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大豆:“稳面积”吉林先行 “稳价格”黑龙江引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1 15:55 1

摘要:春耕将临,为稳定大豆种植面积,吉林省率先出台“强化政策支持引导,巩固扩种大豆油料工作成果”的激励政策,给豆农送去“定心丸”。而黑龙江省级储备大豆集中投拍,政策调控引导豆市供应多元化,前期部分油厂大豆压榨原料供应偏紧的局面得到缓解。

本报特约分析师刘从新

春耕将临,为稳定大豆种植面积,吉林省率先出台“强化政策支持引导,巩固扩种大豆油料工作成果”的激励政策,给豆农送去“定心丸”。而黑龙江省级储备大豆集中投拍,政策调控引导豆市供应多元化,前期部分油厂大豆压榨原料供应偏紧的局面得到缓解。

3月24日,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发布吉林省关于“强化政策支持引导,巩固扩种大豆油料工作成果”的政策。大豆生产者补贴分区域执行统一标准,2025年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山地区和东部丘陵区的大豆生产者补贴标准分别为410元/亩、550元/亩、450元/亩和540元/亩。玉米生产者补贴执行全省统一标准,依据“本年度玉米生产者补贴资金总量/全省玉米补贴面积总数”测算确定。耕地轮作项目向种植大豆油料倾斜。

而黑龙江省级储备大豆经过持续大体量投拍,政策调控已令不同质量的东北大豆价格出现分化,优等级商品豆行情弱势将逐渐改观。关内豆市曾因中美关税问题引发的看涨激情已荡然无存,由于终端市场加剧观望,关内各区域不同品质的豆源迅速进入下跌通道。当前,现行大豆价格仍有“泡沫”待挤,弱势继续延伸。

黑龙江省级储备大豆经过集中投拍,以致豆粕价格持续下跌,大多压榨企业不仅停机且豆粕库存偏大,依据省储大豆的质量,其转化主渠道则是压榨行业,因不同标的库底价不同,且轮次间高低相差较大,略高的投拍底价已出现大量流拍。

3月28日,大兴安岭库投拍大豆6244吨,底价3650元/吨,全部流拍;而此前其他标的库3500~3560元/吨的底价全部成交。从上周多轮拍卖情况看,底价超过3620元/吨的豆源,市场接受度较低,便会出现流拍现象,说明压榨企业利润空间已被压缩至盈亏临界点。

省级储备大豆大体量投拍,使得东北产区大豆质价明显分化,当前油脂压榨类豆源适宜的价格在3500~3560元/吨之间;而期货豆一的交割粮(蛋白含量多在38%~39.5%之间),3850~3900点的盘面表现与现货价格基本吻合,这类豆源和价格是蛋白企业的需求对象。

作为食品级大豆,需求端要求的蛋白含量多在40%以上,视不同的蛋白含量,流通市场主流报价每高一个蛋白含量,价格便递增100元/吨;当前,40%~42.5%蛋白含量的大豆主流装车报价为4100~4500元/吨。由于基层这类优等级豆源较少,收购量明显减少。

本周气温逐渐回升,春耕即将来临,加上播种和田管紧随,贸易商持有的豆源大多是食品需求的原料。面对未来一段时间的状况,对所持豆源将由松动逐渐向挺价过渡,但由于终端待转化豆源充足,入市主体难以集中。在挺价过程中,未来一段时间,同类豆源依然有不同的报价出现,给终端主体留有一定的议价空间。

南美大豆和美湾豆到港周期比预期略有推迟,4月上旬国内南北港口进口大豆便会陆续大量抵达。虽然升贴水略有增加,但不同的港口完税后价格在3360~3400元/吨之间,加上分销利润,价格优势远比现行国产大豆强大。

受其价格影响,油脂压榨企业和饲料企业持续观望。3月底,南方部分港口已有美湾豆预订报价,毛粮分销价4070元/吨,食品市场经营主体已有少量接货现象,其替代或多或少地影响国产大豆的消耗。

国产油用大豆将被进口大豆取而代之,其未来行情仍有下跌趋势。而食用大豆与之价差拉大后,需关注国储是否投拍2023年豆源,因该年度豆质大多能够达到商品级别。合理的投拍价格将会抑制现货行情运行,看似能够企稳的食品级豆市,仍存在不确定因素。

