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段持续已久的行业“阵痛期”里,书业流量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图书销售通路日益狭窄,新书市场整体表现疲软,出版机构在内容层面所面临的决策风险持续增大。不少出版人都有一个相同的感受:图书市场的容错率越来越低。
在这段持续已久的行业“阵痛期”里,书业流量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图书销售通路日益狭窄,新书市场整体表现疲软,出版机构在内容层面所面临的决策风险持续增大。不少出版人都有一个相同的感受:图书市场的容错率越来越低。
因此,公版书越发受到出版机构的重视,也成为当前行业背景下的一种策略导向。在过去十余年里,公版书市场泥沙俱下,成为出版机构价格战拼杀最激烈的领域。但是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出版机构也在调整公版书的运营策略,一批大众畅销书出版机构开始进军公版书市场,在经典书中挖掘新卖点、新情绪,从而收获新读者,成为大众出版的“新显学”。
在这一轮变化中,出版机构打造经典作品不再是简单重复和比拼价格,而是更加注重对当下社会议题和社会情绪的回应。可以看到,泰戈尔、悉达多、伍尔夫等作家的经典作品正以一种全新的面貌进入读者的视野。这些原本就沉淀在文化记忆中的经典文本,正在通过新的创意和表现形式复苏,尤其是在年轻读者聚集的内容社交媒体平台,这些被重新打磨过的“新产品”既是一种文化潮流,也是一种情绪消费,成为平台内容的流量密码,屡创销售高峰。
将此现象总结为“新公版热”再去观察,或许能看到大众出版的一条出路。
重新定位经典
公版书的再造热,是渠道变革与读者更迭结合的产物。
一方面,这一轮渠道洗牌,将过去出版机构赖以生存的大量长销产品和作为“现金奶牛”的经典图书淘洗出局,新书又很难在短视频电商这种容量小、销售周期短的渠道里迅速成长为销售主力,因此,出版机构急需更具确定性的产品形态补位。
另一方面,则是读者群体与社会议题的更迭。如今,新一代读者正在成为内容消费的主力军,读者关注的核心议题及其话语体系也在发生变化,对于过去经典图书的共同认知开始消退,出版机构需要从新的角度来解读经典作品,从而调动年轻读者的兴趣。
因此,从头部到新锐,大众出版机构都在新公版书里淘金。
果麦文化与读客文化本就是大众出版机构中塑造公版图书的佼佼者,市场成功案例数不胜数;中信出版集团则于今年4月重磅推出“无界文库”,以“让经典回归生活”为宗旨,第一批20种小开本图书包括《悉达多》《局外人》《老人与海》《我是猫》等世界文学经典,上市后备受读者关注;向来以打造“畅销书”著称的磨铁文化,也通过“磨铁经典”系列新译、重塑了诸多经典文学作品;北京时代华语国际传媒有限公司(简称“时代华语”)策划的《小狗疑心大宇宙阴谋篡夺它的位置》《快乐就是哈哈哈哈哈》等作品也引领了市场,屡创销售高峰;出版行业的新锐品牌,如“野望”“新流文库”等,也都在这个赛道创造了自己的经典案例:野望推出的《地粮·新粮》单本销量超8万册;新流文库策划的《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单本销量超16万册,“轻经典”系列文库本总销量超过20万册。
与以往掐着表倒计时等待版权解禁、一窝蜂争抢知名公版作品的策略不同,在当下公版经典的赛道上,出版机构更多是在历史文本中,尤其是在一些过去没有产生较大影响力的公版作者或内容上筛选、挖掘,打捞那些曾被忽略的优质文本内容。这一转变的背后,不仅是出版机构对运营成本和性价比的考量,也是对经典内容价值判断的一次创新。
在时代华语总编辑刘平看来,经典内容可以快速、便捷地与当下的消费者建立信任关系。既然经典IP拥有更坚实的市场基础,从而能形成天然的流量池,出版机构便会加大投入,进一步助推这股风潮。“简单地说,借助经典的文本内容和编辑们的天才创意,我们的目的是进一步连接和触达当下读者的内心——也就是满足读者的‘情绪价值’。用户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刘平直言。
在这一赛道上,玩家们的策略也各不相同。
作为业界公认的经典文学重塑的典范,果麦文化成功“复苏”的作品中,既包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涅朵奇卡:一个女人的一生》、伍尔夫《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和毛姆的《面纱》,也有《平面国》《地下室手记》等以往相对小众的文本。这些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热门公版”,却通过对社会议题的敏锐捕捉与策划再造,实现了惊人的销量跃升。
