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医药行业直接受益,各种线上服务行业同样蓬勃兴起。视频会议服务使人们在无法线下交流时仍能保持沟通,b站、TikTok等视频平台因人们居家娱乐需求大增而收获大量用户。
过去几年,“疫情红利” 一词频现。新冠疫情虽给全球经济与生活带来重创,却也让部分行业迎来发展契机。
医药行业直接受益,各种线上服务行业同样蓬勃兴起。视频会议服务使人们在无法线下交流时仍能保持沟通,b站、TikTok等视频平台因人们居家娱乐需求大增而收获大量用户。
这些线上服务得以实现,关键在于互联网。互联网堪称当今时代人类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缺了它,上述行业和公司难以生存,就连日常收听的播客也无法运行。
在物理层面,互联网究竟是什么?人们又是如何通过它传输海量信息和数据的?答案便是【海底光缆】。
通常,我们以为数据在空中无形传输或存储在云端,可实际上,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海底光缆。据悉,超99%的互联网数据靠沉入海底的光缆传输。
截止2023年,全球实际运用和在建的海底光缆达529条,总长度超140万公里,超过地球直径100倍。
海底光缆产业涉及资金量巨大,2023年预计产值规模超200亿美元,多数行业预测未来几年将以每年两位数甚至更高速度增长。
了解海底光缆,得从历史和当下两方面入手。先看历史,人类如何产生在海底铺设光缆的想法。海底光缆核心是光纤,一种玻璃纤维,能高速稳定传输大量数据,但它1970年才成熟商用。
早在1870年代,人们就在海底铺设用于传信息的电线,即海底电缆,传输电报。1837年,摩斯发明电报并获专利,还发明摩斯电码。
有了电报,长途信息传递时间大幅缩短,相比信鸽、烽火、驿站等方式优势明显。很快,人们就想铺设跨洋电报线。
这一需求最早来自英国,作为日不落帝国,英国有大量跨洋信息传递需求用于治理。1850年,横跨英吉利海峡的海底电缆建成。
海底电缆铺设过程看似简单:用大船将缆绳绕在甲板绞盘上,船行驶时放下缆绳,到对岸固定,沉入海底连接陆地电报网。但实际技术难度极高。
英吉利海峡海底电缆成功铺设后,引起很多人关注,其中包括美国人塞勒斯・费尔德。1853年,34岁的费尔德靠造纸生意实现财富自由,正找新目标。
一位工程师提议投资铺设从英国到北美的横跨大西洋海底电缆,费尔德虽对相关领域一无所知,但受当时风气影响决定参与。
费尔德极具经商头脑,自掏几十万美元,拉拢名流投资,成立公司发行股票,还获英美政府支持。
然而,铺设海底电缆困难重重:距离长、地形复杂、维修难,前期勘探需多方协助,最终确定两艘轮船从两端出发在中间碰头连接的方案。
电缆耐腐蚀靠古塔胶,1857年,费尔德带队出海铺设,却连遭三次失败,还被质疑。 但他没有放弃,6年后重启项目。
此时工业技术进步,他用公司股份换来“大东方号”解决船只问题,海缆技术等也得到改进。1866年9月2日,大西洋海缆终于铺设成功。
海缆建成后迅速盈利,跨洋电报需求大增。不过随着竞争加剧,到1900年全球有15条海底电缆,大西洋电报公司优势不再。费尔德后期投资失败,晚年破产,但功绩仍被铭记。
此后,海缆发展迅速,信息全球化不断推进,一战时成为战略要点。虽无线电报出现,但海缆优势明显,随着光纤技术成熟,海底光缆和互联网时代开启。
从大西洋海缆可总结其核心商业模式,在海底光缆时代依旧适用。在互联网时代,海底光缆重要性比海底电缆时代更高,互联网传播的图文数据量远超电话、电报,只有光纤能满足需求。虽有卫星互联网,但目前只是补充。
海底光缆行业商业模式按角色大致分三类。海缆所有方出钱建设,有联盟海缆(由跨国电信巨头等共同出资)和私有海缆(由一个公司独自建设,现在成大趋势)。
建设海缆成本高昂,平均每公里3万到5万美元,几千公里海缆投资轻松上亿美元,所以个人投资少见。
海缆使用者包括所有上网的人,我们支付的网费、流量费包含付给海缆的钱。但海缆投资回报复杂,很多时候我们访问海外网站数据可能来自本地数据中心预存信息,付给海缆的钱较间接。
每条海缆投资收益率因线路需求而异,热门线路竞争激烈,数据资费单价下降,冷门线路难以带来丰厚用户增长。
总体而言,电信公司有相对稳定收益模型,一条海缆寿命少于25年,数据费率平均每年比之前便宜15 - 20个百分点,投资较好的海缆可能每年带来12%左右回报,但该数字仅供参考。
海缆行业的施工方负责建造和铺设海缆,这是收益稳定且门槛极高的生意。如今海缆铺设不允许失败,要保证长期使用,技术门槛高。
现在海底光缆有7层,包括光纤及外面的铝、各种绝缘体等确保稳定安全。铺设时在浅海需铺设船和挖掘船配合,一边挖沟一边铺设掩埋,需要专业设备。
全球有环球街头联盟(UJC),只有法、英、日、美四家公司作为总包商可承接铺设海缆总包业务,承包商须经UJC严格30多项认证才能进入行业。
因海缆涉及多国利益和海洋权益,所以门槛高,也造就海缆铺设施工行业毛利率高,可达30%到50%,而地上埋线光纤毛利率只有10%左右。
随着互联网发展,海底光缆行业格局改变。硅谷互联网巨头,如谷歌、Facebook等,从海缆客户变成投资铺设海缆的主要力量。
2023年到2025年,全球铺设的海底光缆中45%由Google和Meta出资运营;21世纪至今,全球1/4的海缆由这两家公司铺设。截至2023年,谷歌至少铺设17万公里海底光缆,投入至少达10亿美元级别。
这些互联网巨头积极铺设海缆,一是为安全稳定。它们的网站或APP全球化,大量用户访问,依赖其他电信公司海缆。
一旦出问题将无法控制,影响用户访问,所以自建全球网络体系,建设数据中心,用自建海缆连接,确保数据分布合理、用户使用顺畅。
二是为省钱,视频普及对流量需求极大,对传输速度和稳定性要求高,视频网站带宽成本往往是最大支出之一,如国内b站、快手、爱奇艺等,带宽和服务器租用成本占总收入7% - 10%。一些大电信公司要求大网站支付额外流量费,为避免风险,自建海缆成为选择。
回顾100多年人类铺设海底电缆和光缆的历史,从费尔德的壮举能看到当时人们对技术带来世界融合的兴奋,不同公司和政府愿意为此出力并共享收益,海缆从一开始就是用于分享的产品和服务。
而当下,海底光缆却常与划分、退出、防范等词联系,这似乎是整个互联网社会乃至现实社会的一种映射,或许并非费尔德等先驱者期望的商业发展方向。
来源:小志一直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