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食闻】四川乐山“乐字号”土特产走向世界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1 14:55 1

摘要:作为天府粮仓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省乐山市是全省农产品精深加工这条重点产业链的主要承载地,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也出台系列“政策包”,支持乐山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我们用全省3%的耕地,生产了全省4%的稻谷、5%的猪肉、8%的淡水水产品、9%的禽蛋。”乐山市政

作为天府粮仓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省乐山市是全省农产品精深加工这条重点产业链的主要承载地,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也出台系列“政策包”,支持乐山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我们用全省3%的耕地,生产了全省4%的稻谷、5%的猪肉、8%的淡水水产品、9%的禽蛋。”乐山市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茶、果、药、林四大特色优势产业正集聚成群,一大批“乐字号”土特产正走出乐山、走向世界。

五通桥区聚焦“小、精、特、优”的特色产业,围绕“点、线、园、片”发展思路,着力实施“1+N”精品农业战略,完善“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一体化全产业链,构建以粮油为主导,生姜、中药材、蔬菜等为特色产业支撑的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2024年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24.6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万元。

种植户在地里采收生姜

做优“西坝生姜”品牌。生姜是五通桥的传统优势产业,特别是在西坝镇,栽种生姜历史悠久。近年来,五通桥区狠抓品牌培育,进一步提升“西坝生姜”品牌价值。2014年,“西坝生姜”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多次在省内外农业博览会参展亮相,因其皮薄、脆爽、纤维少、肉质细嫩、商品性好,又可加工成泡姜,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西坝生姜”也因此同“西坝豆腐”“西坝米酒”并称西坝“三绝”,声名远播。

该镇种植生姜3000余亩,年产量1.2万余吨,年产值5000余万元。目前五通桥区正在加紧建设零农残出口备案基地及西坝生姜加工厂综合体项目,尝试拓展更大的市场。

蔡金镇种植泽泻历史悠久,但在过去,泽泻等中药材存在生产效率低、产业链条短、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近年来,五通桥区不断改革,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粮经复合经营新模式,通过探索“水稻+泽泻”轮作模式,为当地农民群众致富增收开辟了新路径。

蔡金镇泽泻种植面积达5000余亩,年产值2000万元,带动当地农户人均年增收约1万元。今年,五通桥区明明泽泻专业合作社与日本、韩国医药公司签订了直供意向协议,首批订单的货物预计5月全面装箱发往海外,预计可实现创收1100万元。

产销一体,蔬菜产业从传统向多元化拓展。金粟镇双漩村毗邻国道,交通便利,受岷江冲积,当地土层深厚、肥沃,适宜发展农业产业。该村充分利用优渥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全村蔬菜年产量达1.6万吨、年产值突破1.2亿元,户均增收1.5万元。同时,该村大力推广嫁接育苗种植、绿色防控等新技术,开展立体套作、粮蔬轮作等种植新模式,实现“一田三季、同田多收”。并通过实施智能化、机械化建设,建成水肥一体化大棚500亩和蔬菜高产基地4000亩,引导区内农机企业研制专用微耕机械500余台,全村耕种机械化率达100%,亩均产值提高20%以上。

此外,西坝镇还获得了“出境新鲜水果果园注册登记许可证”,多款特色农产品销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在提高蔬菜品质和产量的同时,该村注重拓展销路,在五通桥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与乐山五通化工园区企业搭建“产销直供、保底收购”利益联结机制,每年向园区企业直供蔬菜500吨,产值约200万元。

峨边彝族自治县宜坪乡宜坪村地处峨边“西大门”,属于高山地带,辖区面积10.81平方公里,728户2307人。近年来,该村坚持党建引领,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广“薯玉蔬蔬”复合轮作,探索“果林上山”复合套种,推动“果蔬粮药”复合种植,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助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获评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粮经”轮作,蹚出“吨粮万钱”发展模式。宜坪村优化模式鼓起“粮袋子”,依托山区坪坝地势,通过“党员带头+群众探索+技术指导”模式,推广“薯玉蔬蔬”“果林套种”山区粮经复合种植模式,马铃薯亩均产量提高到3至4吨、玉米亩均产量0.5至0.7吨、蔬菜亩均产量3.5至5吨,形成“千斤粮万元钱”“千斤果万元钱”“千斤药万元钱”三个“千万”模式。

拓宽销售新路子,宜坪村实行“户种统销”+“线上线下同销”模式,党员致富带头人跑市场、扩销路。引进“亿星圆”和“蜀味宜乡”经营主体,推出四季时鲜农产品定制菜单,打造共享农场新业态,拓展果蔬销售路径,带动销售高山枇杷等200余万元,高山蔬菜年统销额达到2000万元。

稳定增收装鼓“钱袋子”。宜坪村坚持适度规模化发展,通过“土特产”种植补贴、优化生产要素等方式,提高群众精细化耕种积极性,挖掘优质种植户收入潜力,稳定“半弱”劳动力收入来源,平衡农业机械化、耕地集中化和农民生产就业矛盾,农田每亩均增收1—2万元。

“林果”更迭,探索“一地多金”发展路径。向山地缓坡“要空间”。宜坪村开发“四荒”潜力资源,高标准整理低效林3000亩,建成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1000亩,探索实施“果林上山”,充分对接市场需求,选育特色大五星枇杷,打造2700亩优质高效核心示范区,延伸产业发展空间。为示范农户“出政策”。采取以奖代补形式,鼓励农户、大户发展枇杷产业4000余亩,推广马铃薯、中药套种1500亩,引进仙山农场、佳山裕水等经营主体,采用“支部+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引导群众流转土地得租金、进园务工得薪金,促进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1万元。抓品牌培育提效益。积极推进农业品牌培优,提升农产品的品牌品质和生态价值。

(王继发 蒋俊伟)

来源:中国食品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