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2岁的李雪兰是农贸市场的一名肉摊贩子,每天凌晨三点,她就推着肉车到市场,占好位置,忙到中午才得空坐下。切肉、剁骨、分割,动作熟练而利索,双手常年油乎乎的。几十年来,她靠着这份摊子养大了两个孩子,早已练就一副铁嗓门,在市场里喊价子时声如洪钟。然而她的坏习惯也悄
52岁的李雪兰是农贸市场的一名肉摊贩子,每天凌晨三点,她就推着肉车到市场,占好位置,忙到中午才得空坐下。切肉、剁骨、分割,动作熟练而利索,双手常年油乎乎的。几十年来,她靠着这份摊子养大了两个孩子,早已练就一副铁嗓门,在市场里喊价子时声如洪钟。然而她的坏习惯也悄悄埋下了病根,肉摊上的边角料,别人嫌弃肥腻,她舍不得浪费,经常打包回家炖汤;遇到节日或生意好的时候,她还喜欢用猪油炒菜,觉得这样香才有滋味。再加上早上赶集时常以一碗油泼面或肥肉夹馍充饥,久而久之,油脂和胆固醇悄然在身体里积累。
2023年3月19日清晨,李雪兰像往常那样站在摊位前,一手按着肥肉,一手抡刀剁骨,刀刃敲击案板的声音一下一下传来,她忽然觉得脑袋里像被什么轻轻敲了几下,发出嗡嗡的回响。她以为是没休息好,甩了甩头继续吆喝。喊价时,她突然感到嗓子发紧,声音比往常低了一些。没在意,她顺手抹了把额头的汗,却愣住了——天刚亮,摊子还没热闹起来,怎么就出了这么多汗?
她抿了抿嘴唇,觉得有点发干,舌头上似乎还泛着油腻味,于是喝了口水,低头继续找零钱,却发现指尖有点发抖,硬币掉在地上,发出清脆的声响。她弯腰去捡,只觉眼前一晃,好像肉摊上的红白色块都模糊了一下。
到了上午九点,买肉的顾客多了起来,李雪兰剁得更起劲,可胸口逐渐有了说不出的闷。她抬起胳膊抹汗时,竟觉手臂发沉,像被绑了沙袋。她咬牙坚持,想着忍一忍就过去了,可刀口却越来越难落准,切肉的动作开始走形。她突然觉得眼皮沉重,眼前的顾客脸庞都有些虚影重叠,她用力眨眼,却没能完全恢复清晰。有人递来零钱,她伸手去接,却猛然觉得心口“咚”地一跳,随即带来一阵强烈的心慌,仿佛胸腔里有东西乱撞。
她当即停下动作,用手按着胸口,嘴里低声嘀咕:“这不是心火旺,是昨晚猪油吃多了吧……”想着是饮食惹的祸,她硬生生站直身体,继续应付客人。可是脚下已悄悄发虚,像踩在湿滑的地砖上,随时可能打滑。
中午时分,摊位前人群散去,李雪兰刚想坐下喘口气,胸口骤然一紧,像被石头压住,沉甸甸的,连呼吸都带着刺痛。她本能地张嘴大口吸气,却发现气流卡在喉咙,进不来多少,额头和后背的汗像泉水般渗出。她脸色迅速苍白,双手紧紧抓着案板,刀子差点滑落。顾客惊呼一声,才让她勉强回过神。她嘴唇已泛着青紫,话也说不清楚,气息断断续续。她想抬手把围裙解开,可胳膊不听使唤,像灌了铅一样沉重。
就在她强撑着要继续站稳时,眼前忽然一阵天旋地转,双腿发软,整个人摇晃着几乎倒下。顾客慌忙扶住她,喊来人打电话。救护车到来时,李雪兰胸口的压迫感已经强烈到难以忍受,她双眼紧闭,额头青筋暴起,气息急促而短浅。
救护车将李雪兰送到医院后,急诊科立即为她做了抽血化验和心电监测。检查结果很快出来:血清总胆固醇6.8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4.4mmol/L、甘油三酯2.5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mmol/L。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T波轻度低平,提示心肌供血不足风险;超声心动图未见明显心功能异常,但提示主动脉硬化斑块早期形成。血压148/92mmHg,空腹血糖正常。综合结果,医生诊断为:高脂血症(以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为主),伴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改变。
