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等待广告倒计时结束的焦灼中,你可能从未意识到,就连这短短的倒计时数字也在欺骗你。视频平台的“时间鬼秤”正悄悄偷走我们的时间。
等待广告倒计时结束的焦灼中,你可能从未意识到,就连这短短的倒计时数字也在欺骗你。视频平台的“时间鬼秤”正悄悄偷走我们的时间。
01
广告倒计时频现“鬼秤”
“看广告的时候,时间好像总是过得很慢。”这种被称作“时间错觉”的心理现象,也许并非错觉。近期,多家视频平台被曝光广告实际播放时间超出标明时长,优酷119秒广告实际播放123秒,芒果TV80秒广告实际播出83秒,爱奇艺120秒广告则多了2-3秒。
数字倒计时在屏幕上跳动,每一秒都显得漫长,而你可能从未意识到,这些秒数背后隐藏着一个精心设计的时间陷阱。
8月末,有媒体对优酷视频、芒果TV和爱奇艺等主流长视频平台进行了详细测试。
测试结果显示,这些平台的广告实际播放时间均多于页面标明的时长。在优酷视频App观看电视剧《献鱼》时,广告标识为“119秒”,实际播放却长达123秒,超出4秒。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芒果TV。观看综艺节目《花儿与少年·同心季》时,标识为“80”的广告实际播放83秒。爱奇艺的情况如出一辙,标注120秒的广告实际播放122-123秒。
除了这三大平台,其他一些互联网平台的广告也存在轻微超时现象,但差异仅在1秒左右,普通人难以察觉。
这种被称为新型“鬼秤”的现象正在悄悄偷走用户的时间。就像菜市场秤盘底下贴磁铁,某些平台通过技术操纵时间显示系统,扰乱了用户的认知偏差。
02
平台回应:避重就轻
面对用户质疑,各大平台的回应显得避重就轻。
优酷视频客服表示“已记录问题并反馈相关团队”,但未对超时原因作出具体解释。
芒果TV最初否认存在问题,称“广告倒计时没有问题,是一秒一秒跟着倒计时走的”。经追问后,他们才解释称是因为“广告视频起播需要时间完成加载和缓冲”。芒果TV辩解说,广告播放需要按顺序起播多个视频,累计多次起播耗时,导致自然时长略大于标注时长。他们强调“平台计时与素材时长对齐”。
爱奇艺的回应最为简单:“请您以前端页面展示为准”,未对时长差异作出任何具体说明。
技术解释看似合理,实则站不住脚。若缓冲耗时确需计入,平台有义务提前告知用户实际时长,而非虚标倒计时。本质上,这是将技术成本转嫁给消费者的时间权益。
03
“时间魔术”的技术黑箱
从技术角度看,平台通过修改倒计时算法实现“时间膨胀”。
用户界面显示1秒,实际流逝1.3秒。技术博主实测发现,某平台倒计时器真实速度仅为标准时间的70%,导致标注30秒的广告实际播放超40秒。更隐蔽的是二次劫持——倒计时结束后强制插入不可跳过的促销信息,如“限时优惠”弹窗延长广告10秒。
而工程师对广告系统代码分析显示,部分平台直接在后台设定“内定时长”。例如标注90秒的广告,系统参数实际写入92秒,从根源上虚标时长。湖南《三湘都市报》记者实测验证:两个平台标注120秒与30秒的广告,实际用时122秒与32秒,误差率达行业“默契值”。
单次3-4秒的差异看似微不足道,但累积效应惊人。以用户日均观看10个广告计算——
每次多3秒 → 日耗30秒 → 年耗超3小时。
时间成本之外,此举更助长了平台“试探底线”的行为模式。从会员权益缩水到自动续费陷阱,再到如今的“偷时间”,形成系统性用户权益侵蚀。数据显示,黑猫投诉平台关于自动续费的投诉近20万条,揭示消费者维权困境。
04
千万元级灰色收益的生意经
“偷时间”本质是平台对用户注意力的二次收割,业内人士测算:单则广告多延长1秒,按行业标准0.03元/千次曝光计算,某平台年增收超1200万元。
这种“鬼秤”操作与早年视频行业延长广告时长如出一辙——2012年行业曾将15秒广告悄然增至45秒,如今技术手段更隐蔽。而用户付出的代价具象为:观看120秒广告实际被占用123秒,全年累计可达数小时。
付费会员本为“免广告”而生,但平台通过12种变相广告(如暂停广告、贴片广告、会员专属推荐)持续侵扰用户。2023年调查显示,72%会员遭遇非预期广告,年付200元会员仍需忍受“专属广告”。这种“付费后二次收割”模式,导致用户产生强烈被欺骗感,动摇行业信任根基。
05
时间权益
消费者最公平的资产
时间是我们每个人最公平的资产——一天24小时,谁也不多一秒。平台偷走我们的几十秒,实则是偷走了对用户最基本的尊重。
在“看广告换免费内容”的模式已成为互联网基础商业模式的今天,这种时间盗窃行为引起了广泛共鸣。消费者用时间换取平台上的免费内容,本质上是一种时间交易。
一些平台连这些按秒计算的交易都要动手脚,用技术手段操纵时间显示系统,扰乱了用户的认知偏差。这不但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还侵害了公平交易权。
来源:电脑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