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白居易的三首诗作:《山泉煎茶有怀》捕捉了独品香茗时,那份想与友人分享却不能的微妙思念。它很短小,像一幅生活速写,于宁静中见情谊。《燕诗示刘叟》则借燕子辛劳育雏、雏燕离巢不归的故事,用生动的比喻劝慰人们理解亲子间的离别常情,饱含生活智慧。。《初出城留别》描写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本文白居易的三首诗作:《山泉煎茶有怀》捕捉了独品香茗时,那份想与友人分享却不能的微妙思念。它很短小,像一幅生活速写,于宁静中见情谊。《燕诗示刘叟》则借燕子辛劳育雏、雏燕离巢不归的故事,用生动的比喻劝慰人们理解亲子间的离别常情,饱含生活智慧。。《初出城留别》描写离京时的情景和动作,从具体告别转向内心感受,最后以“心安是归处”的感悟,表达了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这首诗很短,像是生活中的一个随手记下的片段。
白居易一个人,找了个地方坐下。旁边有山泉,泉水清澈,流淌时发出泠泠(líng líng)的响声。他取了这干净的水,倒进茶釜(fǔ)里。动作是“酌”(zhuó),小心翼翼地舀(yǎo)水或倒水。这个字用得很安静,能让人想到诗人当时那份闲适的心情。他就这么坐着,看着。
看什么呢?看水在釜里慢慢烧开,看他投进去的茶末,像“瑟瑟(sè sè)尘”。唐朝人喝茶,很多时候是把茶饼碾(niǎn)成细末,再放到水里去煮,有点像现在日本的抹茶。那茶末是绿色的,“瑟瑟”两个字,既像是形容颜色,那种有点深、有点亮的绿色,又好像能让人联想到茶末在滚水里翻动、或者细微摩擦的声音。总之,这是一个有颜色、有动态,甚至可能有声音的画面。诗人就这么静静看着,看着水开了,茶色出来了。
整个过程,从取水到煮茶,都透着一股子清净、悠闲的味道。山泉水本就洁净,煮出来的茶想必也格外清香。这本该是件很享受的事情。
但诗人心里起了别的念头。他想着,这么好的茶,要是能给懂茶、爱茶的人也尝一碗就好了。可是,“无由”,没有办法,没有途径。“持一碗”,就是端着这一碗刚煮好的、热气腾腾的香茶。“寄与”,送给。送给谁?“爱茶人”。
这个“爱茶人”是谁?诗人没说。也许是他远方的朋友,比如元稹(yuán zhěn)。白居易和元稹是好朋友,经常写诗互相赠答,他们都喜欢品茶。也许只是泛指那些和他一样懂得欣赏茶中滋味的人。不管是谁,重点在于“寄与”这个想法无法实现。
这首诗的好,就好在它的简单。就像我们生活中也会有的时刻:吃到好吃的,看到好看的风景,或者体会到某种乐趣,心里第一个念头常常是“要是某某在就好了”。这种分享的愿望,以及因为无法立刻分享而生出的一点点遗憾和思念,是非常普遍,也非常真切的情感。
白居易没有用华丽的词藻,没有用复杂的典故。他就用了四个非常日常的动作:坐、酌、看、寄(虽然是心里的愿望)。他写了山泉的声音,茶末的颜色。这些都是能直接感受到的东西。从安静地准备、欣赏,到心里泛起一丝波澜,想到了远方的人,整个心绪的流动非常自然。
唐代茶文化很盛行,陆羽写了《茶经》,把饮茶提升到艺术的高度。白居易自己也是个茶迷,写过不少关于茶的诗。这首诗,既体现了他对茶的喜爱,也流露了对朋友(或者说知音)的怀念。它用短短二十个字,捕捉了一个生活场景,一种细腻的情感。这种用最朴素的语言写出真挚感情的本事,正是白居易诗歌的魅力之一,所谓“老妪(yù)能解”,大概就是这样吧。读这首诗,就像看到一个性情中人,在山水间享受着片刻的宁静,心里却悄悄牵挂着远方的朋友,温暖又带点惆怅。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
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
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
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
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
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
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
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
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诗的开头,画面感很强。屋梁上有一对燕子,“翩翩”飞舞,一雄一雌。它们忙着衔泥,在两根椽(chuán)子之间筑巢。这个场景,很多人家以前都看得到,很熟悉,很生活化。接着,巢里孵出了四只小燕子。
小燕子一天天长大,饿了就张着黄嫩的小嘴,“唧唧喳喳”(即诗中的“孜孜” zī zī)地叫着要吃的。燕子父母可就辛苦了。它们到处去找“青虫”,但虫子并不好抓。孩子们食量大,“黄口无饱期”,似乎总也喂不饱。为了孩子,燕子父母的“觜(zuǐ)爪”都快要磨破了(敝 bì),但它们心里、力气上,一点不觉得疲倦。为了怕巢里的孩子挨饿,它们一天要来来回回飞上很多趟(“须臾十来往”)。
你看,白居易观察得多仔细。“衔泥”、“索食”、“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寥寥几笔,就把父母那种无私的、不计辛劳的爱写活了。特别是“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这一句,对比强烈,母燕瘦了,小燕胖了,天下父母心,大概都是如此,读到这里,很容易让人动容。
等小燕子长大了,羽毛丰满了,父母还要教它们说话(学鸟叫,“喃喃教言语”),帮它们梳理羽毛(“一一刷毛衣”)。等到孩子们真的“羽翼成”,能飞了,父母就引导它们飞上院子里的树枝。
然而,故事在这里发生了转折。小燕子翅膀一硬,展翅高飞,头也不回(“举翅不回顾”),就随着风四处飞散了。留下老燕子夫妇,在空中悲鸣,叫哑了嗓子也唤不回孩子(“声尽呼不归”)。它们只好回到空荡荡的旧巢里,整夜“啁啾(zhōu jiū)”悲鸣。读到这里,能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失落和悲伤。空巢的寂寞,呼唤不回的无奈,生动得让人心疼。
如果诗到这里结束,那就是一个关于亲情、关于离别的伤感故事。但白居易没有停。他笔锋一转,开始对悲伤的燕子说话了:“燕燕尔勿悲”,燕子啊燕子,你先别忙着伤心。“尔当返自思”,你应该回过头来,自己想一想。
想什么呢?“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想想你当年做小燕子的时候,是不是也这样翅膀硬了就高飞远走,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自己的父母?“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那时候你父母心里有多挂念,有多失落,你今天应该体会到了吧?