李雪兰盯着化验单上的数字,脸色写满了震惊,她难以置信地追问:“怎么会这样?我天天在市场里干活,出汗那么多,怎么还会查出血脂高?”医生耐心解释,高脂血症并不是单纯依靠出力流汗就能避免。血脂的升高涉及遗传、饮食结构、内分泌调节等多方面。尤其是李雪兰卖肉多年,习惯尝味道,偏爱肥肉和猪油炒菜,即便她自觉比年轻时少吃,但多年积累的习惯早已在血管里留下痕迹。随着年纪增长,代谢率下降,身体处理油脂的能力逐渐减弱,脂质沉积在血管壁,引发动脉粥样硬化,最终表现为胸闷、头晕、乏力等症状。
李雪兰沉默了许久,低声问医生:“以后我该怎么办?是不是以后什么都不能吃了?”医生微笑着摇摇头:“不是让你什么都不能吃,而是要学会合理搭配。高脂血症并非一朝一夕形成,但通过正确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大多数人都能很好地控制。”在仔细评估李雪兰的情况后,医生为她开了他汀类降脂药及贝特类调脂药,以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并同时建议配合阿司匹林小剂量抗血小板治疗,以减少心血管事件风险。
医生特别叮嘱了李雪兰:“你要记住三点:第一,饮食要低盐、低油,适当减少动物脂肪,多吃深海鱼、豆制品、粗粮、蔬菜和水果;第二,坚持适度运动,每天至少快走半小时,但避免过度疲劳;第三,按时服药,不能间断,不能自行加量或减量,还要定期复查血脂和肝肾功能。”
李雪兰点点头,答应得很认真。出院后,她确实彻底调整了生活方式:饮食方面,油锅里几乎不用猪油,转而使用少量菜籽油或橄榄油;红肉大幅减少,换成了鱼肉和去皮鸡肉;每天早餐只吃一个鸡蛋,午餐和晚餐搭配青菜和杂粮米饭,零食改成坚果和水果;她甚至养成了写饮食日志的习惯,每天记录自己吃了什么,油盐的用量,心里才觉得踏实。运动上,她每天收摊后绕着小区快走一圈,偶尔在清晨跟着广场舞的队伍活动筋骨,出汗后感觉头脑清醒许多。最让家人欣慰的是,她不再随便尝摊位上的肥肉,也不再深夜吃剩下的肉渣。
不过,李雪兰在改变中还做了一个额外选择:她听邻居介绍,说灵芝孢子粉对调节免疫、保肝护心都有帮助,于是买来坚持每天冲一小杯喝。她心里笃定这是天然的东西,不会有坏处。三个月后复查,血脂水平明显下降:总胆固醇降至5.1mmol/L,LDL-C3.1mmol/L,甘油三酯1.6mmol/L,HDL-C升至1.2mmol/L。指标的改善让她心里松了一口气,她更相信灵芝孢子粉起了作用。
她也特意询问了医生:“我一直在吃灵芝孢子粉,会不会影响药效?”医生认真回答:“目前科学证据显示,灵芝孢子粉作为保健品,有一定辅助调节作用,但它不能替代药物治疗。你可以继续吃,但要把重点放在药物、饮食和运动上,定期复查,别本末倒置。”
李雪兰点头,心里却依旧坚信灵芝孢子粉对自己有益。她每天按时吃药,从不漏服,同时坚持冲泡孢子粉,觉得这样双管齐下,身体更稳妥,不仅血脂控制良好,体重也轻了三公斤,脸色比过去红润许多,然而意外却再次发生了……
2024年3月22日清晨,李雪兰像往常一样站在摊位前,手起刀落,利索地剁下一块猪肉,递给顾客。可就在转身的瞬间,她忽然感到一阵说不出的异样——眼前的世界似乎被蒙上了一层淡淡的黄色滤镜。她抬手去揉眼睛,却发现并不是眼睛模糊,而是顾客盯着她的神情突然凝固,“大姐,你的眼睛怎么这么黄?”李雪兰心头一紧,下意识伸手按住自己发热的额头。那一刻,她感到一股灼热与乏力从身体深处席卷而来,像被掏空了力气。
