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两天,我刚下飞机就有粉丝向我咨询增程。近两年,增程式汽车确实热门,2024年,国内增程式汽车全年销量达到116.7万辆,同比增长78.7%,其增速远远高于纯电。
撰文 / 赵试
前两天,我刚下飞机就有粉丝向我咨询增程。近两年,增程式汽车确实热门,2024年,国内增程式汽车全年销量达到116.7万辆,同比增长78.7%,其增速远远高于纯电。
面对增程式汽车市场爆发性的增长,主流车企纷纷进入增程赛道,增程技术也因此成为行业的新课题。那么问题来了,结构最简单的增程为什么会备受消费者青睐?现在量产的增程技术有哪些瓶颈?下一代增程又有哪些新的突破?笔者围绕这几个点作一些探讨。
增程技术成长史
增程属于大混动范畴。混动包括油混(HEV)、插电式混动(PHEV)以及增程式(REEV)。从混动结构来看,增程式无疑是最简单的混动技术,其增程器(发动机)与电机采用串联结构,发动机只负责发电,并不参与驱动。而在油混及插混动力中,发动机都需要直连车轮参与驱动,所以这两种混动都采用了更为复杂的串并联结构。
▲ 增程式汽车
由于增程式结构比较简单,很多人认为增程式汽车技术含金量不高。这种说法并不客观:首先,增程式汽车的行驶体验比其它混动更接近于纯电,而且对智驾的支持上限更高,因为它的驱动由电机完成,而电机的响应速度比发动机更快;其次,增程式技术门槛貌似不高,但要做好并不容易。
日产e-POWER可以说是增程鼻祖,不过e-POWER采用极小电池方案,其电池大概只有1度电,无法实现纯电续航,日常通勤节也不及国产增程省油。所以,e-POWER一进入中国市场就惨遭淘汰。
国产增程的普及绕不开理想——尽管当时理想瞄准增程动力,主要是因为增程结构简单,对毫无动力技术储备的造车新势力更友好,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增程解决了用户零里程焦虑的基本需求。
自理想捧红增程之后,新势力与主流自主车企开始把目光转向增程,增程式汽车也完成了从备胎到主流混动的华丽逆袭——2022年,国内增程式汽车销量约22万辆,到2024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116.7万辆,两年翻了4倍不止。
成长中的喜与忧
从国产增程的发展可以看出,增程1.0以理想、零跑、哪吒、问界等新势力为主。这些品牌中除了问界背后的赛力斯(前身叫东风小康)有造车经历外,其他品牌都没有造过车,更谈不上在发动机领域有何造诣。所以有网友说,“一个曾经默默无闻的东安动力,养活了多少家造车新势力?”。
▲ 已经退市的理想0NE
经过几年的发展,新势力推出的增程汽车也在进步,但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弥补并没有解决增程的几大“硬伤”,包括:
增程器存感太强。无论是怠速还是行驶,增程器都很吵,并且介入很突兀,坐在车内能明显感受到。
有电没电动力及油耗差距特别明显。“有电龙,没电虫”不是玩笑话,而是事实。满电状态下,5秒破百,综合油耗就2L多/100km不是问题。一旦电量不足,动力便嘎嘎往下掉,随便你怎么踩油门,踩出的不是动力而是油耗,7-8L/100km油耗是常态,如果跑高原或者冬季出行,有些增程车油耗直接破9。
而且,我到现在都不能理解,东安那台1.5T发动机最大功率110kW,为什么要加昂贵的95号或者98号油?
有些增程车在电量不足时会采用“保电”策略。通过降低智驾模块的供电来维持其基本行驶功能,从而导致自动驾驶功能受限。这种做法存在安全隐患,对驾驶没经验、对智驾迷之自信的新手司机尤其危险。
增程2.0由主流传统车企主导,他们原本就是国产发动机翘楚,同时拥有完备的三电体系。相较于增程1.0,增程2.0进步非常明显,主要体现在增程器介入更温柔、增程器噪音小、匮电动力提升、匮电油耗明显降低等方面。目前有少数1.5T增程车实际匮电油耗已降到5L/100km,满电与匮电加速时间缩小到零点几秒。
但同时我们也有注意到,这些进步有一部分依托于硬件升级,比如采用大电池方案提升续航,或采用功率更大的电机配合发动机解决动力短板等。
增程技术的下一站
从粗犷式生长的增程1.0到全面进阶的增程2.0,揭示出了两个真理,那就是做不好发动机的车企做不出优秀的增程,不具备全栈动力系统解决能力的车企也做不好增程。
提到全球TOP级发动机,就不得不提到自出生就被“封神”,如今已来到第五代的大众EA888发动机。
▲ 大众第五代EA888发动机
第五代EA888发动机有两大黑科技——通过可变截面涡轮增压器和500bar超高压燃油喷射系统的同时应用,不仅实现了动力与油耗的最佳平衡,其高效燃烧和优化涡轮技术,也为混动系统的协同工作提供了强大支持。
体现在动力与油耗的极致平衡上,以搭载第五代EA888发动机的途昂Pro为例,其发动机最大功率200kW(272匹),零百加速仅为7.6秒,WLTC油耗仅为8.35L/100km,换算成CLTC工况,其百公里油耗在7.5-8L之间。要知道,这可是一台自重超过2.7吨的中大型SUV。
第五代EA888发动机不仅可以独领风骚,还可以很好地融入混动系统,为大众实现新能源产品全覆盖留足了空间。具体来看,该发动机预留了48V轻混、PHEV混动接口。比如发动机与电机、电池协同,采用串联技术就化身增程动力,采用串并联技术则化身插混动力。但无论哪一种动力形式,逼近发动机物理极限的第五代EA888都能提升其解决复杂工况的性能。
作为增程动力时,这台发动机将带来更高的油电转化率,与此同时,大众已明确表示,未来上市的增程及插混产品将引入算法更精准的智能电池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根据驾驶工况和电量状态动态调整策略,在提升综合能效的同时,减少从纯电到增程模式切换时的体验落差。
大众并不是BMS技术的新人,它在这方面的能力在大众ID上已经有所体现——没有出色的电池管理技术,哪有ID出色的续航达成率?
最后说说
动力技术的竞争从来没有尽头,发动机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但大众依然在挑战发动机的物理极限,何况刚刚“转正”几年的增程动力呢?
增程1.0解决了用户续航零焦虑的基本需求,这是它最大的贡献,增程2.0虽然没有彻底摆脱对硬件的依赖,但它的确实现了增程从里程到体验的进阶。
纵观动力技术的发展,优秀者比拼的从来不是某个动力部件,而是通过技术实现系统高效协同,满足用户强动力、低油耗、好体验的终极需求。作为动力技术领军者的大众,无疑将系统性解决方案带到了增程汽车上。这或许意味着,增程3.0即将到来。
版权声明:图文/视频为线外邦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来源:线外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