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赫尔曼·卡恩(Herman Kahn),上世纪美国赫赫有名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在西方被称为以数字、图表、曲线来预测未来的科学家、未来学的先驱者。
赫尔曼·卡恩(Herman Kahn),上世纪美国赫赫有名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在西方被称为以数字、图表、曲线来预测未来的科学家、未来学的先驱者。
他出版过很多被美国读者疯狂追捧的学术书籍,包括《论热核战争》《想入非非》《公元2000年》《即将到来的事物》《设想难以想象的事》《经济的未来》《为什么是反弹道导弹的导弹》等等。曾在1960-1970年期间,5次当选《时代周刊》中“美国最受欢迎的科学家”,其在纽约创立了赫德森研究院曾是美国军政两方经常访问的智库机构。
按道理来说,这样一位科学家,应该沉醉于实验室。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卡恩最大的兴趣竟然是研究期货。因此,这位物理学家对人类经济的未来走势十分痴迷。
这对于日本人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卡恩人生中唯一一部经济学著作给日本经济带来了倒退十年的代价。
这部著作叫做《新兴的超级大国日本》,出版于1970年,其内容倒不是对日本进行讽刺或看衰。相反,这位物理学家在书中极尽地表达了对日本的经济模式超级崇拜,甚至预言到了20世纪末期,日本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
卡恩在书中基于对日本的政治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从人口趋势到日本的教育制度以及他的“日本精神”研究)进行了考察,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日本将几十年都保持超高的经济增长。
“对这种分析--日本接近8%~12%的高增长率可能持续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部分时期或整个时期,也许还要更长,我们认为现行的结论仍非常有说服力。”
“如果我不得不选择一个最好的估计值,那么,我将选择中间值也就是说,日本的人均收入在1990年左右将会超过美国,而其国民生产总值大约到2000 年就可能赶上美国。”
对于这一论点,卡恩给出了诸多论据。
比如他强调日本致力于教育的决心和员工忠诚度。他发现,日本的“风险资本”有着稳定的供应,资金时刻准备贷给任何需要制造的东西上。他甚至感到惊奇——尽管借鉴了西方的一些制度,一些独具日本特色的东西诸如它的终身就业制度,是如何运行以实现国家整体利益的。他认为,终身就业能保证公司在其员工服务的第一个15~20 年中,通过少付给他们工资有效地借人他们的钱以节省公司资本支出,并在员工生涯的第二个阶段,通过多付给他们工资以补偿前期少付的。
比如日本持续的国民储蓄倾向会成为该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在卡恩写他的书时,日本1/3的收入都被储蓄起来,并用于投资兴建日本的工业和商业能力。
“在我的论证中,首要的并且可能最关键的因素是日本的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尽管仅仅这一个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释日本的增长率这种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能保证日本将继续得到大量的资源以实现扩张。”
比如日本经济制度的“神奇性”。
“我们所认识的‘日本的经济制度’是一个帮助后进的日本赶上西方的神奇制度。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使日本工业化的战斗中,“发展获态”的政策对于俗称的“日本公司(JapanInc.)”的兴起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比如日本行政部门的“远见”。
“迅速增长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经济体各部门的增长率经常会失衡,在这种不平衡失控之前,必须做出调整。日本政府通过运用它的直接压力和它的指令计划,常常能够阻止这些不平衡渐渐扩大。”
“由于政府和工业部门有加强合作以实现经济领导目标的坚定决心,以及相当于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两倍的持续增长,毫无疑问,日本经济会占据世界经济巨大份额的可能性正在迅速变成现实。”
当然,这本书刚出来的时候,并没有像卡恩之前的那些书籍那样受欢迎。一方面,在西方人的印象中,他的身份是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妥妥的理工男,像经济这种文科领域的东西,他只是痴迷罢了,要上升到权威学术,还是难有说服力;另一方面,当时美国的经济在世界上依然遥遥领先,没有危机感,所以大伙觉得卡恩只是因为看到战败国的日本迅速崛起,而成为日本人的一个“疯狂粉丝”罢了。