可她依旧勉强笑了笑,低声回了一句:“可能是昨天没休息好。”说完继续低头切肉,但手指在刀柄上的力道却明显虚了,刀锋也不再像往日那样干脆。到了上午,异样感越来越明显。她感觉自己的手背颜色变深了,隐隐透着蜡黄,甚至连指甲缝间都泛起淡淡的黄痕。她想用布擦擦,仿佛那是一层油污,却怎么都擦不掉。胸口随之涌上沉重的闷感,像有人压住她的横膈,呼吸不再顺畅。李雪兰本能地停下动作,双手撑在案板上,肩膀轻微颤抖着。
顾客的目光越来越集中,议论声在耳边嗡嗡作响,她却强忍着,喉咙里干涩发紧,声音发哑:“今天肉就卖到这儿吧……”可不久后,她的症状陡然加重。李雪兰只觉得腹部一阵胀满,仿佛一只沉重的皮球在体内鼓起,挤压着胃口和呼吸。她连直腰都做不到,整个人佝偻着身子,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就在她试图迈步离开摊位时,双腿一软,整个人几乎栽倒。她急急扶住案板,手掌却抖得厉害,刀“哐当”一声落在地上,震得四周一片寂静。
那一瞬间,她的眼白已经黄得发亮,嘴唇泛着暗红色,皮肤油腻般的黄光让人望之心惊。李雪兰想要开口解释,却只吐出几声含混不清的低语,舌头像被什么东西压住,发音黏滞,呼吸急促。她伸出手去拉身旁的布袋,动作却软弱无力,手指只在空中颤抖着,什么也抓不住。终于,身体彻底支撑不住了,李雪兰双眼一阵昏黑,耳边嗡嗡作响,胸腔里涌起一股沉闷到窒息的压迫感,她剧烈地咳嗽两声,呕出一口带有苦腥味的呕吐物,唇角溢出的液体呈现暗褐色。
周围的人惊慌大叫,有人伸手去扶,却只触到她冰冷潮湿的手臂。李雪兰的身体猛然一僵,随即瘫软下去,眼皮沉重得无法再抬起。李雪兰被送至急诊后立即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3.2×10⁹/L,血红蛋白98g/L,血小板68×10⁹/L;肝功能显示ALT955U/L,AST1268U/L,TBil348μmol/L,DBil212μmol/L,白蛋白22g/L,凝血酶原活动度仅28%,INR2.5;肾功能同时异常,血肌酐168μmol/L,尿素氮15.2mmol/L;血氨水平升高至138μmol/L。
腹部彩超提示肝脏缩小,回声不均,腹腔可见大量积液。立即予以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静脉注射凝血因子替代,应用护肝与抗感染治疗,同时建立人工肝支持系统,行血浆置换。然而李雪兰在治疗过程中持续出现意识障碍,逐渐陷入浅昏迷。心率持续下降,血压维持困难,虽予以升压药及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但效果欠佳。40分钟后,心电监护呈直线,持续心肺复苏无效。最终,宣布患者死亡,死亡原因为急性肝衰竭多脏器功能衰竭。
“对不起……我们已经尽力了。”医生沉重地宣布结果。话音刚落,站在一旁的家属瞬间崩溃。李雪兰的丈夫两腿一软,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眼睛通红,泪水不受控制地涌出,喉咙里挤出的声音嘶哑到几乎破碎:“不可能……她不是一直都好好的吗!怎么会是肝衰竭!怎么会……说没就没了?”
儿子猛地一把推开医生手里的病历,纸张散落在走廊,像被风吹散的碎片。他瞪大双眼,胸膛剧烈起伏,声音颤抖却带着撕心裂肺的质问:“我妈一年前查出高脂血症后,一直照着你们的医嘱做!她饮食清淡,肥肉不吃,腌菜不吃,烟酒一点不沾,连夜宵都戒掉了!她每天早起跑步,晚上收摊后还会去散步。她每天早晚测血压,记在小本子上,每次复查都拿来给医生看!为什么……为什么最后会变成这样?!”