时代华语主打“年轻态”的经典文学作品。2024年8月,其策划的泰戈尔短句集《小狗疑心大宇宙阴谋篡夺它的位置》,截至目前总销量近30万册,当当网单日最高销量超过2000册;2025年2月,该策划团队又推出了王尔德短句集《小鸟啃坏玫瑰还说人类脾气太暴躁》,目前销售总量已经破10万册;刚刚上市不久的萧伯纳短句集《我开始理解公鸡每天早起然后尖叫》和即将问世的契诃夫短句集《刺猬永远做不了别人怀里的猫》,也都获得了极高的市场关注度。
四川文轩在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简称“文轩在线”)旗下自有文化服务品牌“远涉文化”,多年来从销售端反推内容、辅助内容策划和营销,对传统经典文化进行创新演绎,在重塑经典这个赛道上,取得了亮眼的市场表现。例如2024年上市的“新解四大名著”系列,依托经典IP的国民基础,上市当天通过直播渠道便创下50万元实洋的销售成绩,成为年度公版书重塑的标杆案例;此外,由远涉文化策划推出的美国作家贝蒂·史密斯的作品《布鲁克林有棵树》,截至目前销量已经超过8.2万册;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小说集《乌鸦·永不复生》销量超过12万套……
归根结底,这一波经典重塑的浪潮,既是出版机构应对市场不确定性的理性选择,也是在流量时代重构内容价值的一种努力。回看近两年的图书市场,大多数畅销作品的选题都呈现出“两种极致”——要么提供极致的实用价值,要么提供极致的情绪价值。前者的代表是教辅、科普童书、心理励志等品类;而后者,考验的是出版机构的策划能力与营销能力,这正是大众出版机构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
情绪与创意
如何建立经典文本与读者需求的关联,是新公版书成功的核心要素。
果麦文化擅长从选题中拆解出“核心情绪主题”。果麦文化的核心方法论之一,叫做“价值原型”。提炼与发现每本书的精神内核,将之浓缩成可传播的短语,每一句话都能与人们最普遍的情绪对应。通过这一方法论,编辑可以快速锁定一部作品中的读者共鸣点。
果麦文化营销主管杨喆说,公司每年会做很多公版选题,但要让自己的书成为公司重点资源,必须同时满足契合“情绪主题”、贴近当下时空环境两个要求。以《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为例,这是一个自上而下推进的项目。果麦文化董事长路金波判断,伍尔夫及其作品——包括名字和形象——已经成为女性精神觉醒的符号。同时,叠加对果麦优质译本的信心,路金波拍板升级重做该选题并亲自牵头推动。“我们给这本书归纳出的情绪主题和‘女性独立’有很强的关联性,与当时女性主义等社会热点形成有力呼应。”杨喆说,“最终路总决定选用一张以往很少见的伍尔夫侧脸照作封面,这个直观的视觉符号也给我们的营销工作提供了抓手。”
时代华语的打法同样注重“抓情绪”。《小狗疑心大宇宙阴谋篡夺它的位置》的书名创意来自95后编辑陈艳芳。她在小红书平台看到泰戈尔《飞鸟集》中的这句诗走红,便顺势借用并放大。“世界破破烂烂,小狗缝缝补补”,这种反差表达刷新了大众对泰戈尔的固有印象,更贴近年轻人的审美和语感。此外,在插画设计方面,陈艳芳选择与插画师红花HONGHUA合作,她笔下气鼓鼓、带着倔强和困惑的小狗形象,与新的书名完美契合;设计总监吉冈雄太郎结合插图风格和自己对泰戈尔短诗的认知,把常规的诗歌排版做成了可爱的拼贴手账样式——插画与版面语言的结合,让这本书在形态上打破传统,进一步向年轻读者的审美偏好靠近。
“我们做‘经典复兴’的策划,基本看三点:第一,文本和作者是不是足够有大众认知度;第二,作品背后的价值能否和当下读者尤其是年轻人的需求形成呼应;第三,编辑的策划是否足够有创意——书名是否新颖、符合年轻人的表达习惯,以及包装是否具有潮流感。”刘平总结道。
无论是果麦的“价值原型”,还是时代华语从经典文本里抽取“潮流书名”及五大论证标准,目标都是一致的:在重塑链条上,用最低成本、最高效率戳中读者情绪点。那些打破既有印象的书名、营销金句和视觉包装,本身就是当代情绪的载体。
情绪是策划的出发点,创意则是营销的原动力。时代华语在选题策划阶段就非常注重文本的差异化定位。进入经典复兴流程的每一本书,都需要从“差异性、共鸣感、高效率、出片率、分享欲”五方面进行论证——能否第一时间让读者感受到差异性,文本是否与市场已有作品截然不同;能否第一时间激发读者兴趣,使其产生共鸣并选择停留;能否第一时间高效触达读者,进而被读者翻阅;能否激发读者晒单到社交媒体(如朋友圈、小红书)的兴趣;读者在快速翻读之后,是否能激起分享欲望。
