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小米官方发布的消息,对新能源汽车安全,做个简单的分析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1 15:16 1

摘要:关于3月29日,三位女孩从湖北自驾小米SU7来安徽参加考试,出现交通事故,导致车辆燃烧、人员死亡的消息,今天在网上开始出现一些评论。

关于3月29日,三位女孩从湖北自驾小米SU7来安徽参加考试,出现交通事故,导致车辆燃烧、人员死亡的消息,今天在网上开始出现一些评论。

逝者已矣,生者叹息。

虽然说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在中国的大地上每天都在上演,但是一辆纯电车型,碰撞后起火,车门无法打开,而且导致三人死亡,并且又是网红车辆,它导致的关注度,显然不同于普通的交通事故。

有车友就这个事情,向往征询一些话题。

讲实话,这种网红品牌,尤其出现了这种极端的事故,一般来说,是不太适合做评价的。不是怕限流和围剿,更多的,是网红经济,已经导致很多人都消费,已经失去理性。哪怕最基本的道理,在网红车面前,都会受到莫名的攻击。

但是我们看官方已经在媒体公开发布了消息,所以,就新能源汽车安全,本人还是想做个简单的分析。

新能源汽车是否安全?

每当出现一些极端的交通事故,就会有消费者提到这个问题。实际上,汽车作为一个特殊的交通工具,不管是传统燃油车,还是新能源产品,安全从来都是相对。

也就是说,只要汽车在路上行驶,就不会存在绝对的安全。更多的时候,安全依靠的,还是驾驶人的安全意识,驾驶技术等。至于说车辆的被动安全技术,他只是在出现事故之后不得已的一种防范。

所以,在新能源车型已经非常普及的今天,我们再问新能源车型是否安全,这个问题,显然没有太多必要。

虽然说新能源汽车是否安全,已经是一个伪命题,但新能源汽车的产品安全,还是会因为企业和技术差别,存在着差异的。

我们知道,作为行驶在路上的特殊交通工具,因为速度的问题,汽车安全技术在汽车工业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都是作为汽车生产的基本前提。

但是不管是主动安全还是被动安全的设计,对于汽车企业来讲,都需要深厚的技术积累。随着时代的发展,安全技术始终都是车企的难题。尤其进入新能源汽车时代,电池的使用,给汽车安全技术,带来更多的挑战。

汽车安全技术,理论上,应该是消费者对汽车关注最主要的问题,但是我们看很多网红车,仅仅依靠一个模仿的外观,就可以有很好的销量。

虽然这种克隆车企,会因为质量的不好,而很快倒闭。

但是倒闭的模仿车企的前车之鉴,似乎不会对后来的消费者引起警醒。现在的汽车市场,依然有一些靠外观,就可以卖的很好的车型。

而一些对汽车安全技术非常执着,在产品上市之前,会对车型进行各种极致安全性能、进行公开测试的车企,其安全技术非常严苛的车型,在市场终端,似乎并没有那些网红车的关注度高。

同样是新能源车型,在2024年,奇瑞集团的高端品牌星途星纪元,就分别做过三车碰撞,31.9米高空坠落,瑶光C-DM过刀山电池刮底等各种极限安全测试。

他们的测试过程,都是为了检验在各种极限状态下,作为新能源车型,电池在遭到碰撞,挤压,刮蹭之后,是否可以确保车辆及时断电,不发生起火爆炸,同时给驾驶人员足够的逃生时间等。

这些极限安全测试,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用车安全来讲,无疑具有非常明确的指导意义。

但是这些极限安全测试项目,可能因为技术性太强,似乎并不能引起太多的非专业人士的关注。更多的年轻车友,在选择车辆时,似乎更关注外观,配置,和车辆的曝光程度。

而那些品质非常优良,安全性非常强大的好车,往往就成为部分懂车的专业车评人的选择。这也导致很多好车,品质叫好,销量却不叫座。

这显然是一个消费的误区。

所以,作为一个汽车业内人士,在亲友们因为购车向我咨询时,我的推荐,一般会把汽车安全技术放在首位。

那些浮华的,没有经过安全认证的,在安全技术方面,缺少市场检验和技术沉淀的车型,我一般不建议大家购买。

因为汽车属于特殊的交通工具,安全,一定是任何一辆汽车所有要素中,最根本的前提。

所以,当我们面临一个个惨痛的交通事故现实时,我们再去回顾,那些一直在安全技术方面执着追求的车企,那些一直把安全大事件,作为重点传播内容的品牌,那些一直倡导:安全是最大的豪华的自主高端,是否,应该是我们最应该尊重的企业?

我不知道这篇文章能否发出去,我也不想蹭这种事故的流量。但是,安全对所有汽车产品的重要性,还是希望所有消费者,能够提升对汽车安全的认知,在选择车型时,能更看重产品的安全性。

但愿所有在路上的行车人,最后都能安全抵达!

来源:小叶汽车闲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