面对李雪兰家属质问,医生一时间也难以回答,不得不重新翻阅她过去一年的完整病历资料。监测曲线、复查单据、影像学报告一一摆在桌上。医生一边调取数据,一边自问:一个在高脂血症确诊后长期用药、生活明显改善的患者,为何会骤然坠入肝衰竭的深渊?首先被排查的是常见的病因。医生仔细比对李雪兰的血清学检测和病毒学指标:乙肝、丙肝抗体均为阴性,甲肝IgM抗体也未提示急性感染;血液中的HBV-DNA、HCV-RNA未见复制痕迹,病毒性肝炎被率先排除。
为了谨慎起见,医生还调出近期复查的免疫学指标:自身抗体包括ANA、AMA、SMA均为阴性,肝组织相关的免疫球蛋白水平并无异常。由此,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可能性被排除在外。至于罕见的隐性遗传或代谢性疾病,医生调阅了她的基因筛查与以往的临床表现,未见家族史与可疑标志。最典型的几条病因链条,就这样被逐一切断。
医生随即将注意力转向药物使用。翻看记录,李雪兰确诊高脂血症后,主要服用的是医生常规开具的降脂药物,剂量规范,监测也显示血脂水平逐渐稳定在目标区间。不存在长期过量服用、叠加用药或自行增减药量的情况。从药物安全性和血药浓度监测结果来看,她的用药过程相对理想,并未显示对肝脏的过度损伤。
然而,就在此时,李雪兰的儿子情绪激动地插话,声音中带着颤抖,似乎在寻找一个能解释母亲病情骤变的出口:“她一直吃灵芝孢子粉!这一年从来没停过,会不会是这个害了她?”
医生愣了一下,旋即抬头追问:“灵芝孢子粉?多久?剂量多少?有没有和药物一同服用?”儿子与丈夫连忙回答——李雪兰几乎是每天早晨固定一小勺,用温水冲服,不曾加量,也没有和降脂药同时入口,而是刻意错开时间。他们强调,李雪兰服用灵芝孢子粉的态度非常谨慎,甚至每次新买回来都会再三确认产品的品牌和包装。
医生边记录边点头,随后陷入沉思。按理说,灵芝孢子粉的活性成分中,三萜类、多糖等确实被一些研究提示具有一定的护肝作用,能提升肝脏抗氧化能力,减轻部分药物或酒精诱导的损伤;另外,它还有免疫调节作用,理论上并非对肝脏直接有害。李雪兰选择食用的剂量并不大,也未伴随滥用保健品的习惯。若从临床经验来看,这并不像是导致急性肝衰竭的直接因素。
医生们在一轮又一轮的排查后,依旧没能找出明确的病因。那份厚厚的病例夹里,检查数据几乎完美——血脂逐渐下降,肝功能各项指标在几次随访中均维持在正常范围。李雪兰像是一个模范病人,在确诊高脂血症后所做的改变无懈可击。然而,她的生命却骤然止步于急性肝衰竭。这一矛盾,像一把悬在医生心头的利剑。而正在众人陷入困惑时,医生的余光忽然捕捉到床头柜上一角露出的笔记本。
他皱了皱眉,伸手示意。丈夫立刻走上前,声音带着一丝急切:“那是她的日记本,记录生活的,每天都写。我帮她保存着,医生,您看看吧。”说着,双手把笔记本递了过来。医生接过笔记本,指尖触到封面时,感受到一种厚重感——那是一年又一年的琐碎堆积。翻开第一页,是整齐的小字,从早起的早餐到夜晚的休息时间,每一条都标注得清晰。医生缓缓翻阅,渐渐屏住呼吸。
二十分钟里,病房陷入沉默。医生的眼睛快速扫过一行又一行,眉头时而舒展,时而紧锁。她的生活管理几乎可以用“滴水不漏”来形容:饮食规律,不碰烟酒,不食腌制与油炸;运动适度,每日快走;服药时间准确无误,降脂药与灵芝孢子粉从不同时服用。更让人意外的是,她在日记里甚至记录了灵芝孢子粉的每一批次:包装是否完整、生产日期是否新鲜,是否检测过霉素、重金属或农药残留。可以说,她并不是盲目跟风吃保健品,而是有意识地规避风险。
医生翻到这里,几乎都要怀疑这是一例“无缘由”的病历。一个病人,几乎做到了所有能够做的事,为何仍会猝然崩溃?可就在他翻到2023年12月27日这一页时,手指忽然停住。目光定格在字迹间反复出现的“灵芝孢子粉”五个字。他的呼吸微微一滞,眼神瞬间变得锐利,长叹一声:“我知道李雪兰急性肝衰竭的原因了。”
医生缓缓摇了摇头,眼神里透出难以掩饰的痛心:“灵芝孢子粉虽然在一些情况下确实能起到护肝、调节免疫的作用,李雪兰在吃灵芝孢子粉时也注意了产品质量,避免了霉素、重金属或农药残留,并不是胡乱服用。可问题在于,她在吃灵芝孢子粉时,却仍然犯了三个错误。”
