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河石文化——崆峒文化与自然完美融合的见证者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1 14:28 1

摘要:我不知道地上有多少石头,但肯定比我们吃过的大米要多的多。喜欢天文学的朋友们知道,天上闪着亮光的星星其实就是巨大的石头。可见,天上也有无数的石头。人身体内也有石头,比如胆结石。

陇原奇石现人间,

崆峒山巅会神仙。

未随女娲补苍天,

相伴泾河续情缘。

人最离不开的东西,有两种是最常见的。一个是水,另一个就是石头。

我不知道地上有多少石头,但肯定比我们吃过的大米要多的多。喜欢天文学的朋友们知道,天上闪着亮光的星星其实就是巨大的石头。可见,天上也有无数的石头。人身体内也有石头,比如胆结石。

古人云:“水无石不澈,山无石不雄,城无石不古,殿无石不华,园无石不秀,庙无石不灵,斋无石不雅,人无石不安。”

民间有言:喝了石缝里渗出来的天然泉水,人身体硬朗,因其富含微量矿物质元素。看来,没有石头,人几乎无法生存。在天地间,找一个没有石头的地方,恐怕也很难。

泾河发源于宁夏六盘山东麓,流经崆峒区和泾川县、最终在陕西注入渭河,全长约455公里。从它诞生算起,已经流淌了300多万年。作为“泾渭分明”典故的主角之一,泾河不仅在地理上具有标志性意义,更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泾河石历经河水的冲刷,每一道纹路都是时间的不朽印记,其形成与地质历史、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作为河流孕育的天然瑰宝,泾河石承载着地质变迁的痕迹与人类文明的演变史。

在远古时代,人类用石头来打火,从此诞生了文明的曙光。继而磨制成石斧等石器,用于加工骨、木等材料。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岩石画,则是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初始文化。

石头作为文化载体,赋予了很多象征含义,例如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从世界范围看,伟大的文明都与石头有关。如:埃及金字塔、希腊神庙、敦煌莫高窟、万里长城等。就连商周青铜器,所需的金属也是从石头里面提炼的。

泾河流域地处鄂尔多斯地块南缘与秦岭造山带的过渡区,历经喜马拉雅地质运动,地层丰富,岩石破碎后进入河道,经河流搬运磨蚀,独具特色。部分石块因矿物浸染形成独特深色纹理。有青灰、黄褐、暗红色等。或嶙峋如峰,又如河水、人物、动物、文字象形石,具写意美感,部分带天然孔洞。奇形怪状,恰似灵石,令人爱不释手。悠悠泾河,因魏征梦斩老龙王的故事而流传千古。石乃龙之骨,奇形怪状,恰似灵石,令人爱不释手。

泾河上游多峡谷,像十万大峡沟。中下游河床宽阔,最宽处超过七、八里之距。泥沙沉积明显,为爱好者捡石提供了便利条件。 我曾在河边捡到一个桃心状石头,正好两端有洞眼相通,穿个红绳子,挂在脖子上不大不小刚合适。

从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好多与石头有关的记录。例如人人皆知的女娲用五色石补天的故事。看过《西游记》的人知道,齐天大圣孙悟空是由石头变得。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书名原本叫《石头记》。教员在《贺新郎·读史》中就提及“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宋代苏东坡就非常喜欢收藏奇石,并做了大量与石有关的诗词。陆机在《文赋》中写有:“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就是对玉与石之间关系生动的描述。而在民间,有望夫石等众多的神奇故事。我上小学的时候,还学过一首歌,名叫《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头》,至今依然让人记忆犹新。

自古以来,泾河川道是捍卫三秦的战略要地。宋元之际,投石机在战争中得到了的大规模运用,作为冷兵器时代的“远程大炮”,攻城利器一度让人恐惧不已,也让石头大量的进入了战场。俱往矣,投石机早已淘汰,而今多了碎石机。

在我的家乡平凉,如果要找出一个最大的石头,我看就是崆峒山。经过地壳运动以及人类数千年的精雕细琢,逐渐发展成为了举世闻名的道源圣地,进而演绎出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崆峒文化。五千年前,黄帝问道就发生在崆峒山的广成子洞里。据说目前共有72处石府洞天,如崆峒洞、三教洞、药王洞、玄鹤洞等。至今还有黄帝问道时居住的石洞,可以说是“洞洞有故事”。就连1920年海源八级大地震,也未曾使其古老建筑遭到破坏,堪称奇迹。来自于北京的地质专家详细考察研究后得出结论:崆峒山本身为一个巨大的整体石头,难以撼动。北戴斗极为崆峒,作为地理与时空标志,崆峒山真是名不虚传。

