洲市场布局;5月,又与全球可再生能源企业Zelestra签署1GWh储能项目协议,持续扩大海外业务版图。
7月底,阳光电源的全球化突破再传捷报。其PowerTitan 2.0储能系统及逆变器首次进入保加利亚市场,将与欧洲光储电站开发商SUNOTEC携手,在保加利亚及其他欧洲市场的光储一体化项目、独立储能项目中,部署总计2.4GWh的储能系统,为欧洲能源转型提供技术与设备支持。
而就在此次合作官宣后不到一周,阳光电源于8月初再次披露海外合作新动态:与保加利亚太阳能公司Sunterra RE正式签署合作协议,根据协议约定,将在Sunterra RE旗下三个规模最大的光伏园区内,部署1GWh的电池储能系统(BESS),持续加码欧洲储能市场布局。
从阳光电源的发展轨迹中,我们能清晰看到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崛起之路。以阳光电源为代表的中国新能源企业,正凭借技术创新和全球化布局,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
此次,阳光电源赴港上市,既是其自身发展的新起点,也是中国新能源“大航海时代”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正如曹仁贤所言:“企业失败的理由各式各样,成功的理由只有一个:即在恰当的时刻做了恰当的事。”属于中国新能源的星辰大海,才刚刚启航。
本文由胡润百富综合整理
来源:胡润百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