这最后几句,点醒了沉浸在悲伤中的燕子,也点醒了读诗的人,更点醒了诗题中的“刘叟(sǒu)”。叟,是对老年男子的称呼。这首诗是“示”刘叟,是写给一位姓刘的老先生看的。很可能,这位刘老先生正在为自己儿女长大离家、不常回来看望而感伤。白居易没有直接去劝慰他,而是讲了这么一个燕子的故事。用燕子世界的自然法则,来比喻人间骨肉亲情的普遍规律。
这正是白居易的高明之处。他没有居高临下地讲大道理,而是通过一个极其生动、充满细节的动物故事,引起共情。诗的语言浅白流畅,就像说话一样,但情感的描绘却细致入微。从燕子父母的辛劳,到小燕子离巢的决绝,再到老燕子空巢的悲戚,最后引出换位思考的劝慰,层层递进,自然而然。
这首诗,展现了白居易作为诗人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对人情世故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讲了一个燕子的故事,更是借燕喻人,劝慰世间无数个“刘叟”,也提醒着天下的儿女,要时常想想父母的养育之恩。这种寓言式的写法,简单,却蕴含着生活的智慧和温度。
朝从紫禁归,暮出青门去。
勿言城东陌,便是江南路。
扬鞭簇车马,挥手辞亲故。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白居易的这首《初出城留别》,写的是一次告别,一次离开京城的行程。诗题点明了场景,是刚刚动身离开都城长安,与亲友话别。
诗的开头两句,画面感很强。“朝从紫禁归,暮出青门去。”早上刚从皇宫里处理完公事回来,傍晚时分就要出东边的青门远行了。紫禁城代表着朝堂,是权力中心,也是诗人作为官员的职责所在。青门则是长安城的东门,古人送别常在此处,一出此门,便意味着真正踏上了离京之路。从早到晚,从皇宫到城门,时间紧凑,行程匆忙。这一出一入,一朝一暮,简洁交代了诗人身份的转换,从一个京官变成了一个即将远行的旅人。这快速的节奏,隐隐透出一种身不由己,也为后面的情绪做了铺垫。
接着两句,诗人把离愁和远行的感觉推向极致。“勿言城东陌(mò),便是江南路。” 陌是指田间小路,这里代指城郊的路。诗人说,你可别小看了城外这条路,好像一踏上这里,就已经身在遥远的江南了。这当然不是写实,而是一种强烈的主观感受。长安与江南相距千里,怎么可能一出城门就到了呢?诗人用这种夸张的说法,强调了离别的决绝和心理上的距离感。一旦离开,京城的一切似乎就迅速远去了,前方的路途显得格外漫长。这是一种很微妙的心理,把离别的沉重感和对未来的渺茫感,用非常直白的方式表达出来。
然后是具体的告别动作。“扬鞭簇车马,挥手辞亲故。” 簇有聚集、催促的意思。诗人扬起马鞭,催促着车马赶紧出发。与此同时,他挥手向来送行的亲朋好友告别。这两个动作连贯而生动,一边是启程的决心和行动,一边是离别的不舍和礼节。扬鞭向前,带着几分决然;挥手作别,又饱含着人之常情。这里没有过多的渲染,只是白描,却能让人想象出那车马辚辚、尘土飞扬、人影渐远的分别场景。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流传最广的名句。“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诗人笔锋一转,从具体的离别场景,跳到了对人生和归宿的思考。他说,我这一生啊,本来就没有一个固定的家乡。哪里能让我的心安定下来,哪里就是我的归宿。这句话展现了一种豁达、随缘的人生观。
古代文人常有浓厚的乡土情结,迁徙离别往往伴随着无尽的乡愁。白居易早年也非长安人,后来为官,宦海沉浮,多次被贬,辗转各地。这种经历或许让他对“家乡”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不再执着于地理上的故乡,而是追求内心的安宁。这与后世苏轼“此心安处是吾乡”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体现了一种超越地域限制的精神家园。这并非是说诗人全无留恋,而是他在离别之际,找到了一种自我宽慰和安顿的方式。
整首诗语言质朴,接近口语,情感真挚。从具体的行程、场景写起,逐渐深入到内心的感悟和哲思。它既有离别时的具体情景描绘,又有对人生普遍境遇的思考。白居易用朴实的语言,写出了人们在面对变动和离别时,那种既有不舍又有洒脱的复杂心情,尤其是“心安是归处”一句,更是道出了许多漂泊者内心的共鸣,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慰藉。这首诗的好,就在于它的简单直接,却又意味深长。
来源:狮子滩文学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