崆峒山的台阶全部是用长条石一级一级修筑而成,不知流淌了多少劳动者的辛苦汗水。此外,崆峒山上还有大量的古代雕像和明清石碑,它们都是崆峒文化发展的真实见证者。其历史价值及重要性不亚于赵时春编著的《平凉府志》,字字珠玑,饱含历史之沧桑,传承文化之精髓。我们能看到对于古代崆峒历史文化记载,也只有它们了,既要全力保护好,又要研究宣传好。大江南北的游客和金石文化研究者来到崆峒山,除了欣赏西来第一山的神奇秀丽景色,争相一堵的还有承载着大量文化密码的碑林石刻。

崆峒山下,有一块四方四正青褐色的石头耸立在河水中央,名叫二郎石,估计有数百吨之重。与它有关的故事流传甚广,成为游人拍照打卡的重要景点。它见过问道崆峒的黄帝吗?也许石头上可以寄托美好愿望与期许,延续天人沟通的梦想。

石是万物之本,石是千古真相,石是经过千锤百炼的产物。在崆峒山地质博物馆,可以看到大量地质演变过程产生的化石标本,既有植物化石,又有动物化石,还有矿物标本……无不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如果你去平凉市博物馆,能看到远古人类使用过的石器,还有许多精美珍贵的石像和石碑拓印。1974年,文物专家刘玉林在泾川牛角沟发现了或将改写人类进化史的“泾川人骨化石。”1981年,考古学者曾在平凉小芦河边,发现了体态庞大的大象臼齿化石。经考证,这是距今约二万年前的更新世时期的大象化石,是亚洲象的直系祖先,具有重要的价值。正是这些化石的出土,证明了泾河流域是一片美丽而又丰饶的地方。此外,绵绵百里的泾河石窟走廊,千百年来承载着不朽的信仰史。

查阅崆峒历史,泾河第一桥——八里桥,最早是石台木桥。后来在1938年再次修建时,共用了石料三千余公方。

如今,在宝塔公园之内,大明韩王时期的石牌坊保存完好,楣刻“东岳大帝行祠”,上书永护封疆。石牌坊为砂砾岩石质,传统歇山顶石榫卯翘檐结构。朋友们有空可以去仔细游览一番。

在崆峒区的一些公园或单位门前,往往矗立着形态各异的石狮。走在乡间的路上,好多农户家门口会摆放着整齐的石头墩墩。方便闲暇时就坐,男女老幼或相聚聊天、或做针线活。我在王沟村就见到过一个特别方正的石头,一问主人,才知道他父亲过去是村里有名的石匠。

七十年代前,几乎每个村子都有老石匠。农业生产与生活离不开石匠的辛苦付出,石磨、石碾、石柱、石凳、石锤、石碌碡,牲口饮水用的石槽等的加工与制作。包括乡村小型水利工程,如修建水坝水渠以及筑路修桥,石匠都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在崆峒区一些民俗文化场馆中,还能看到这些东西。现代城市家庭没淘汰的,恐怕只有磨刀石了。在公园和一些较大的居民小区,公共绿化区域通常建有假石山,或者是写上字的大石头,或者是按摩脚底的磨脚石。

在白水镇泾河北岸,独具特色的石质窑洞尚存较多,年代久远,默默诉说着曾经的生活故事。一洞一石,除了亲切之外,它还有着巨大的作用,见证了社会的进步。泾河石承载了泾河流域的文明记忆,在没有水泥和砖头的岁月里,农村盖房子筑墙打基础,往往离不开泾河石。再普通的石子,经过匠人之手,会让房子变得既牢固又美观。甚至连那不起眼的料疆石,破碎后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过去,社员们都是用架子车到河边拉石头。那时候,河水特别清,大石头也比较多。如果需要细沙,在河边用木头撑起铁筛子,自己动手筛就行了,很快就能有一大堆石沙。

蒲松龄有诗曰:“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人人坚如泾河石,走遍天下不用愁。在文人中,有以石养志,以石为友的传统习俗。收藏一块石头,就如同与一位儒雅君子相处,定会受益良多。

看山、看水、看石、看生活。有一个网友说:“泾河多奇石!一时兴起,早上跑泾河边上溜达,拣了块貌似金蟾的石头,越看越喜观,决定用它做书桌上镇尺了。”

近日,在平凉文化馆举办的著名画家张纬中油画展。其作品中就画有泾河石,蕴藏着丰富的崆峒自然风貌与泾河文化。

读懂了泾河石,就读懂了崆峒。自从有了泾河,有了泾河石,有了人,泾河石便与社会生产长期相随,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真实记录了崆峒文化与自然的交织融合。愿天下之人,皆能领略石之美,感悟天地之道。

期待未来,通过举办奇石展览、开发泾河石文创艺术品、加大泾河文化的挖掘与推广,来不断增强公众认知。使之成为地域文化符号,提升泾河石的收藏价值。让传统与现代和谐共存,共铸泾河石之魂魄。这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豪迈颂歌,更是对崆峒文化的不懈追求。

来源:农民工文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