关内产区曾经盲目追涨,背离了终端市场销售价格,使得终端市场终止采购。随着产区收购主体持仓豆源不断积聚,“挤水”现象日益显现。由于各收购主体持仓豆源成本价格由低到高,而且最高价出现的时间较短,其均价差异较大,许多低价豆基数占比较多的率先下调市场报价,使得众多商户挺价力不从心。

至上周末,鲁、豫、皖产区“杂花豆”收购价已全面下调,42.5%蛋白含量毛粮主流收购价4960~5000元/吨,同类豆质比最高时下调240~300元/吨;双比重筛豆主流装车报价5160~5240元/吨,43%蛋白含量的双比重筛豆装车报价5240~5280元/吨,部分有色选设备的主体报价5400~5500元/吨,优等级单一品种“郓豆一号”装车报价5560~5600元/吨,均比最高时下跌200~300元/吨。

值得注意的是,各地收购主体在大幅涨价抢购的过程中,总体质量均比现收货源偏差,未来价格仍受质量差异影响,使得行情表现不稳,价格小幅下调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江苏产区“黑脐王”“大乳白”在涨价之际,掺混现象也较明显,总体质量下降,涨停之后豆质改观。当前,主产区“黑脐王”毛粮收购价5500~5640元/吨,精选豆装车报价5900~5960元/吨,比最高时下跌260~300元/吨;“大乳白”毛粮收购价5700~5840元/吨,精选豆主流装车报价5960~6060元/吨,毛粮收购价和外发报价均比最高时下跌240~300元/吨。当前收购量日益下降,外发也较迟滞,随着时间推移,未来这类豆源跌幅已不明显,但掺混后纯度偏差的豆源,不排除仍会有市场主体下调其报价,抑制整体行情运行。

湖北产区豆源压力不大,纯正地产大豆装车报价下调幅度有限,44%蛋白含量“杂花豆”装车报价5500~5600元/吨,而掺混豆报价仅5200~5300元/吨,且持仓量均不少。因市场明显排斥这类大豆,加上还有50多天时间,多数持豆主体将准备迎夏收,届时终端市场即将进入消费淡季,受外围影响,湖北现行大豆价格或难以支撑,阶段性下调行情依然存在。

黑龙江省级储备两周内投拍2022年产大豆35.73万吨,标的分布于23个地市的储备库,成交总量22.99万吨,底价3500~3700元/吨。随着豆粕行情不断下跌,国内油脂压榨企业豆粕库存逐渐增加,停机率接近50%。3月25日,国储投拍16.09万吨进口大豆,标的分布于河南、湖南、广东、广西,底价为3790~3900元/吨,仅成交2.78万吨,成交均价3829元/吨。东北国产大豆投拍节奏放缓,进口大豆在下游拍卖仅成交17.3%,充分体现出豆粕需求的弱势格局。

东北产区受储备大豆快节奏、低价格拍卖影响,现货市场仅表现出低蛋白油用豆源跌幅较大,而且未来一段时间仍有小幅下调趋势。

对于40%以上蛋白含量的食用大豆总体影响甚微,持豆主体情绪略显松动,仅比2月份的高位下调80~100元/吨。

经过上周大幅降温降雪之后,气温逐渐回升。春耕在即,鉴于基层高蛋白豆源已经见底,收购市场将很快进入阶段性淡季,而低消耗的终端市场豆源转化周期拉长,使得东北大豆外发量和主流行情短期难改趋弱格局,尚需“磨合”一段时间,慢慢向企稳过渡。

关内产区大豆收购市场虽然量小,但各地收购商均有一定量的库存,各区域都有几家500~1000吨的大户。由于不同类型持豆主体的库存是在价格由低向高过程中收购,其入仓早、晚形成较大的价格差异。过度冲高的价格令终端加剧观望,各区域零星外发,致使许多主体耐不住这种僵持,报价逐渐下调,不同类豆源与最高时相比,已下跌200~300元/吨。由于终端市场超前超量增大了库存,预计至4月底,关内产区大豆行情难以向好。

清明节后,随着气温不断升高,常规蔬菜供应量较大,其低廉的价格明显抑制豆制品需求,各地豆制品加工将逐渐进入淡季。终端市场经营主体近期去库存意向大于补库意向,使得南北产区豆源流通迟缓,这种弱势行情若欲改变仍需一定时间。

来源:粮油市场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