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南医大“首次”发现,这一肝癌治疗新策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8 18:00 2

摘要:肝细胞癌(HCC)作为我国高发恶性肿瘤,其异常血管网络与免疫抑制微环境形成的双重屏障,长期制约传统治疗疗效。近日,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潘明新教授、蔡磊教授团队联合多学科专家在肝癌治疗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首次发现趋化因子CCL16通过"血管-免疫"双向调控机制重

肝细胞癌(HCC)作为我国高发恶性肿瘤,其异常血管网络与免疫抑制微环境形成的双重屏障,长期制约传统治疗疗效。近日,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潘明新教授、蔡磊教授团队联合多学科专家在肝癌治疗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首次发现趋化因子CCL16通过"血管-免疫"双向调控机制重塑肿瘤微环境,并创新性提出临床常用降糖药西格列汀与抗PD-1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策略。

潘明新,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肝胆二科主任、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等;主持国家级、省级、市级多项课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SCI收录60余篇,授权专利19项。

蔡磊,教授、医学博士、主治医师;对肝胆胰良恶性肿瘤、胆囊结石、肝内外胆管结石等疾病有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参与国家与省级多项课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8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项。

本研究团队创新性地从肝癌患者的循环肿瘤细胞(CTC)入手,发现CTC高负荷的肿瘤组织中CCL16表达显著下调,且与血管异常和免疫抑制密切相关。研究人员通过体内外实验证实,CCL16缺失会加重血管功能障碍和免疫抑制,而过表达CCL16可显著诱导血管正常化并促进免疫细胞浸润。

机制研究表明,CCL16通过与巨噬细胞表面的ICAM-1受体结合,激活JAK2-STAT6信号通路,促进IL-24分泌,从而诱导肿瘤血管正常化。这一发现突破了传统认知首次阐明CCL16通过ICAM-1受体发挥调控作用

同时,研究团队进一步发现DPP4介导CCL16降解,而使用临床降糖药西格列汀(DPP4抑制剂)可有效稳定CCL16水平,有效改善肿瘤血管结构和功能。动物实验表明,西格列汀与抗PD-1抗体联用产生显著协同效应,增强效应性免疫细胞浸润,最终实现肿瘤生长抑制。目前,这一研究成果,已在国际顶级肿瘤学期刊Cancer Research在线发表。

潘明新、蔡磊教授团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是南方医科大学在肝癌治疗领域多方向协同攻关的实力缩影。依托学校高端科研平台,各团队围绕肝癌治疗痛点持续深耕,不断产出创新成果。2025年5月,方驰华研究团队创新性地结合纳米技术,开发了一种负载地高辛和PD-L1降解纳米纤维(NFs)的MMP-2响应杂化脂质体,实现了药物在肿瘤微环境中的精准递送,为HCC以及纤维化实体瘤患者带来更精准和高效的治疗方案

纳米平台构建及突破纤维屏障增强免疫模式图

6月,潘明新教授带领团队开发的新型肝癌术后复发预测模型,获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录用为壁报展示。研究首次证实:基于ctDNA-MRD的纵向动态监测模型,预测肝癌术后复发的准确性显著优于传统MVI指标(83.6% vs 51.2%),为肝癌精准医疗提供全新工具

研究成果摘要壁报展示

从机制研究突破,到药物应用探索,再到术后管理完善,南方医科大学在肝癌防治领域多点发力,只为更好守护人民健康。未来,学校将继续整合优势资源,推动更多研究成果向临床转化,为我国肝癌防治事业贡献更多南医大力量。

来源:南方医科大学招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