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在几天前,印度政府以“关税欺诈”为由,向三星开出44亿元天价罚单,直接吞噬其印度市场半年利润。从印度工厂罢工到税务镰刀收割,三星的“印度噩梦”愈演愈烈,而李在镕的访华行程,似乎正印证了那句老话:“在印度碰壁的企业,终将想起中国的好”。
三星电子会长李在镕现身北京某高端论坛,与小米创始人雷军谈笑风生。这看似寻常的商务会面背后,却是一场跨国企业的生死突围!
就在几天前,印度政府以“关税欺诈”为由,向三星开出44亿元天价罚单,直接吞噬其印度市场半年利润。从印度工厂罢工到税务镰刀收割,三星的“印度噩梦”愈演愈烈,而李在镕的访华行程,似乎正印证了那句老话:“在印度碰壁的企业,终将想起中国的好”。
三星在印度的遭遇堪称外资企业“踩坑”教科书,2024年,印度工人以“工资翻倍、35小时工作制、岗位世袭”等要求发起罢工,三星虽同意分阶段涨薪,却拒绝世袭制妥协。2025年工人再度闹事时,三星强硬表态“宁可关厂也不让步”,最终逼退罢工。
本以为危机解除,印度政府却突然翻出2018-2021年的旧账,指控三星进口电信设备时“错误分类商品”逃避关税,要求补缴44亿元税款及罚款,并威胁冻结资产。尽管三星搬出4名专家鉴定自证清白,印度海关仍以“提交虚假文件”为由强势收割。
这种“先诱资建厂,后查税收割”的套路并非三星独享。小米被冻结48亿资产、OPPO遭突击搜查、沃尔玛因电商规则被罚……近五年印度从外企口袋掏走超200亿美元,被戏称为“外资火葬场”。
有分析指出,印度外汇储备仅5800亿美元,外债却高达6200亿,罚款外企已成其填补财政窟窿的“常规操作”。
三星在印度碰壁后,正将筹码押向中国,比如2024年三星中国区销售额逆势增长12%,西安NAND闪存工厂贡献全球40%产能,对华出口额同比暴涨53.9%。李在镕此行不仅洽谈OLED屏幕供应中国手机厂商,更宣布追加228亿元扩建西安半导体基地。
而这背后,是三星对中国市场不可替代性的清醒认知。
一方面,长三角8小时配齐手机零部件,印度却需从中国空运模具钢,本土供应链良率不足40%;另一方面,中国智能手机年销量是印度3倍,高端机占比超40%,而三星在印份额已从榜首跌至第三;而从政策稳定性上来说,特斯拉上海工厂3年回本,印度工厂3年亏光,莫迪政府“自力更生”政策更逼走中国供应商,导致三星成本激增15%。
三星的遭遇,彻底撕碎了印度“制造大国”的遮羞布。当莫迪强推“本土零件占比超30%”政策时,中国供应链企业集体撤离,印度工厂陷入“零件靠进口、成本反超中国”的荒诞循环。反观中国,2024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35%,光伏、新能源车、造船三大产业横扫全球60%份额。波士顿咨询报告指出,中国全产业链效率仍比印度高37%,这种优势远非关税优惠可抵消。
三星的遭遇给全球企业上了一课,商业可以全球化,但产业链的根必须扎在尊重规则的土地上。
来源:坦荡的青山O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