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食肉,一边念佛,还有功德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1 14:14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本文资料来源:《楞伽经》《大般若经》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本文资料来源:《楞伽经》《大般若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切肉不得食,断一切肉,我说是真解脱者"

这句话道出了佛教对食肉问题的基本立场。在佛教传统中,食肉与念佛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佛教强调众生平等,慈悲为怀,而食肉则意味着对其他生命的伤害。

然而,现实生活中,不少信佛之人却难以完全断绝肉食。这种信仰与习惯的矛盾,让许多人陷入困惑。

对于那些一面供奉佛像念诵经文,一面却无法戒除肉食的人来说,佛门中对此究竟有何教诲?修行之路究竟该如何抉择?佛陀的智慧将为我们揭示其中的奥义。

南北朝末期,北周境内有一座香山寺。寺中住持智藏法师,是当时北方颇有名望的高僧,精通经律论三藏。

这一日,寺中来了一位中年商人,名叫王元。他身着锦缎长袍,腰间挂着玉佩,一看便知是个富贵人家。王元来到大殿,向佛像恭敬地磕了三个头,又在功德箱中投了一锭大银。

智藏法师见状,上前问道:"施主远道而来,想必有事相求?"

王元拱手道:"大师慧眼如炬。小人确有一事不解,特来请教。"

智藏法师将他引到禅房,奉上香茶,道:"施主但说无妨。"

王元犹豫片刻,说道:"大师,小人自幼随母亲信佛,每日念诵阿弥陀佛圣号不辍。可是,小人经商在外,难免要与客户觥筹交错,饮酒吃肉。小人心中常感矛盾,不知这样做是否违背了佛法的教诲?"

智藏法师闻言,沉思片刻,正要回答,突然殿外传来一阵嘈杂声。一位小沙弥慌忙跑进来禀报:"师父,寺外来了一队猎人,说是山中迷路,向我们借宿一晚。"

智藏法师点头道:"佛门广大,来者即是客,快去安排吧。"

小沙弥离去后,智藏法师对王元说:"施主所问之事,非三言两语可说清。不如明日再详谈,今晚且在寺中住下如何?"王元欣然应允。

夜幕降临,猎人们在前院休息,王元则被安排在后院禅房。夜半时分,王元辗转难眠,起身到院中散步。月光下,他看到一队猎人正在院角处低声交谈,似乎在密谋什么。

王元心生警觉,悄悄靠近,只听一个粗壮的猎人说道:"我早就盯上这座寺庙了,听说这里收了不少香火钱,今晚便动手吧!"

另一个瘦小的猎人担忧道:"可这里是佛门净地啊,我们这样做,会不会..."

粗壮猎人冷笑一声:"哼,什么佛门净地!我猎了一辈子的兽,吃了几十年的肉,不也活得好好的?那些和尚整天念经拜佛,到头来还不是要靠我们猎人送来的肉食才能活命?"

王元听到这里,大吃一惊,正想去通报智藏法师,却被身后突然出现的一个人拉住。回头一看,原来是智藏法师。

智藏法师示意他不要出声,带他回到禅房。

"大师,那些猎人要行不轨之事,我们得赶紧通报官府!"王元急道。

智藏法师却泰然自若:"不必惊慌,一切自有安排。施主且听我一言,今晚无论发生何事,施主都不要出房门,明早自会分晓。"

王元虽然疑惑,但见智藏法师胸有成竹,只得应允。

回到房中,王元辗转难眠。约莫三更时分,外面果然传来了一阵骚动声。隐约听到打斗声和痛呼声,但不多时便归于平静。

第二天清晨,王元刚出房门,就看到院中站着十几名官兵,那些假扮猎人的强盗都被捆绑起来。为首的官差向智藏法师恭敬行礼:"多谢大师飞鸽传书,让我们及时赶到,拿下这伙作恶多端的强盗。"

王元这才明白,原来智藏法师早已看穿那些人的伪装,暗中通知了官府。

等官兵押走强盗后,王元向智藏法师拜服:"大师神机妙算,令人钦佩。只是,那个粗壮的强盗说,和尚们也吃肉,这是真的吗?"

智藏法师微微一笑:"施主随我来。"

他带着王元来到寺院的膳房。只见几位僧人正在准备早餐,案板上全是蔬菜、豆腐和一些野菜。

"我佛门弟子,自是持守戒律,不食众生肉。那强盗之言,纯属污蔑。"智藏法师说道,"不过,施主昨日所问之事,今日正好借此详谈。"

他带着王元来到一片竹林中,两人坐在石凳上。

智藏法师道:"施主可知,佛教戒律中对食肉有何规定?"

王元摇头道:"小人孤陋寡闻,不甚了解。"

智藏法师解释道:"佛陀在世时,曾制定'三净肉'之说,即不见杀、不闻杀、不为己杀的肉可食。不过这是针对当时印度社会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方便法门。"

王元若有所思:"那现在呢?"

