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几天前,赖清德还在放狠话,扬言要“依法查办”所有参加九三阅兵的岛内人士,洪秀柱的名字更是被点到次数最多。
文 | 人文社
撰 | 人文社
«——【引言】——»
几天前,赖清德还在放狠话,扬言要“依法查办”所有参加九三阅兵的岛内人士,洪秀柱的名字更是被点到次数最多。
可等到她从天安门观礼归来,不仅安然无恙,还被直接宣布“没有违法”。
风向突变得太快,几乎让人反应不过来。
就在各界猜想赖清德为何放手时,他却突然把矛头转向没去的马英九,把一桩二十年前的旧案翻出来重审。
这一放一打,是临时起意,还是早有盘算呢?
阅兵前的气场与威慑
九三阅兵在那天一如既往庄严而浩大。
鲜艳的旗帜、整齐的方阵、最新的装备统统亮相,不只是展示军力,更是传递出坚定的信息:纪念抗战胜利,不分地域、不分阵营,这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记忆。
这种场合,我们自然希望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各界人士共同参与。
可在台北,气氛却截然不同。
民进党当局对此明显带着刺,他们的调子是,只要有岛内政界人士走进阅兵现场,就会被“依法查办”,公职退将、知名学者、社团代表,通通被列入了“重点关注”的名单,甚至将“没收退休金”这类威胁写进了媒体放风稿里。
那架势,好像谁去了就是犯了天大的罪。
这种操作并不稀奇。
过去几年,民进党当局在涉嫌我方事务上一直是打压、封锁、造势三板斧轮番使用。
可现实很快给他们上了一课,在大陆正式发出邀请的情况下,该去的照样去了,而且来者身份不低。
洪秀柱的站位与风头
洪秀柱的名字,在台湾政治舞台并不陌生。
她曾是中国国民党的主席,也是岛内少有始终公开坚持“九二共识”和反对“台独”的重量级人物。
这回,她的态度依旧直接:抗战胜利是全民族的共同记忆,不能因为政治立场的差异就否认历史事实。
她用这句话,堵住了那些还没来得及开口的批评。
阅兵当天,洪秀柱不仅出现在宾客席,还站在了很显眼的位置,与全国政协主席长时间握手。
这些画面,被全球媒体捕捉到并迅速传播开来。
对于在台北发狠话的那群人来说,这就像是当众被“打脸”。
尤其是在这种历史纪念日的场合,攻击她的政治代价要比他们事前预估的高得多。
三天内的急转弯
阅兵结束的第三天,态度就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9月4日,台陆委会的发言口风变得温吞:洪秀柱曾经担任“立法院副院长”,而不是所谓“两岸条例”里规定的限制对象,她的行为属于国民党内部事务,并不违法。
对于其他跟随前往的学者、艺人、社团代表,也不再提处罚。
这种调头绝非心血来潮。
有民调机构在阅兵当周的快速民意调查中发现,相比几个月前,更多岛内受访者在被问到“是否支持两岸和平交流”时给出了肯定答案。
此外,连续两场罢免失败让民进党内部压力陡增,赖清德的个人支持度一度跌破危险线。
这种情况下,如果硬碰硬处罚洪秀柱,不仅没有实际好处,还会推升反感情绪,把自己推到被动位置。
更关键的是,大陆方面在阅兵前的警告可谓直白:任何阻挠台胞参加重大纪念活动、甘当“台独”打手的人,都会被依法追责。
这样的表态,在阅兵后更有份量,因为刚刚亮相的,不只是旗帜和队列,还有让外部势力忌惮的真正实力。
阅兵的另一重意义
这次阅兵后,除了在军事上展示装备升级、体系化作战和智能化发展成果,更在心理上给了“台独”阵营强烈冲击。
诸如高超声速反舰导弹、远程精确打击平台等装备的亮相,让岛内即便是坚持“抗中”立场的部分军评人士,也不得不承认,两岸军力差距已是质变。
岛内社交平台上,不少不涉政治的普通网民在观看直播后,第一次用更直观的感受去理解大陆的体量和底气,这种舆论变化,是赖清德团队在决策时不得不考虑的。
对他们来说,贸然惩罚洪秀柱等人,除了被视为政治打压,还会强化大陆在“保护台胞权益”上的形象,这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剑锋转向马英九