他顿了顿,望向眼前满是泪痕的家属,声音低沉而沉重:“这三个错误,并不罕见。它们甚至常常出现在普通人‘自我养生’的日常中。对于身体健康的人来说,也许还能被轻轻掩盖,不会立即造成严重后果;但对患有高脂血症、肝脏本就需要小心呵护的李雪兰,这三个错误不仅加重了肝脏的负担,还悄无声息地削弱了药物与机体的平衡,甚至一步步推她走向了急性肝衰竭的深渊啊……”
原来,医生翻阅她的生活记录时,心中沉甸甸的感慨:李雪兰并非不谨慎,而是过于相信表面的谨慎,却忽视了更深层的隐性风险。她在长期食用灵芝孢子粉的过程中,仍然陷入了三个常见却容易被忽略的错误。
灵芝孢子粉的真正价值,在于其中的三萜类、多糖等活性成分。然而,这些成分被坚硬的孢子壁包裹着,未经破壁处理,人体几乎无法吸收。市面上的灵芝孢子粉大多标榜“破壁率”,但这个指标并不恒定。它不仅取决于生产工艺,还取决于储存过程中的湿度、温度和光照。李雪兰虽然关注了生产日期,却忽视了“破壁率”的真实有效性。她以为包装上的数值就是保障,实际上,如果破壁率不够,灵芝孢子粉的吸收效果会大打折扣。
而更隐蔽的是,活性成分在氧化或降解后,会产生刺激性副产物,这些物质可能对肝细胞造成损伤。科学研究显示,灵芝三萜类在暴露于空气和光线下,会逐渐氧化失活,长期摄入这类降解产物,反而可能加重肝脏负担。
灵芝孢子粉本身极易吸湿、氧化,若保存不当,极容易成为看不见的隐患。李雪兰的谨慎主要停留在买的时候,但忽略了用的过程。她习惯把灵芝孢子粉罐子放在厨房角落,方便每天早晨冲服。然而厨房的潮湿环境、反复开合罐子接触空气,都可能导致孢子粉逐渐受潮变质。这种变化肉眼难以察觉,闻起来依旧清淡,尝起来也没异样,但微观层面却可能已经发生霉菌滋生或活性物质氧化。
霉菌毒素是肝脏的隐形杀手,即便剂量极低,长期积累下来,也能让肝细胞受损。而李雪兰每天的那一勺,就在不知不觉中成了负担。更重要的是,李雪兰将灵芝孢子粉当成常年必备,没有周期性停用或做检测的习惯。她认为固定一勺是安全剂量,却忽略了一个事实:即使再安全的保健品,也可能因为储存环境、服用时长和个体差异而带来风险。积累到一定阈值后,问题爆发出来,往往就是难以逆转的急性肝衰竭。
医生翻看她的日记时,看到她整整一年几乎没间断过,才更加沉重地叹息:不是她吃得多,而是她吃得太久,太忽视时间累积的变量。
灵芝孢子粉中的三萜、多糖等活性成分,需要与特定的营养环境相互作用,才能被充分吸收利用。但李雪兰的饮食过度规整,油脂比例被压得过低,蛋白质来源过于单一,膳食纤维和坚果的比例反而偏高。这种搭配让灵芝孢子粉中的部分成分无处发挥,被快速代谢排出,没能真正进入血液循环。而一旦有效成分未被吸收,残余物质就只能增加肝脏的代谢压力。
更重要的是,她的饮食虽然多样,却过于固定:每天一个鸡蛋、固定的杂粮饭、固定的坚果和水果。这样的模式,让她忽略了饮食结构需要动态调整的事实。长期如此,身体的代谢需求和营养供给之间产生细微落差,灵芝孢子粉在其中反而成了累赘。换句话说,李雪兰吃得确实健康,却吃得过于模式化、机械化。灵芝孢子粉并没有在这种环境中得到充分发挥,反而与这种健康饮食发生了微妙的错配,最终让肝脏在长期代谢负担中逐渐被拖垮。
参考资料:
[1]王红. 破壁灵芝孢子粉质量分析与控制[J].品牌与标准化,2025,(05):32-35.
[2]任炜炜. 控制高脂血症,远离健康风险[J].科学生活,2025,(07):98-99.DOI:10.20197/j.cnki.kxsh.2025.07.049.
[3]唐佳怡,唐桂清,张娜,等. 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营养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J].中华护理杂志,2025,60(05):581-589.
(《52岁女子吃灵芝孢子粉,1年后人说没就没了,她犯了3个错误》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唐医生趣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