但13年后的1983年,因为卡恩的去世,让美国媒体重新将这本书排上了公众舆论场上。很快,大伙发现卡恩当时关于日本经济神话的预言全部都应验:从1970年《新兴的超级大国日本》一书发行到1983年,日本的年均名义GDP全部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其经济总量从只有美国的40%上升到了将近70%。
按照这样的速度,到20世纪末,确实如卡恩所预言的那样——日本超越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
一时间,《新兴的超级大国日本》脱销,整个西方都陷入了莫名的忧虑和恐慌之中。
于是乎,各大智库机构、权威学者纷纷发表了各种各样关于“日本威胁论的文章。
比如傅高义(Eric Vogel)的《日本第一》;威廉·乌奇(William Ouchi)的《Z理论》等等。这些书籍全部成为了1984-1985年美国和欧洲书架上最为畅销的学术书,而且没有之一。
这个时候,欧美的政客们想装作不知道也不行了,毕竟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舆论汹涌带来的危机感,更是日本企业在美国每年18%增长率的收购扩张。
很显然,这已经不是危言耸听。
那既然如此,总得行动了。
尽管美国的大兵和军事基地还安扎在日本的大地上,但本着“经济事经济了”的原则,里根还是选择了“软打击模式”。
这事是需要像样点的理由的,可不像军事行动那样,“一瓶洗衣粉”即可发兵——总不能把日本企业的海外资产全部没收了吧。
于是,美国拉上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聊起了一件事,说日元这样子优势太大了,对西方的市场经济严重干扰。
德法英自然明白怎么回事,但是他们总不能这样和日本人谈吧。
那么,换个说法,由“芝加哥”学派在日本发表各种“日本经济过热,需要降温,不然泡沫危机分分钟来袭”的学术报告,让日本大藏省(2000年前的日本主管金融财政的部门)觉得确实如此。
再接着,西方四大国找到日本央行和财政部的负责人一起在纽约广场饭店开会,各种软硬兼施,形成了赫赫有名的“广场协议”。
协议的内容大概是: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的协议。同时,日本政府要放开汇率的管控,形成国际贸易上的自由外汇市场。
这个协议被很多人当作是“让日本经济倒退十年”的“重磅炸弹。
实际上,从协议签署后的4年时间里,日本的经济势头丝毫未减,依然维持在10%左右。而且在1989年达到了日本人经济史上的巅峰,这一年索尼收购了美国娱乐文化的象征——好莱坞,三菱收购了美国经济崛起和称霸的象征——洛克菲勒中心。
这一年,日本的人均收入正式超过了美国,日本的海外投资额也正式超越了美国。
但,这一年,也是日本在20世纪最后的辉煌。
因为美国人要开始收网了。
这个网,从《广场协议》签订后开始织的,美国人默默织了4年多。
《广场协议》签署后,大量的美国投资者涌入了日本(根据彭博社汇编数据显示,1985年到1988年,美国资本在日本的年均投资量是1984年的20倍)。那个时候,日本财长竹下登还兴高采烈地认为这是《广场协议》带来的新的经济活力。
其实,美国人拿着美元换了大把的日元(当时日元并未升值),然后将它投资到日本的房地产中。于是,国土面积相当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日本,其地价市值总额竟相当于整个美国地价总额的4倍,到1988年,仅东京都的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总地价。
《广场协议》几位大佬不是商量好“引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吗?这个广场过程是渐进的。
到了1989年,在日本房地产上赚了钱的美国人,突然大幅撤资,将日元大规模再换成了美元。请注意,由于美元有序贬值了4年,日元升值了将近一倍。也就是说,美国投资者手里的日元可以换回更多美元了,不仅在日本房地产上收割,在汇率上也收割。
于是乎,从1989年末开始,被抽资的资本房地产迅速倒塌。再接着,外汇储备告急;然后是金融危机,进而扩散为经济危机。
接下来一直到1999年,便是我们所熟知的“日本经济倒退的十年”。
这十年,日经指数由1989年高峰时的38915点,变成了1999年的18934点;
这十年,日本的GDP摇摇晃晃;
这十年,日本人的收入下降了48%(数据来源于日本统计局网站)。
这一切,可能是卡恩没有想到的吧!
最后,回答大伙的一个疑问:为什么广场协议仅影响了日本,同样货币升值的德国没有影响呢?
答案是当时德国市场多在欧洲,日本市场多在美国,而且美国对日本用了一招“围魏救赵”——你来美国收购我的企业,我就去日本给你制造房地产泡沫。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来源:马赛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