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有关“中国籍女子嫁到外国贫民窟求助回国”的视频。视频中的情节宛如电视剧:一名中国女子出现在环境恶劣的贫民窟街头,哭诉自己嫁人后被丈夫限制人身自由,护照被扣押,无法回国,而在该女子与中国博主偶遇后,该女子希望博主解救其回国。
它提醒人们,互联网的“剧本化表演”可能随时伪装成现实新闻,打动人心的未必都是真实的。
文 | 李思寻
近期,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有关“中国籍女子嫁到外国贫民窟求助回国”的视频。视频中的情节宛如电视剧:一名中国女子出现在环境恶劣的贫民窟街头,哭诉自己嫁人后被丈夫限制人身自由,护照被扣押,无法回国,而在该女子与中国博主偶遇后,该女子希望博主解救其回国。
短短几分钟的视频,在各大社交平台引发了巨大的关注和转发。许多网友纷纷留言,表达对女子遭遇的同情,甚至有人呼吁驻外使领馆介入。
然而,就在公众情绪被点燃之际,事件的真相却迅速浮出水面。
9月7日,公安部网安局发布的官方通报中明确指出,该事件完全是一起虚构摆拍的网络谣言,视频并非真实遭遇。经过调查,这起事件是杨某江(男,22岁)与其女友陈某心(女,25岁)精心策划的表演。他们通过制造极端情境,试图博取眼球,吸引粉丝,最终目的是为后续的直播带货积累流量。警方经过调查后,依法对二人作出行政处罚。
视频传播过程中,夸张的叙事与沉浸式的场景营造使得不少观众信以为真。镜头中的“贫民窟”环境显得极为逼真,女子声泪俱下的表述更强化了故事的代入感。这类内容往往击中观众的情绪点,让人产生怜悯与愤怒,因而转发量极高。事实上,这种利用大众善意与社会共情机制来牟取私利的做法,已经成为近年来网络造谣的常见手段。
在官方辟谣之前,舆论场曾出现过两种声音。一部分网友全情投入,呼吁救助;另一部分人则保持怀疑态度,指出视频拍摄过于精致,场景设置和人物表演痕迹明显。直到公安机关正式通报,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对于那些被情绪裹挟的网友而言,这一反转无疑令人震惊。
根据警方的调查结果,杨某江与陈某心在策划过程中分工明确。杨某负责拍摄与剪辑,而陈某则出演“受害女子”的角色。两人事先设定好剧情走向,再通过后期处理营造出更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其说这是一段求助视频,不如说是一场精心安排的网络短剧。但不同的是,这种“剧本杀”打着现实的幌子,利用公众对弱者的同情心,属于典型的恶意欺骗。
公安部网安局在通报中强调,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任何人发布信息,都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于故意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公安机关将依法依规坚决打击。此次事件中,两名涉事人员虽然未触及刑事犯罪的门槛,但因其行为扰乱了网络秩序,已受到相应的行政处罚。
“女子嫁到外国贫民窟求助回国”的故事,最终被证实只是一场谎言。它提醒人们,互联网的“剧本化表演”可能随时伪装成现实新闻,打动人心的未必都是真实的。面对动情的叙事,公众需要保持冷静,追问证据,避免成为流量的牺牲品。对于那些试图通过欺骗攫取利益的人来说,法律的追责将是必然的归宿。
这起事件中,该女子会在视频的评论区与网友互动时,持续误导网友这是真实发生的情况。这样的行为不仅浪费社会公共资源,更伤害了公众的信任感。
更严重的是,一旦大规模传播,它可能引发舆论恐慌,甚至干扰公共事务的正常运转。例如,有关海外中国公民受困的虚假信息,极易激发公众情绪,甚至迫使相关部门不得不进行紧急核查。久而久之,这会让真正需要帮助的求助信息被淹没在“狼来了”的噪音中,削弱社会对真实困境的关注。
当善意被一次次利用,极有可能转化为冷漠与麻木。因此,规则的建立和执行很有必要,正是为了避免这种局面发生。网络空间需要善意,更需要规则。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次谣言的揭穿,都是社会共同体在自我免疫、提升认知的过程。
最后,不得不为警方在这起案件中的快速反应和权威通报点赞。在笔者看来,这对遏制谣言的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事件发酵后不到48小时,官方就完成调查并公开真相,遏制了谣言的进一步扩散。这种高效的回应,既展现了执法部门对网络生态的重视,也增强了公众对权威信息的信任。
资料来源:央视新闻、公安部网安局、北京日报、极目新闻
来源:新民周刊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