对远涉文化来说,作品本身的“国民普及度基底”、当下读者尤其是年轻群体的喜好适配性等,都是其选题决策的重要依据。在策划《加缪文集》时,团队始终秉持一个明确目标:既忠于加缪文学的经典价值,又要以崭新的形态走近更广泛的人群。以往版本的加缪作品多以其肖像或剪影作为封面视觉核心,但远涉文化并未延续这一传统路径,团队打破既定印象,封面以加缪标志性的风衣为主视觉,更易唤起读者对文学与哲思的氛围想象,书脊处融入加缪生前爱猫的插画元素,呼应他私人生活的温情记忆。从装帧到细节,都体现出远涉文化《加缪文集》与市场常规版本的差异——既尊重加缪作为经典作家的崇高地位,又借助设计语言与材质创新,令经典文本焕发新生,抵达更多当代读者的审美与情感世界。最终市场的反馈也印证了团队的判断——该品种上市首月销量便突破1万套。
“跳出传统图书边界,贴近年轻群体需求”是经典走近读者的关键。远涉文化在推广新版《夏日走过山间》的过程中,为图书配套设计了墨绿色帆布袋、订制礼品盒等周边,将图书转化为“可携带的生活美学符号”;同时,定价锚定年轻人消费水平,主打“情绪消费”,最终通过“生活场景共鸣”打动目标客群。在重新塑造《红楼梦》的过程中,围绕IP开发了红楼众筹项目,让读者深度参与文创图书开发,在项目解锁过程中沉浸式体验红楼主题。众筹项目解锁项包括红楼剧情闪卡、“林妹妹的书匣”主题礼盒等,让读者从“被动阅读”转为“主动参与IP互动”。这种设计精准击中了年轻群体“通过消费表达自我认同”的需求。
对社会议题的承接,也是新公版书策划和营销的核心出发点之一。果麦文化对《平面国》的重新塑造就经历了一次与社会议题结合的策略转型。该书原本是一部非常冷门的科幻作品,早期推广方向一直局限于“科幻开山之作”或“数学启蒙读物”等角度。杨喆和团队敏锐发现了书中蕴含的社会隐喻价值,从文本中重新提炼出“社会等级”和“女性地位”等当代议题,并结合当时的社会热点进行推广。团队为该书申请了重点营销资源,邀请“女性主义”话题博主和视频创作者参与推广,让该书成功破圈,仅2024年6~11月就创下近5万册的销售成绩,比2023年同期增长了超600%。
优势速朽的市场考验
在重塑经典的“新公版热”里,营销被赋予了更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此过程中,出版营销的本质变成了对“社会情绪”的精准捕捉与主动输出。公版书由此成为出版机构低成本试错、积累品牌资产的重要抓手——其内容可控、成本低、路径短,但成败系于营销一线的感知能力与执行力。也正因如此,新公版书成为一种“优势速朽”的品类。
这不算是一种乐观的产业走向:内容资源趋于同质化,版权红利逐渐被稀释,营销成为差异化竞争乃至构建品牌认知的核心变量。这也意味着营销团队必须具备极强的市场嗅觉与执行效率。一本经过策划包装的公版书,倘若无法在短时间内形成传播势能、完成销量转化,便极有可能被市场上的“快手玩家”迅速复制并围剿,优势在一轮流量潮中快速被稀释殆尽。
以果麦文化为例,其重点图书的营销周期通常为60天。一旦周期内没有达到销售预期,即有可能被撤出重点资源池,替换为新的选题。换言之,营销团队须在两个月内“打一场胜仗”,高效完成从市场定位、话题引爆、渠道渗透到销量转化的全流程动作,同时还要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同质化竞争。对图书内容、设计、视觉符号的全维度调度,必须围绕用户情绪价值展开且精准、高效。
杨喆直言,相比其他类别的消费品,书作为一种载体和媒介,在碎片化环境中的信息传播能力非常有限,每当有热点话题出现时,图书往往处于被动位置。因此,“借势”是核心策略。与传统营销时代依赖书评或媒体曝光不同,果麦文化当下更重视将图书内容与实时热点、影视剧集、社会议题甚至名人动态相结合。例如在推广《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时,团队先后借势电视剧《我的阿勒泰》中伍尔夫画像出现的镜头、章子怡离婚后戛纳之行上热搜等话题,营销团队找到章子怡早期关于“独立空间”探讨的访谈植入图书传播,将内容嵌入用户关注的新场景,不断为图书注入新的传播动能。“我们必须学会嵌入用户的日常场景——他们关心什么,我们就思考如何让书与之发生关联。”
无论是依托金句传播,还是强化视觉符号,抑或是通过社群场景精准触达读者,这些成功的营销案例都指向一个共同的营销理念:经典文本想要走近新一代读者,必须理解新一代读者的焦虑和欢喜,特别是要设法让感官愉悦度优先的年轻读者重新发现“经典文本”的本来魅力。
从更深层来看,这一轮经典的重塑,其实是出版人重新与时代建立连接的尝试。在情绪成为文化消费主变量的时代,谁能更快地捕捉社会议题,构建情绪接口,谁就能更快地实现市场转化。其中最重要的价值就是营销的介入,可以说,营销环节对社会情绪的深刻洞察或将成为大众出版机构最新的核心竞争力。一审:张艾宁二审:杨 帆三审:张竞艳来源:出版人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