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里的乡愁:淮剧,流动在时光里的文化记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8 16:30 1

摘要:海老弄堂的清晨,若听见广播里飘出熟悉的建湖腔,那一定是淮剧在唤醒沉睡的乡愁。沈巍谈及家乡戏时眼含热泪的模样,道出了多少盐城人与淮剧的不解之缘 —— 这门发源于苏北里下河地区的艺术,早已超越戏曲本身,成为连接故土与异乡的情感纽带。

纵观盐阜消息:海老弄堂的清晨,若听见广播里飘出熟悉的建湖腔,那一定是淮剧在唤醒沉睡的乡愁。沈巍谈及家乡戏时眼含热泪的模样,道出了多少盐城人与淮剧的不解之缘 —— 这门发源于苏北里下河地区的艺术,早已超越戏曲本身,成为连接故土与异乡的情感纽带。

淮剧的根扎在盐城、淮安的田埂上,清末民初随移民传入上海后枝繁叶茂。1953年,经周恩来总理提议,这门曾被称为 “江北戏” 的民间艺术正式定名 “淮剧”,而建湖方言因其 “刚柔相济、四声分明” 的特质,被1962年的淮剧考定委员会确立为标准舞台语言。那些 “爬沙”“婆娑” 的韵部发音,唱的都是故乡的水土风情。

最动人的莫过于乡音里的共鸣。《海港的早晨》中 “求人说情,把门路找” 的唱段,一响起就勾起沈巍对祖母的回忆 —— 这便是淮剧的魔力,它把寻常百姓的生活唱进了戏文里。遗憾的是,1959年前的老艺人唱腔大多没有录音,我们只能从马麟童等前辈留下的唱片中,想象早期淮剧 “香火戏” 的原始韵味。这位1950年率先打出 “淮剧” 旗号的艺术家,用笛声记录下了《舞台姐妹》的风华,成为珍贵的声音档案。

上海淮剧团1953年成立时,首批演员多来自盐城地区。这些带着乡音的艺人,让建湖方言在黄浦江畔生根开花。如今沪上淮剧演员虽多为本地培养,但学戏先学苏北话的传统从未改变 —— 毕竟少了那口 “不卷舌、语调柔” 的建湖腔,淮剧就丢了魂儿。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剧的每段唱腔都是流动的乡愁。那些没有录音的老腔与代代相传的新韵,在戏文里延续着盐城人的集体记忆。当上海的广播再次响起淮剧唱段,你会明白:有些乡音,无论走多远,都永远刻在血脉里;有些文化,即便时光流转,也始终鲜活如初。

来源:洋洋拍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