就在外界以为事情告一段落时,风向突变。
没有参加阅兵、甚至在那几天没有表态的马英九,被台湾高等法院传唤,理由是重审早已沉寂多年的“三中案”。
这是一桩可以追溯到二十年前的旧账。
马英九担任国民党主席期间,中投公司处理了中影、中广、中视股份及部分资产的出售,被民进党指控为“贱卖党产”,造成党资流失。
案件经历了特侦组多年的调查,在2014年时宣布查无不法,后来又被检方重启。
在2021年的一审判决中,马英九获得无罪结果。
如今却再次翻案,这一时间点耐人寻味。
对于赖清德来说,马英九是一个既具政治象征性,又容易动用司法程序去缠斗的对象。
与洪秀柱不同,马英九的形象长期与国民党整体绑定,他在任内多次推动两岸交流、强调“九二共识”,在绿营眼中,是坚定的“反台独”代表。
打他,不会像打洪秀柱那样面临我国直接回应的高压,却可以牵制国民党阵营的整体精力。
外部与内部的双重盘算
这套“放洪打马”的组合拳,透露出赖清德在风险管理上的取舍。
他明白,继续紧咬洪秀柱事件只会陷入两难,这样既得不到岛内多数民意支持,又会刺激大陆迅速反应。
而重启对马英九的法律攻势,则能在司法层面制造困境,让国民党疲于应付。
对内部来说,这是一种维持姿态的手段。
赖清德需要向深绿选民表明,他没有软化立场,对蓝营依旧强硬,对外部盟友,尤其是美国和日本,他需要通过攻防动作展示自己有能力压制亲陆阵营。
只是这样的操作周期长、变数多,若马英九再次在审判中无罪脱身,反而可能演变为一次反噬。
大陆的节奏与立场
观察最近几年两岸关系节点,可以发现我国在处理涉台个案时的立场愈发清晰,原则问题寸步不让,对岛内支持和平交流的人给予空间与尊重,对推动“台独”的个体则明确告知后果。
九三阅兵作为一次集中展示民族记忆与综合国力的场合,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政治信号,这种信号会长期影响岛内政治生态。
在我们的立场,统一不仅是终极目标,更是一种不能被曲解的共识基础。
无论岛内政治风向如何摇摆,“一个中国”的框架始终严密覆盖。
而这对于民进党来说,意味着在涉陆事务上的可操作空间越来越小。
压力下的台海政局走向
赖清德此次的转向,虽然避免了与大陆的正面摩擦,但并没有为民进党争取到更多喘息时间。
岛内民生问题未解,外部经济环境趋紧,年轻人就业与房价之困持续发酵。
政治斗争虽能转移部分视线,却无法根本抹平执政的不满。
蓝营方面,洪秀柱的安全归来在心理上鼓舞了支持和平交流的群体,而马英九是否能再次顶住法律攻势,也将成为一次政治耐力的考验。
两个人的境遇,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台海这条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汹涌的水面下,不同力量的博弈形态。
未来的两岸较量中,类似的“警告、试探、调整、另寻突破口”的循环,或许还会多次出现。
但每一次出现,都伴随着力量对比的再次对照与舆论态势的重塑。
民进党当局口中的“选择”,在现实的政治压强下,其实越来越被限定。
收束与展望
这场围绕洪秀柱与马英九的不同待遇,不只是两个人的个人际遇,而是一面镜子。
镜子里映射出的是岛内执政者在强压力下的权衡,也是我们在关键问题上立场的坚定。
阅兵场上的威严与隆重,不只是给那些身处现场的人看的,也是给隔海而望的人看的。
看似是一次政治上的躲避与转火,其实更像是被现实推着走的调整。
只要力量对比与大势没有逆转,一切回避实质问题的战术动作,终究挡不住历史洪流。
对坚持民族大义的人来说,这场风波不过是一个注脚,而对执着于”台独“路线的人来说,这或许只是更大考验的开始。
参考资料:北京晚报——国台办回应台当局扬言查办参加九三活动人士
三立新聞網——「三中案」一審無罪!二審高院開庭 馬英九親出庭
来源:渣叔罗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