智藏法师继续道:"随着大乘佛法的兴盛,戒杀护生的思想日益强调。经典中指出,食肉会断绝慈悲心。因为一切众生皆具佛性,都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食其肉无异于食自己的亲人。"

王元听得认真,心中略有惭愧:"大师,我明白了戒杀护生的道理,可是在商场上,若不能与客户一同饮酒食肉,生意便难以谈成。我又该如何自处?"

智藏法师看着他,慈祥地说道:"佛法讲究契理契机,既要符合佛理,也要适应众生根机。你既为在家居士,有家庭、事业的责任,佛陀不会要求你立刻做到持戒如僧。"

智藏法师看了看王元急切的表情,轻叹一声:"施主,我方才所言或许过于严厉,但此事确实关乎你的修行根本。我且问你,既食肉又念佛,你内心是否常有矛盾?"

王元忙问:"还请大师明示!"智藏法师见王元真心求教,便也不拐弯抹角了,把食肉到底有无功德这件事细细讲来。

"修行与食肉,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念佛的力量与杀生的罪业,二者如何消长,关系到一个人的内在修为与外在行为的平衡。"智藏法师语重心长地说:

"我现在就明确告诉你:一边食肉,一边念佛,确实还是有功德的。念佛的功德不会因为食肉而完全消失,但会有所削弱。就像一个人一手行善,一手作恶,两种业力会各自产生效果,而非相互抵消。"

王元听罢,松了一口气:"那么,我该如何平衡此事?"

智藏法师道:"我为你指出三条路径。第一,循序渐进。既然暂时无法完全断肉,可以逐步减少。如先每周素食一天,逐渐增加至三天、五天。"

王元点头表示理解。

"第二,心存惭愧每当食肉时,心中应对被食用的众生生起惭愧之心,并在内心默念回向,愿其早日解脱。这虽不能消除食肉的罪业,但能减轻其影响。"

"第三,积极行善。多行放生、布施等善行,以弥补食肉的过失。正如《大乘起信论》中所说:'若有众生,欲向大乘,虽未即断一切肉,然能恻隐之心常生,亦是修行方便之一。'"

王元恍然大悟:"我明白了!修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要循序渐进。即使暂时未能完全断肉,只要心存善念,立志将来断除,并多行善事,仍然有功德。"

智藏法师欣慰地点点头:"施主悟性甚高。还有一点需要明确:念佛的功德和食肉的过错,是两个不同的因果线索,不能简单地相互抵消。就像一个人同时种下甜果和苦果的种子,最终会分别结出甜果和苦果,而非只有一种中和的果实。"

王元又问:"大师,我听说有些高僧大德,明明已经开悟,却仍然吃肉饮酒,这又是为何?"

智藏法师微微一笑:"施主所言,想必是指禅宗的某些公案。须知,那些真正开悟的高僧,若示现食肉饮酒,是为了度化特定的众生,打破众生的执着。他们内心早已超越形相,不为物欲所染。而我们凡夫俗子,尚未明心见性,不可妄自效仿。"

王元又想起了什么,问道:"大师,我听说有些居士虽然严守素食,但脾气暴躁,动辄与人争执,这样的素食有意义吗?"

智藏法师意味深长地说:"戒杀护生固然重要,但修心养性更为根本。若心中充满嗔恨,即使不食肉,也难言是真正的修行。相反,若能时刻保持慈悲心,即使尚未能完全断肉,也是在修行的道路上。"

智藏法师最后总结道:"王施主,记住我的话:修行不在形式,而在心性。食肉念佛确有功德,但应立志逐渐断肉,这不仅是为了增长功德,更是为了增长慈悲心、菩提心。愿施主在修行路上精进不退,早证菩提。"

王元双手合十,恭敬地向智藏法师礼拜:"感谢大师的教诲,我会谨记在心,循序渐进地修行。"

离开香山寺后,王元逐渐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开始每周吃三天素,并在生意场合尽量选择素食。当不得不食肉时,他会默念一声阿弥陀佛,心中对被食用的众生生起惭愧和感恩之情。

同时,他也开始定期放生,并在自己的商铺中设立一个功德箱,专门用于救济贫困和放生。

数年后,王元的生意越来越兴旺,他将更多的时间和财力用于善事。最终,他在五十岁那年决定彻底断肉,成为一名虔诚的素食居士。

他常常回忆起智藏法师那天的教诲:"修行如登山,有阶梯才能攀登,循序渐进才是正道。"这句话不仅指导了他的饮食习惯,也成为了他人生的座右铭。

在王元八十岁高龄时,他在睡梦中安详离世。据说,在他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嘴角带着微笑,仿佛看到了什么美好的景象。

他的家人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一本日记,最后一页写道:"一生食肉念佛,虽有愧疚;今日断肉修心,无憾西归。智藏大师当年一席话,使我受益终身。愿来世再续法缘,早证菩提。"

世人传颂此事,香山寺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修行圣地。后人每每谈起王元的故事,都会感叹:修行之路,贵在真诚;断肉之举,重在发心。一念慈悲,胜过千年苦行;一心向善,强于万卷经书。

来源:旭哥侃历史

相关推荐